重庆35年的城市发展(重庆城的发展与变迁)

25年直辖岁月,重庆城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姚图图

注:因本文有一定量的引用篇幅,作者不申请原创,但改编部分依然融入了作者大量心血,敬请读者尊重,同时再次对原文作者表示感谢和致敬。

2022年6月18日,是重庆恢复直辖的第25年。

重庆城,生日快乐!

重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商末周初的巴国、元末明初的大夏国都曾建都城于此,秦汉为巴郡所治,隋朝改称渝州,故史称“巴渝”。宋朝再改名恭州,南宋光宗1189年先封恭王,旋登又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简称“渝”,别称雾都、山城,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12.43万人。

重庆35年的城市发展(重庆城的发展与变迁)(1)

看完【渝论】和【法律影视】二公众号对重庆历史引经据典的阐述后,怀着致敬的心情改编出此篇文章,文中涉及的部分历史故事与经济数据过于久远,原文均有出处,为精简篇幅就不再重复引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原作者文中查得,链接已贴于文末。

重庆城的发展史,离不开重庆的直辖史,也离不开与邻省的恩怨史,本文纪念意义更多。根据时间线索,文章可简单分为四节,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申请计划单列市、再次直辖前后、直辖25年发展成就

一、改革开放前:1919-1978年

1939年日机对重庆实施五三、五四大轰炸,五月五日,国民政府向全世界宣告;”重庆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40年9月6日重庆又升格为民国陪都。

1949年的重庆仍是中央直辖,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副主席邓小平尚未到达西南局上任就提前组织了200多名铁路、工程专家,重庆刚解放就决定修建成渝铁路,作为地方主政官,邓小平在重庆独立主政的历史是其经济改革才能的提前预演,他是重庆这座城市的贵人。

【插播:邓小平1919年从广安来到重庆,进入汪云松创办的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参加了当时重庆抵制日货的学生运动。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告别家乡,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走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1948年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南,与贺龙率领的一野部队一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防线,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云、贵、川、康、渝诸省市上空。1949年12月8日,邓小平同志率二野领导机关进驻重庆。从此时起到1952年7月,他在重庆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方主帅。】

清政府100年也没建成的成渝铁路,在邓小平任上两年内竣工,成为建国后第一项铁路工程,其基建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仿佛跳跃到70年之后的今天,提前演绎了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逻辑。

当时邓小平在西南局提出:【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就地取材,以交通养活工业,以国营带动私营,帮助四川恢复经济】,此举全面激活重庆工业体系和成渝沿路经济。重庆1952年比1950年增加营业单位10.3%,资金增加19%,其中钢铁、机器业资金增加210%,电工器材资金增加439%。除企业复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人失业问题外,铁路建设还投入了28646名军工,18981名失业工人,70177名民工,解决了十万个家庭的生计问题。

1952年7月,林里的《成渝铁路访问记》(《新华日报》)写道:“成渝铁路已成为我国修筑最快,路基最稳,工程最牢的铁路。邓小平只在重庆呆了两年零八个月,但缘分还很长。

1954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国只保留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作为直辖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改为省辖市。失去直辖身份的重庆,经济发展受制于四川省,成为一个全面丧失金融、外贸、能源、运输、人力资源独立自主权的被计划城市。提起重庆与四川的恩怨,说者很难没有情绪。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上马,重庆只获得了规模较小的电厂和肉联厂。时任重庆市书记任白戈向省政府提出,【四川忽视重庆的地位、建设和作用,实际上等于丢了川东一大片,终归对四川不利】,有意思的是,重庆表达不满后,反倒从中央得到一些好处,例如拿下重钢改造项目、留住西南铝加工厂、获批加速推进川黔铁路项目。但四川对重庆叫苦无动于衷,反而重庆市所处的川东大片贫困地区成为四川省向中央叫穷的人质,一旦重庆争得好处,那未必是重庆的。

