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

电影《四海》,我是和狐狸同学一起看的。

他在电影院捂着嘴乱摇,笑成一团,观影后,他的影评却并不正面。

但,某种程度上,我要感谢狐狸同学的热情邀约。是他的这份热情,让我有了走进电影院看《四海》的勇气。

约稿。

人一旦有了多种选择,就会情不自禁地思索:什么才是我的最优解?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纠结。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1)

面对大片扎堆的虎年春节档,我就遇到了这幸福的选择困难症。

春节档电影的宣传铺天盖地,物极必反,我的观影欲望在消亡,而一篇篇权威影评,携权威网站的电影评分到来,转机出现了。

看到韩寒导演的新电影《四海》评分低到不及格,我突然有些不忍去看失去光环、不能再继续骄傲的韩寒了。

好在狐狸同学及时出现,他斩钉截铁地要去看《四海》(只为和他异地的恋人有共同语言)。这让我深受感动。

毕竟,像狐狸这种大龄单身男青年,长期渴望爱情而又远离爱情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此前犹犹豫豫、模棱两可。

这一次,他难得的来了一次杀伐果断。我舍命陪君子,下定决心和他一起进电影院看“烂片”《四海》。

《四海》是一片很细碎的电影,观影过程中,你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电影的割裂感。

在电影的前半段,可以看到局部场景里各个角色的畅快对话,金句和段子齐飞,让人大呼过瘾。

电影前半段,韩寒电影的独特台词继续发挥功用,他用你想不到的情节走势,让你在巨大反差中,一次次收获大笑的快感。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2)

韩寒过去用这样的方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形成了独有的作者风格。人们观影后,记住了无数韩式金句。

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这样套路化的、散文化的表达,越来越难以让那些见惯社会真相的成年人感动了。

我认为,韩寒的《四海》不是一部独立的电影,他的影视创作,应该放在一个更长的维度来看。

不妨就从韩寒从作家、车手转型导演开始谈起吧。

在自媒体还不发达的年代,写博客的韩寒,拥有了庞大的受众群。

那个年代,大家还不像现在这样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智能手机,轻易的点开一篇微信推文或者一则弹窗报道。

即便是超级喜欢韩寒的人,也要先打开电脑浏览器,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网络收藏夹,才能去获取韩寒的博文动态。

那个时候节奏慢,信息少。

不过,一扇自我表达的窗户已经慢慢打开。人们不但可以看权威媒体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关心韩寒在做什么,了解他最近又在思考什么。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3)

这曾经是许许多多喜欢韩寒的80后的日常操作。

我坚持关注韩寒动态,不可避免的深受韩寒影响。

我最开始的写作,也在博客中,你当然可以说我是爱屋及乌,羞耻的跟了韩寒的风。

年少轻狂,总想着成为第二个韩寒,即便不行,至少要在对的路上无限靠近他。

在博客盛行的年代,我把生活中所有让我起波澜的事情,都写进了博客里。我甚至会模仿韩寒,把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努力写得更有戏剧性。

我,尤其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生活场景中,加一些细节描写,兴致来了,还会加一些自以为是的想象。

如今回头去看那些青涩的文字,不由得感叹:

身为小镇青年,我原创文字的萌芽,比大多数同龄人都晚了一些,但是我却是同时代那一群写手中,少有的一直到现在都坚持写写划划的人。

除了是因为倾慕韩寒,也因为在写作路上有袁巴子、万承兄、凯校、狐狸等人的肯定。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4)

很多年后,我在博客写下了第一篇点击率超过10万次的博文,还在官方博客征文比赛中拿到了一些奖项。但是时代把最密集的关注度,从博客那里移开了,之后,我在博客的创作生涯也悄无声息的结束了。

我换了阵地,去当代人更喜欢的社交平台写文字。

可即便是在微信朋友圈,在那样一个不喜欢长篇大论的交流场所,我也难以改变自己随时随地搞创作的淘气劲。

就连我的朋友圈的文字,都是没啥口语表达的,如网友所说:

像极了一篇篇小作文。

我终究是那个更加保守,不愿意离开舒适圈的人。

在我努努力、换了阵地进行文字表达的时候,我喜欢的韩寒,已经闪转腾挪,换了几个挥洒豪情的行业:

