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它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中国沿海产54种,年产量约达300——400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

所谓物极必反,谁能想到:体含剧毒物质的河豚竟是天外珍馐?听说过河豚之味的朋友,肯定会对这种奇特的食材又向往又惧怕,想要一饱口福却不敢冒生命之险。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1)

在中国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就对河豚有着明确的规定:“河鲀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鲀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鲀鱼还是不吃为好。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鲀,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鲀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其实,古代老饕的想法跟我们差不多,早在宋朝就已出现了“冒死食河豚”一说。《示儿篇》里就有这样一个典故,说的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偏爱河豚这道美味。常州有一名士,烹饪手艺绝佳,据说,他有一套“独门秘方”,能将河豚之鲜美烹调到极限。

这人听说苏大学士好这一口,于是,便送出邀请函,希望苏轼光临寒舍,品评一下自己的手艺。美食家苏轼欣然赴宴,围观的人络绎不绝,大伙都藏在屏风外,想听听苏大美食家如何品评。于是,大伙都不敢吭声,生怕错过苏轼的点评。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2)

然而,苏轼只是埋头大吃,根本不发一语,一通狼吞虎咽后,一盘河豚已被吃了个精光。围观群众非常失望,没想到,苏轼并未少做点评。突然,苏轼放下筷子,打了个饱嗝赞道:“值得一死!”仅一句话,便赞出了河豚之味美,竟不惜以命相试,可见这位名士手艺极佳。

围观的人听到后都非常高兴,连说:“苏轼不但点评独到,就连胆识也十分过人。”

可惜,古代没有保鲜措施,远离河豚产地的人很难尝到河豚。有许多听说过河豚美味的文人并未尝过此味,例如:汪曾祺、高阳,都是无缘吃到河豚的文士,汪曾祺甚至还大感遗憾:“我在江阴住了两年,竟没吃过一次河豚,不得不说这是人生一大憾事。”

然而,河豚的毒性对人可不友好,古人早就明白这一点。

例如《三都赋》里对河豚就有这样的注解:“鯸鲐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而《酉阳杂俎》里又说:“河豚的肝和鱼子均有毒。”而其他作品中也出现了“有遇毒者,往往杀人”以及“煮之不熟,食者必死”的说法。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3)

当然,这些早期的作品对河豚的毒性只是有些粗浅的认识,并不如明清时期人们对河豚的了解更详细。比如:《本草纲目》里对河豚毒的记载就有更深入的解释:河豚的油脂会让人舌头发麻;鱼子会涨肚;而河豚的眼睛会让人眼花。此外,李时珍还专门说道:“绝对不能吃河豚的鱼子,曾将河豚鱼子泡在水中试验,一夜之间鱼子就已芡实。”

清朝的名医王士雄彻底揭开了河豚剧毒之谜,这位名医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亲自尝试后得出结论:“河豚的肝脏、鱼子还有河豚血都不能吃,只要将这三个部分去除,然后,仔细清洗剩下的鱼肉,就能去其毒性,方可安心食用。”

那么,古代人如果贪嘴吃河豚中毒怎么办?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解法,每一种都莫衷一是,很难辩其真假。

比如:前文我们说的那本《酉阳杂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偏方:“取芦根、粪清、甘蔗、橄榄四物榨汁,随后,将其混合服用,有一定效果。”而元朝人则认为:鸭血是解河豚毒的良方。而《辍耕录》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秘方,就是:用槐花、胭脂捣成粉末,用水吞服,传说有奇效。这些解毒的方子很多都缺乏科学理论,所以,并不可信。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4)

总而言之,面对这种口味绝佳的剧毒之物,即便大伙都知道吃河豚有生命危险,但是,尝试者仍络绎不绝,死在河豚上的古人数不胜数。

或许是觉得为了美食而放弃生命太不值,于是,有许多人站出来反对食用河豚,梅圣俞就是这样的“反河豚主义者”,在《戒食河豚诗》里梅圣俞如是说:“将河豚塞进嘴巴里,就像是将宝剑插到喉咙里一样危险,大家都说河豚美味无比,谁又提起死在河豚下的人有多少呢?”

范成大也是个典型的“反河豚主义者”,在他的《河豚叹》中表明:“早晨想吃河豚鱼子,还没等到河豚煮熟就囫囵吞下,到了晚上睡着后长眠不起,已成了孤魂野鬼,为了口舌之快放弃性命,这种死何足道哉?”

即便“反河豚主义者”示威抗议,古代老饕们仍不悔改。

清朝有个天津人曾写道:“每到清明前后,河豚上市,前来一品其味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以效仿苏东坡为美谈,将冒死吃河豚视作佳话。”还有清朝人杨光辅,将吃河豚而死比作“死在西施的怀抱里”,将这种冒险精神刻画地非常传神。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5)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烹饪河豚的呢?