1950-1985年,36年间重庆向中央累计上缴109.54亿元(《重庆财政志》),同期四川省上缴中央财政69.2亿元(《四川省财政志》)。这不等于说中央财政净获得109.54亿元 69.2亿元,重庆“上解国家”其实是交给四川省。简单来说,重庆上缴同期收入的54.24%,四川仅需上缴同期收入9.17%。所以,任白戈还是忍不住说,四川省对重庆市打富济贫,抽肥补瘦,竭泽而渔。

二、申请计划单列市

1978年初,邓小平出国路过成都,重庆市委领导向邓小平同志表达了重庆市恢复计划单列市的愿望,邓小平表态明确:这个不难,你们写个报告来。这话意蕴深长,也意义深远。

1978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并在全国推广。1987年邓小平如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另一个是安徽省。四川省委书记晋升为国务院总理,重庆市和重庆企业领导陆续被提拔为四川省领导,从鲁大东、蒋民宽、蒲海清到萧秧,尽管难以独立发展,但重庆在四川省的话语权总还是存在的。

1980年重庆市委副书记张海亭及数十个重庆代表在四川省计划会议上表达强烈不满,所有内容均有据可查,愿查者可翻阅文末原文,主要表达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重庆连个厕所都要四川省审批,再生产难以维持,已经被管死;(2)重庆除上缴财政外,省各部门缺钱都打重庆的主意,重庆的养路费变成了川西的新公路,留下的是渝路难;(3)经济缺口都留给重庆,譬如全省缺电就拉重庆的电闸,理由是“重庆缺电,国务院着急”——这完美注释了重庆是四川“叫穷人质”的形象;(4)重庆工业品须由省收购调拨,将重庆企业隔绝在国内市场之外;(5)重庆工厂是抗战房是危房,有专人瞭望,哨子响起工人就得赶快跑,重钢的轧钢是张之洞时代的文物。(廖伯康);(6)重棉一厂计划利润500万,上缴后净得60万,但被省再统筹后,结果是负债21万(廖伯康);(7)重庆水泥本地实价60元/吨,经省厅局指标化后变成120元/吨,四川省为了赚取这笔差价,将重庆水泥全省调拨,再把峨眉水泥厂的同等标号水泥调到重庆;(8)钱信忠部长来渝表示卫生部要在重庆建一家大型职业病医院,但因其带投资几千万,四川省不顾重庆是工业城市的刚需,故意拖延了两个五年计划,让卫生部投资去了成都;(9)西南大区的炼油厂项目云贵藏诸省都同意建在重庆,四川省反对,十年不批,最终也没有建成。(陈世璞)

(10)重庆火车站的公共厕所建设申请得不到四川省的批复。(陈世璞),重庆没有大型机场,1983年旅客吞吐量是5.2万人,不及浦东机场日客流量的一半,就这还要感谢西哈努克亲王1965年路过重庆,周恩来觉得太难堪,指令扩建。重庆计划单列后地方入资建设江北机场(中央1.9亿,其余为重庆市投入),现在江北国际机场吞吐量在全国排名第四;(11)1980年重庆外贸开港,外贸额不升反降,因为外贸权收归四川省,重庆港实际是成都的外贸港;(12)重庆轿车产业启动资金是靠私人关系借的,重庆副市长黄冶通过石油部总经济师周庆祖借到了3000万美元外汇额度,黄冶甚至向西藏借了1000万人民币,黄冶得到日本三和银行3000万美元授信额度,这是五十铃社长的友情帮助,日本方面转让技术(含设备、模具)只要了170万美元,那时黄冶刚做了脑瘤切除手术,陪同飞山一郎社长游三峡令其大为感动。(廖伯康);(13)四川收取的一亿养路费全无返回,还要再切30%给四川,河道养护费居然是70%切给四川,须知重庆才是川江主要航道和主要港口基地。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明夫撰文表示,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命脉所在,要减少政策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刘明夫的立论场景就是辽宁和四川,其中尤其受刺激于重庆,刘明夫不敢相信他看见的重庆如此糟糕,重庆还有大量的抗战工坊、晚清机器,城市破烂不堪,无法维持规模化再生产,而重庆财政收入大部分要向四川上缴,且另一半更强的经济实体完全不属于重庆,那就是央企、省企。刘明夫感叹:“国际上都知道重庆是大工业城市,哪知道重庆竟被局限于如此一个狭小范围,本质上与万县、涪陵没有区别。