他先用稿费买了拉力赛用的汽车,然后把自己的文学作品变成一个个剧本,还亲自拍成了电影。

喜欢韩寒的日子,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

我仿佛一下从初识韩寒的青春期,来到了欣赏韩寒导演的中年期。

我如饥似渴的看完了最近网上关于韩寒电影的绝大多数报道,这其中既有权威媒体的短评,也有新媒体的个性化表达。

我尝试着另辟蹊径,摸索出一个独属于我眼中的独特韩寒。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5)

但后来又会发现,在某些层面上,公共领域围绕韩寒的探讨,大家是相似的。

有些探讨角度,压根就避不开。

首先就是“小镇青年”这个让韩寒很抗拒的标签。

韩寒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拥有了很多钱财以后,还是不习惯过大城市的生活。

居住方面,他青睐上海郊区那个家乡小镇,

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他还是更喜欢找寻那些和他赛车岁月、儿时岁月、写作岁月有重叠的老熟人。

他甚至要把自己的赛车队友,强行变成演员。

即便很多人都不认可他的选择,认为如果韩寒能从专业、市场角度出发的话,他完全可以组建起更有竞争力、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的电影团队。

但是韩寒偏不。

他不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也能承受“任性”带来的代价。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6)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韩寒可以一直任性,一直少年,这是让我特别心动的地方,也是我坚持这么多年喜欢韩寒的原因。

人到中年,纵使以前桀骜不驯、心比天高,但离了学校、入了职场、进了社会,总有一天会顿悟,自己终会被看不见的无形力量,压着去认清现实。

韩寒连续用四部关于小镇青年的主题电影,让我们这些迷路的中年人、重压下的中年人相信:

80后韩寒就有这个能耐,他会在一个地方继续编织文艺的梦。

这个梦不接地气,就像网友都在说的,刘浩存在电影中诠释的80后“全民初恋”,单纯、顺从,但是再也不会有了,那是时代记忆。又或者说是80后那群痴迷暗恋的狂人们的一个想象。

但是,只要你在观影的100分钟里沉浸其中,就真的可以嗅到一抹不真实的甜。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7)

回看韩寒的这部《四海》,说到底被广泛诟病的就是三个方向:

1 女主角再次沦为工具人,她只是被用来推进剧情,她没有自己的思想,仿佛时时刻刻都被男主角推着、带着往前走。

男主角有厚重结局,韩寒的女主角永远是草草收场,甚至没有结局。

2 尹正和刘浩存在电影中都是主要角色,他们两个人的突然离开,极其的刻意。他们的离开,潦草到让人感觉:

为了让男主角转场,去讲下一个故事,我们纵然万分不舍,也要立刻下线了。

这两个重要角色的离开,是肉眼可见的电影败笔,一来无法让观众有情感共鸣,觉得作者不用心,敷衍观众,二来让电影有了非常明显的断裂感,这是电影表达最忌讳的地方,而一部电影出现两次这样的明显“断裂”,会让许多有耐心、有包容度的影迷,在碎片化观影过程中,快速失去耐心和包容。

3 《四海》在宣传上不够真诚,过分强调“含腾量”。

《四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其实韩寒的四部电影,没有一部是真正的喜剧。

我承认,一些经典场景和演员的个性化台词,为韩寒的电影带来了喜剧效果,但是无论是从一部韩寒电影的整体性来看,还是从韩寒四部电影这个导演创作进程来看,韩寒都是那个想通过电影来引发人们深度思考的人。

而首次尝试把宣传重点放在自媒体上的韩寒,在电影上映之初,就或主动或被动的让影迷过分期待沈腾带来的喜剧效果了。

《四海》延续了韩寒三部电影前作的风格,如果宣传的时候,主打韩寒风格,而非主打沈腾这个元素,影迷或许会放低期待,更精准的找到切入韩寒电影的“正确”角度。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8)

韩寒的电影已经有非常严密的风格,他想要持续收获关注与成功,就一定要让演员来成就他,而不是像他这部电影所期待的那样:

自己退居幕后,让演员结合他布置的场景、设计的台词来发光。

成也沈腾,败也沈腾,沈腾的强烈风格化,只要稍微没驾驭好,就会成为脱缰野马,让演员大于导演,让配角盖过主角。

韩寒和沈腾合作的《飞驰人生》虽然票房大获成功,但是沈腾的喜剧标签和韩寒的文艺标签,很难第二次如此亲密的融合,难以又一次在《四海》做到恰如其分。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9)

