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红楼踏寻马克思主义先驱者足迹(走进北大红楼踏寻马克思主义先驱者足迹)

来源:法治日报

1918年8月,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通体红砖砌筑,青砖窗套,红瓦披顶,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这里还因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便有了“北大红楼”这个传承至今的名字。

自落成伊始,北大红楼就与中国命运的走向息息相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北京第一个党组织……这里留下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先驱者的不朽足迹。建党百年之际,记者再一次走进北大红楼,去感受这座百年建筑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和那激荡至今的青春伟力。

走进北大红楼踏寻马克思主义先驱者足迹(走进北大红楼踏寻马克思主义先驱者足迹)(1)

图为北京大学红楼外观。

红色火种在这里孕育

北大红楼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紧邻著名的故宫博物院,在繁华闹市中透露出一种别样的沉稳厚重。这座楼东西长100多米,上下五层,建设之初曾是一座设计领先的现代化大楼。时隔百年,走进红楼,木质的门窗、地板、家具,虽经过修葺却仍透出难掩的沧桑,将参观者带回到了那个思想火花汇聚风雷的激情年代。

位于一层东南角的119号房间是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如今已按当年旧貌复原了陈列。泛黄的台历,时间停留在了1919年5月4日。桌上的吸墨船好似还在晃动,一支毛笔浅浅地搁在笔架上……正是在这张桌前,年轻的李大钊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写下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华大地。

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银看来,“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最大的人”。

秦素银介绍,李大钊坚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脍炙人口的文章,向中国思想界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国内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与此同时,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引进了很多社会主义相关书籍,让年轻学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经典原著,还在任北大政治系、经济系教授时陆续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现代政治》《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这也是中国的大学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正式列入课程。

从那时开始,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很多人也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据记载,李大钊这间不算宽敞的办公室,见证了北京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1920年3月,李大钊在图书馆主任办公室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建党问题。10月,李大钊在此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同年年底,北京共产党小组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

“我们常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形容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如果说召开中共一大的上海市兴业路76号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那么北大红楼便是她的孕育之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马海亭动容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伟大领袖在这里建立信仰

记者了解到,历经数次艰辛复原后,如今的北大红楼内部已经恢复了原有的格局,并正在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今年有望实现全部开放参观。在这里,除了李大钊的办公室,吸引参观观众最多的还有一间“新闻纸阅览室”,即第二阅览室,这里是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1918年秋,毛泽东来到北大红楼,成为北大图书馆的一名图书管理员,他的工作地点之一就在李大钊的隔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到北大红楼求职的毛泽东并不单纯为了谋生,他更大的期待是希望能接触新思想、新文化。在此期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大力宣传和不懈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他。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停留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其中有三四个月和李大钊共事。由于勤奋敬业、谦虚好学,毛泽东深得李大钊的器重,他不仅与李大钊经常接触,还阅读了很多当时的新书和新刊。

秦素银告诉记者,毛泽东在北大期间,参与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还拿到了一张新闻学研究会半年听课证书。浓厚的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对青年毛泽东的未来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记载,1920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一次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从此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希望在这里诞生

1916年12月,旅法归国的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他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教育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北大带来了新生。“北大的改革,自文科起”,蔡元培赞同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观点,力排众议聘请其担任文科学长,同时建议把《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

据马海亭介绍,陈独秀主持的北大文科,不同学术思想可以相互争鸣。在蔡元培的安排下,年仅29岁的李大钊得以到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刘半农、陈垣、杨昌济、徐悲鸿等,以及在北大工作多年的钱玄同、沈尹默等新派人物,在北大形成了革新力量,奠定了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师资基础。

在北大的六年,蔡元培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并在北大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学制度。五四运动期间,他提倡科学与民主思想,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曾多方营救参加运动而被捕的学生,最终将北大打造成为新文化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重要阵地。

时隔百年,北大红楼再次成为北京著名的地标建筑,以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前来探寻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并迸发出灿烂光芒背后的故事。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传五四精神,新时代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不断完善北大红楼的展览,将着重突出其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示特色,并从打造人文环境、增强生活气息、营造真实历史氛围等方面,使旧址原貌和陈列展览相协调,让更多走进这里的人们切身感受到那个风云岁月中先烈们的革命情怀。

百年沧桑,矗立在五四大街的红砖红瓦似在低吟当时曲折。凝望红楼,仿佛还能听到那强烈的、发自生命的最强呐喊。当我们再次回望这幢百年建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流在胸中激荡。斯人已去,丰碑永在,那永远高举着的双手和旗帜,永远激励着无数后辈为这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记者手记

从踏入红楼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虽然讲解员说,办公室内的摆设基本都非原物,但丝毫不影响记者去想象,这里作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策源地和孕育地,曾经历和见证过怎样的坎坷与辉煌。在红楼接受革命前辈的精神洗礼,更深感受我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无论顺逆境,都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的伟大精神。

红楼的每一寸土、每一块砖,仿佛都写满无尽的记忆——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精神,那是“还有后来人”的坚定信念,那是永远心系人民的矢志不渝。

(记者 黄洁 张雪泓 文/图)

责任编辑:王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