与此同时,与红岩有缘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林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蒋一苇对重庆城市发展情况向国务院作调查研究报告,总结了重庆作为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五条理由:

(1)经济关系复杂,全国性和国防工业特殊性俱在;(2)重庆是中国最早改革城市,涉及领域已很广泛;(3)邓小平有期望;(4)全国唯一不是省会的特大城市,具有独立于四川省之外的能力;(5)重庆试点可封可固,不受四川影响,也不存在其他城市仿效的理由。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在全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何把改革引向城市和企业,成了深化改革的重点议题。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在这个背景下经过多方论证,最后选取重庆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由此,启动了一场对重庆意义深远的城市改革。

林凌、蒋一苇的报告,直接推动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城市改革试点,1984年发文确定重庆为计划单列市,全国唯一先行。二位学者的课题并非来自官方安排,是自主研究。后来两位学者也成为重庆市的经济顾问。1980年四川省也同期成立了体制改革研究小组,根据组长辛文的回忆,他们选择了宜宾下属的泸州市作为改革试点。

组长辛文回忆到,重庆计划单列,四川省给重庆留70%的公路养路费,外汇分留几百万,压缩一些成都、泸州的天然气指标给重庆,表示已“尽了最大努力”。但辛文也承认,电力、煤炭、石油这些工业城市命根,四川省没给重庆一分权力。以煤炭为例,达县的煤调给重庆,重庆的煤调给成都,因为重庆的煤质好。辛文表示,在重庆、成都计划单列问题上,在四川与重庆分家安排上,他难言立场、里外不是人。

计划单列后,虽未争取到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重庆自主发展权有所增加,由于重庆在计划单列时向四川省争回了重庆港口管理权,因此时任市委副书记廖伯康率先进行交通体制改革。重庆港实行政企分开,所有码头与政府机构剥离,重庆港成为独立法人,重庆港改革成效显著,从连续亏损19年,累计亏损额达到4470万,成立独立法人当年就盈利102万。这一改革引起全国交通运输业的震荡,随后天津港、大连港、上海港及众多地区都仿效之。

交通改革对西南地区的意义显而易见,譬如贵州煤炭可以最低运输成本走长江水路卖给江苏,而此前贵州船只不能靠泊重庆码头。重庆港务改革也启动了全国公路、铁路和民航运输业的政企分离等多方面改革。

叙述到此,或许可以说重庆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路是国内运输体制改革,另一条路是国际物流体制创新(渝新欧陆海新通道)。前有廖伯康,后有黄奇帆,重庆拥有众多天才的经济学专业领导,在重庆式微时力挽狂澜,令人慨叹。

重庆基础设施投入继承了邓小平主政时代的精神,从计划单列前的年均3亿增加到年均20-30亿。重庆计划单列后三年建造职工宿舍,已达到过去30年的总量。重庆工商业也取得突破性发展,成立国内唯一的“工业品贸易中心”,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重庆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已包容了多种经济成分,重庆非国有商业门面达到城市总数的70%,非国有从业人员达到42.8%,重庆计划单列第一年就立了10万城乡个体户。

重庆发明了“农村夜宿班车”(客车在农村晚宿朝发),达到351班,被交通部在全国推广。1982年重庆职工平均工资为772元,1987年提高到1359元,农民纯收入也增加了1.1倍。计划单列第二年重庆外贸关系国家和地区已有80个,重庆企业技术改造获国家让利支持,重庆是国内极少的全能生产城市,是中国常规武器基地、重型汽车、大中型柴油机、民用船舶、煤炭综采设备供应商。1985年(计划单列第二年)重庆军工企业民品产值已达到总产值的65%,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形成了生产当时所有时髦商品(手表、热水器、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摩托车、家用轿车等)的工业能力。重庆摩托一举占领全国80%的市场,并畅销东南亚。