我们都已经长大,而韩寒还没有。

在很多人看来,韩寒是坚持自我表达的青年导演,但是这四部韩寒导演的电影看下来,我们会发现,除了第一部《后会无期》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在非春节档打擂台以外,韩寒第二、三、四部电影全部都安排进了春节档。

为了获取更高的票房。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韩寒在巧妙露出自己精明商人的一面。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10)

但如果把电影创作本身,和电影制作完成后的宣传、定档等工作分开来看的话,又能明显感觉出韩寒身上文艺青年与精明商人之间的割裂感。

小镇文艺青年的感觉,在韩寒的电影创作中无处不在。

但是韩寒应该知道,他的主要受众群体是一群曾经和他一样豪情万丈、志存高远,但是现在却被现实打翻在地的中年人。

如果韩寒还是坚持自己青年时期一以贯之的表达方式,或许真的很难再次打动他的忠诚影迷了。

韩寒可以有自己的坚持,如果这份坚持继续在写作之中体现,这无可厚非。

但是韩寒此刻,是在试水或者说沉浸式体验高度商业化的电影事业。

他若不变,不与时俱进,很有可能也被打翻在地。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11)

信息海量、节奏快到让人惊叹,这才是当下社会的面貌。

韩寒电影中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公路、穿越、拉力赛汽车、摩托车,承载不了现代人的情感。

韩寒电影中那些可爱、认真的人物角色,还在坚持二十多年前的思维表达和认知受限,显得不合时宜。

我们能在每一部韩寒的电影中看到一个个小镇青年在融入现代社会的笨拙感,这很纯真美好,也是我们绝大多数80后过去亲历的。

但是,这些细腻的情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

韩寒用这些遥远的东西来勾起我们的回忆,说老实话,会很难,因为喜欢韩寒的这一代80后虽然日益老去,但是他们还远没有到需要回忆光辉过去的年纪。

即便这一代80后曾经痴迷韩寒的个性化表达,但是此刻步入中年的他们,也像其它年龄段的影迷一样,期待在韩寒的电影中找到一点“乐子”,又或者在观看韩寒电影时,可以暂时抽离出这个他们还不太满意的世界。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12)

而面对一水的差评和超低的电影评分,一言不发的韩寒,像极了那一群被贷款、“上有老、下有小”压垮的疲惫中年人。

不过,韩寒的电影《四海》纵然有多处硬伤,但是韩寒的真诚和坚持,依然继续为我推崇。

我在离开电影院后,还是忍不住给韩寒的这部电影《四海》,打了满分。

韩寒的四部电影,是我观看的数百部电影中独特的存在,韩寒的表达,任何导演都无法复制。

我们没办法要求韩寒与时俱进,为了电影专业表达,减少文艺台词和刻意的场景,抛弃一些自以为是的“逗闷子”表达;

我们也不会期待韩寒有一天能够顿悟,能够像张艺谋导演那样认认真真把一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讲好,把逻辑变得严密,把故事变得真实可感。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13)

因为在学习张艺谋式表达方面,有太多人可以轻松把韩寒甩开好几条街。

众多关于韩寒《四海》的影评中,我最喜欢那一句“时代巨轮呼啸而来,让不清醒的人死去,让幸免的人骤然清醒,去这个世界闯,去这个世界痛与离别。繁花落地,再无人欢乐歌颂”。

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中被轮船碾过的尹正,不过是千千万万没有来得及登上时代巨轮从而被时代抛下的平凡人罢了。

电影的喜感,好似茶叶的回香。

一边是无人疼,无人要的沈腾刘昊然,

一边是听起来就悦耳的欢歌、欢颂(刘浩存、尹正)。

辉煌的,很短暂,

引人垂怜的,或许能够继续平凡的活着,或许在高光时刻后选择孑然一生。

生命的厚度,就隐藏在了影片带来的“回甘”里。

我有理由幻想,此刻面对差评选择沉默的韩寒,已经开始蓄积能量,总结经验,等待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在这个不大的年纪,遇见不致命的票房滑铁卢,是韩寒导演的幸运,也是我们这群忠诚韩寒影迷的幸运。

韩寒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告别的过程 没有人一直少年(14)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80后会在《四海》之后,继续年复一年地在家打开网络电视,然后被韩寒一部又一部老电影重复感动。

那是逝去的青春,那是夕阳下的奔跑,是遗失了又略显蠢笨的美好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