宋朝人喜欢做“羹”,就是一种介于汤和炖菜之间的烹调方式。宋朝的河豚羹通常会配以荻芽,这种做法至今仍有老饕效仿,据说最为鲜美。而明朝人口味较重,喜欢用红烧、酱焖之法烹饪河豚。由于,这种做法滋味更丰富,所以,至今仍是河豚的主要做法。

红烧河豚起初由一“牙行”(古代市场中间人)李子宁发明,他的这一手红烧河豚让无数美食家为之倾倒,一时间,明朝大厨纷纷效仿。想要做好“李氏河豚”,必须得准备一坛上好的黄酱,提前一年准备最上等的黄豆若干,但凡有颜色不对的或者品相不佳的黄豆都要筛除。

之后,将这些豆子一粒粒地精挑细选,只要个大饱满的黄豆,煮熟后加淮麦搅拌,撒上盐后做成酱方,在太阳下暴晒数日,最后,塞进坛子里压实,将坛口密封。如此这般,第二年才能获得一坛上好的黄酱,用以佐河豚之用。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6)

在烹调之前,还得盛来几盆清澈的江水,用来漂洗厨具和烹饪河豚。一番繁琐的准备后,这才开始处理河豚,先将河豚的眼珠挖去,然后,刨开肚子取出鱼子,最后,从河豚脊背下刀,将河豚身体里的血液清洗干净,不能留一点血丝,这一步骤马虎不得。

接下来就是烹饪,将处理好的河豚剥皮,但却不能将河豚皮丢掉,而是放在滚水里汆烫,瞬间捞出用小镊子挑去鱼刺,然后,切成小块。将切块的河豚皮、肉、骨一并用猪油爆炒,最后,放进准备了一年的黄豆酱,焖锅烹熟。

其实,“李氏河豚”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讲究,那就是开锅时不能直接掀开锅盖,必须得先拿一把伞盖在锅上,否则,锅里的蒸汽散发出来,有灰尘掉入锅中,会加剧河豚的毒性,食者必死。当然,这只是古人的臆想罢了,毫无科学道理。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7)

都说,夹生的河豚有剧毒,那么,古人是如何判断河豚是否熟透呢?

检验之法非常巧妙,就是用一根纸捻蘸些河豚上的汁水,如果,纸捻能被点燃,那么,就说明河豚已熟透。这个方法看似荒谬,实则巧妙,如果,纸捻能被点燃,则说明河豚内的水分已尽数蒸发,剩下的汁水无非是一层油脂罢了,所以,才会沾火就着。

相传,李子宁的这道“李氏河豚”一经推行,大伙纷纷慕名而来。李家每天都要烹煮好多条河豚待客,且没出现过毒死人的情况。每年二月间是河豚上市的时候,来李家拜访的宾客络绎不绝,竟然,将去李子宁家吃河豚当作一年一度的盛宴。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8)

日本人也偏爱河豚,而且,有一套严格的河豚处理工序。

相传早在丰臣秀吉远征高丽时,军队来到盛产河豚的下关,士兵们管不住嘴一通大吃,竟毒死了一大半。而二战时期,日军在远征西澳时,也是因为士兵贪食河豚而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后来,日本人在处理河豚时非常谨慎,每一个有资格烹饪河豚的厨师必先经过重重考试才有资格上岗,有了“河豚执照”后才有资格烹饪河豚。

现今,一吨鲜河豚肉出口价高达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河豚合人民币40多元且供不应求。日本有关机构,甚至,为了满足日本人民对河豚的需求,多次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希望从中国进口河鲀鱼。除鲜食外,它也可腌制、腌制成咸干品,食用更为安全。腌制方法是:把洗净之鱼肉,加5——10%的盐腌渍,半月后出晒,能更有效地破坏河豚毒素。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9)

前文我们说到的汪曾祺也是个大美食家,他生前曾说:“人的口味要宽一些,杂一些。”如此,才能吃遍东南西北酸甜苦辣,尝到人间百味。可惜的是,汪曾祺一生无缘河豚,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

苏轼就属于口味比较宽的美食家,对各种美食来者不拒。

在被贬惠州时偶然吃到了牡蛎,觉得非常美味,便给他的弟弟写了封信道:“千万别让朝中的大官知道,如果,让他们听说了牡蛎之味,恐怕会争相南下。”看样子苏轼打算“独吞”这一美味,竟像个小孩子一样不愿与他人分享。

苏轼先生将生平吃过的美味分做三六九等,而排在第一等的正是河豚。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10)

某年四月苏轼在吃完新鲜荔枝后诗兴大发,吟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句诗被岭南人传作佳话,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其实苏轼在写下这首诗后还做了一段注解:“我尝过荔枝后,感觉荔枝宽厚的口味堪称一绝,水果中没有能与之相比者。只有淮江的瑶柱,和河豚有这种美味。”

一个大美食家在尝过果中珍品后,仍对河豚和干贝念念不忘,这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老饕,对美食之道的追求已臻化境。可以说,相比于历史上其他文豪,苏轼无疑是最有口福的。

世界上最难吃的黑暗料理(这道食物自古以来毒死了无数人)(11)

古往今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淮河、黄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变。黄河故道还遗留在江苏涟水等地,江苏的洪泽、淮阴、淮安、金湖、阜宁皆位于淮河下游,但是,人们在黄河、淮河中再也没有见到过河豚。据笔者查阅资料,现黄河流域和淮河两岸,根本就不认识河豚,也不会食用河豚。

参考资料:

【《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示儿篇》、《三都赋》、《本草纲目》、《酉阳杂俎》、《辍耕录》、《戒食河豚诗》、《河豚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