三、再次成为直辖市前后

1985年1月19日,《李鹏三峡日记》记述:(李鹏在大亚湾向邓小平汇报)“正在考虑专门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区的力量来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做好淹没区的移民和经济开发工作。

李鹏总理最初规划的三峡省是不包括重庆所在的川东地区,虽然同年1月份邓小平已经交代他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成都为中心,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但三峡省思路及基本文件早已形成,来不及做本质性修改。几经波折,李鹏总理逐渐意识到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之关键,而三峡省的提案将导致不三不四的结果,所谓不三不四,就是四川不管了,三峡省辖区过于贫困且缺乏中心城市、运转艰难。好在邓小平的逻辑打通了任督二脉,发现以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带动三峡地区综合发展才是最优选项。于是,重庆直辖已箭在弦上。

为免把邓小平的意思误解为私愿,重庆直辖后的首任市长蒲海清叙道,重庆原本愿意接纳广安,但李鹏反对,蒲海清解释说:“后来我才知道,小平同志多次讲‘我是四川人’,广安如归重庆市,也不合适。”其实李鹏的真意是为邓小平避嫌,如果广安归属重庆,那闲话就多了。

重庆是邓小平人生依托的第一个大城市。1980年他对重庆市领导说:“这是我第三次在朝天门坐船了,几十年来,这里的面貌没啥大变化哟。”历史学家注释这个“哟”,需写半部重庆史吧。

直辖方案中,重庆承接了四川省12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市级贫困县,背负113.8万三峡移民安置责任,2001-2013年间又增加58.3万高山移民,2016-2020年再增加25.2万扶贫移民,2010-2020年,市场主导自主经济移民300万左右(重庆主城净增人口288.59万,其中跨省流入有115.16万人)——中国人没有注意到重庆有500万移民规模,相当于新西兰举国迁移。没有任何一个明星城市拥有重庆原生特色,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如此多贫苦线以下的移民,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令人欣慰的是,重庆如果重回直辖市,将收回更多自主权。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1997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布讣告,第三版发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提交议案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这是邓小平的遗愿。1997年3月14日,人大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方案。1997年6月18日,也就是25年前的今天,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

1996年重庆市与中央谈判直辖后的财政责任,重庆市委书记蒲海清与财政部长刘仲藜大吵,重庆自1984年计划单列以来,每年须上缴四川省财政1.8亿、上缴财政部13亿,直辖计划里财政部削减了重庆对四川省的1.8亿,而给中央的13亿只略减1.5亿,也就是说,重庆市接受了四川省的12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市级贫困县、100万以上三峡移民,还要延续沉重的财政义务,经过据理力争,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国务院同意重庆上缴减少3亿,经与吴邦国诉说,又定为减6亿,最后竟然是全部免缴。

四、直辖25年的发展成就

2001黄奇帆出任重庆市政府副市长,2010.01升任重庆市长,2017年初离开重庆,他见证并推动了直辖后重庆的发展与腾飞,重庆市的蜕变和进步离不开这一时间市政府众多出色领导的共同努力。

2013年7月重庆市长黄奇帆向中东欧16国力推渝新欧,其时渝新欧已开通两年(2011年)。而今全国所有中欧班列都起源于渝新欧模式,2021年前8个月已开行10030列,这意味着亚欧大陆增加了两万道钢龙轨迹。渝新欧这一战略探路是经济学家领导的天才闪光,渝新欧不是新建铁路线,而是通关查验和火车列班的便捷化系统安排。

黄奇帆分析渝新欧优于海运有以下几方面:(1)到中东欧城市的全程运时比海运快30多天。(2)陆上铁路运输不受自然条件和非常规安全因素影响,避免了运时和安全的不确定性。(3)综合成本较低,由于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提高近两倍,每个集装箱运费加上集装箱本身货物价值的资本利息,形成的综合成本与海运相当,随着回程货源的增加,综合成本还有降低的空间。(4)由于运时短,到达时间可控,企业的市场营销计划和商品物流安排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大大提高。

事实的确如此,2014年重庆已成为中国最大网络终端产品生产基地,重庆是世界第一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其中大规模吸收了苏州产业转移,就因为人力成本和物流占优。2015年重庆与新加坡创建“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重庆到北部湾的铁海联运货班从零数增长到6.5万标箱,现在这条线路已被国务院更名为中国10省“西部陆海新通道”。

黄市长还是个金融奇才,创建了渝富集团,直辖后重庆金融机构不良率在50%以上,工商企业总体资产负债高达80%以上,经资产债务重组后,2015年上半年重庆金融业不良率下降为0.45%,总体债务危机得到完善化解。

此外他发明地票制度,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成功化解人地分离的高房价发展困境,供地指标不足是众多大城市房价高企的根源所在,也是重庆房价相对低位运行的根本保障,2018年来每年拨付地票价款惠及约4万农户,支付金额达到30亿元。

2018年浙江大学吴金群、廖超超出版的《尺度重组与地域重构: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40年》(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全面总结了重庆直辖的影响。

其报告数据如下:1997-2017年

1.在重庆直辖20年间,人均GDP增加了近11倍(1997年为5354元,2017年为63412元);

2.城镇化率翻一番(1997年为31%,2017年为64%);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5倍(1997年为5302元,2017年为32193元);

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6倍(1997年为1692元,2017年为12638元。

从2007年开始,重庆的GDP增长率开始超过天津和上海,且在2009年之后总体领先于其他3个直辖市。1997-2017年人均GDP增长率最高的是重庆(人均GDP水平在直辖市中还是最低)。从2007开始,重庆市的GDP增长率开始超过广州与深圳。

1997-2016年重庆城市道路长度从2318公里增加到9600公里,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高山峻岭的渝东地区实现“四小时重庆”车程便利,2016年重庆主城优良天气达到303天,雾都已名不副实。

2020年,重庆在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四,且是前四中增速最高的城市。在省级排名中,重庆人均GDP位列第八。无论第四还是第八,前列地区都没有重庆的特殊情况——辖区半域为贫困地区。

其报告数据如下:1997-2017年

1.在重庆直辖20年间,人均GDP增加了近11倍(1997年为5354元,2017年为63412元);

2.城镇化率翻一番(1997年为31%,2017年为64%);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5倍(1997年为5302元,2017年为32193元);

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6倍(1997年为1692元,2017年为12638元。

从2007年开始,重庆的GDP增长率开始超过天津和上海,且在2009年之后总体领先于其他3个直辖市。1997-2017年人均GDP增长率最高的是重庆(人均GDP水平在直辖市中还是最低)。从2007开始,重庆市的GDP增长率开始超过广州与深圳。

1997-2016年重庆城市道路长度从2318公里增加到9600公里,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高山峻岭的渝东地区实现“四小时重庆”车程便利,2016年重庆主城优良天气达到303天,雾都已名不副实。

2020年,重庆在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四,且是前四中增速最高的城市。在省级排名中,重庆人均GDP位列第八。无论第四还是第八,前列地区都没有重庆的特殊情况——辖区半域为绝对贫困地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积极配合完成国家层面规划,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等重大规划公开发布,明确成渝地区为全国交通4极之一,赋予重庆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新定位。精心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52个市级专项规划,储备重大项目532项,启动实施233项、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94亿元、增长8.3%,总量按市排名位居全国第5名、按省排名位居全国第16名,人均GDP按省排名全国第8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第三)、进出口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逆势分别增长6.1%、18.5%、22.8%、9.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10.6%。

重庆35年的城市发展(重庆城的发展与变迁)(2)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速,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成投用;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引进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团队14个,引进重大科技产业项目474个、总投资2604亿元。

新增2所高校,新引进研发机构16家、累计达到104家,新增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市畜科院获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18家、5108家、3.69万家。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超过5万名,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累计分别达到223.5亿元、81亿元,科技企业融资近4000亿元,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8.1%、18.2%,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汽车产业实现“整车 零部件”双提升,博世庆铃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项目开工,比亚迪动力电池二期等项目建成,长安UNI—K、福特野马Mach—E等新车型上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2.6%,计算机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台,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产线正式投产,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康宁显示玻璃基板前段熔炉等项目落地,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7.3%。

医药产业集群逐步成型,博唯生物预防性重组蛋白疫苗等项目加快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等建设提速,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4.5%;装备、材料、消费品增加值分别增长16.8%、5.9%、8.9%。新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1000余家,新认定智能工厂38个、数字化车间21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二级节点20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590G、骨干互联网直连城市达到38个,建成5G基站7.3万个,上云企业达到10.1万户。

成功入选全国“双智”试点城市。落地中国农业银行数字化风控中心和一批金融科技总部,新增上市企业6家;获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市级软件产业园7个,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4.6%;新增3个4A级景区,全年A级景区接待游客17546万人次,同比增长9.0%,旅游产业增加值1076.09亿元,增速为9.9%。

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设立300亿发展基金,共同实施67个重大合作项目,打造10个区域合作平台。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启动,成达万、渝万、渝昆、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提速,郑万高铁重庆段开展联调联试,渝西高铁可研获批,渝宜高铁重庆段完成可研编制,大足至内江高速、合川至安岳高速重庆段建成通车,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川渝电网一体化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集中开工40个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共建6个重点实验室,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跨省医疗结算、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实现“一地办”,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同城化便利。 

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7个国家(地区)、315个港口,运输箱量增长54%;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4800班,开行量和货值货量均居全国首位;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线增至106条,国际货邮年吞吐量突破20万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商业项目250亿美元、金融项目232亿美元;万州、永川综保区获批建设,果园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寸滩港口岸功能有序转移。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12家,国际友城增至52对,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以上。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57.9万户、总量达到320.4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9.6%。

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更新,长嘉汇、艺术湾、枢纽港等城市功能名片加快建设,累计完成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356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累计加装电梯3440部,109个城市边角地建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2278公里山城步道建成投用,309个坡坎崖滩项目得到治理提升,磁器口后街、十八梯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成开街。

2022年发展目标(部分)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提速建设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等功能设施,建成投用科学大道一期。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

抓住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快长安、金康、吉利、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生产,推进长安汽车软件园、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建设,增强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

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在建工程进度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加快4家应急医院建设,适时启动适龄女性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工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建设“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成渝中线、渝万、渝昆、成达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重庆东站等在建项目,二季度开通运行郑万高铁重庆段、完成渝万城际提质改造,四季度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正线、新田港集疏运铁路等普速铁路,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000公里。

新开工第四期轨道交通项目44公里,力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在建里程实现“850 ”、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基本建成万州机场T2航站楼,完成黔江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两江新区至长寿区、涪陵区等快速通道项目。建设多渠道能源网,畅通北煤入渝通道,推进三峡电、川电、疆电入渝,提升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内部挖潜,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加快重庆美术公园等项目建设,完成磁器口滨江片区、花溪河湿地公园等项目。新开工改造1277个城镇老旧小区,实施1.5万户棚户区改造,做靓山城步道、山城花境等特色品牌,推进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修缮。

本文查阅了大量记录文献和研究著作。其中《重庆计划单列》(《重庆文史资料》第15辑,总第59辑,重庆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周勇、傅德岷主编:《记忆重庆》(重庆出版集团出版2017年),周勇主编:《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历史经验——重庆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文集》(重庆出版集团2005年),《重庆市中区文史资料 第5辑》(内部发行),吴金群、廖超超等:《尺度重组与地域重构——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40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108年),林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付令:《城市竞争与航空》(黄河出版社2014年)为本文主要信息来源,感谢作者和出版单位。本文并无纸质发表愿望,所以没有引入学术注释格式,特此说明。

本文主体结构内容参照法律影视作者张成敏的文章,并对原文时间线和部分词句进行善意改编,对原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未查得原作者联系方式,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mp.weixin.qq/s/wfYvsLI_aUKAT-ja6Vdk5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