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82页的练习题(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选择题汇编)


八年级上册第82页的练习题(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选择题汇编)(1)

1.根据具体语境,对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散乱,败退)。

C.我军前锋,业已(已经)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D.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帮助作战),不起丝毫作用。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势如破竹,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下列选项中与短语“甚为微弱”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拒绝和平 控制要塞 B.横渡长江 封锁长江 C.英勇善战 百万大军 D.广大官兵 纷纷溃退

4.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导语是对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5.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二十四小时内三十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6.本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B)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7.对本文中第8、9句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第8、9句蕴含的感情色彩是(D)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9.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 B )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C.开头至“…30万人”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D.“新华杜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10.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 A )

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B.中路军液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

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D.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略写。

11.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 C )

A.记叙的方式 B.说明的方式 C.议论的方式于 D.描写的方式

12.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对其作用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 D )

A.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B.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

C.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D.显示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13.对第(5)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句话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之后语意没有发生改变。

B.这句话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

C.“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

D.“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

14.对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比前者深,当然可以互换。

B.句中的前两个词语可以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互换后更具体。

C.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进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可以互换。

D.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后一个在程度上都比前者深,当然不可以互换。

15.对文段认识不准确的一项( C )

A.“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B.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

C.人民解放军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如果国民党是的防线再坚固些,就能改变当时的局势。

D.“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

16.对文字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则消息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B.“导语”部分是第(1)(2)句。导语中据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敔阵、横渡长江。

C.这则消息主体部分是第(3)-(17)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事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

D.从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来看,这则消息的背景既没单独列出,也没隐含的主体之中。

17.将选文概括为一句话新闻,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人民解放军共用四天时间胜利横渡长江。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二十日起至二十三日止胜利横渡长汪。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共用四天时间胜利渡过江。

18.对详写东路军战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东路军更为英勇善战 B.南京江阴段防线比较巩固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东路军取得重大战果

19.“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有很大关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D )

A.概括总结了上文 B.突出主题 C.承接上文并引起下文 D.内容突出主题,结构承上启下

20.下列对选文中的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的“南京”一词是城市名。

B.“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一句中的“很”字,准确地表现出汤恩伯的骄傲自负的心理。

C.“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均是”一词,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D.选文的语言不仅精练,而且铿锵有力,很有气势。如“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至发电时止”等。

21.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 说明B.记叙 议论C.议论 抒情D.说明 议论

22.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词语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我军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B.“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句中“击溃”一词是打垮、打散的意思,并且含有从精神上打败敌人的意思,突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从这个角度上讲,不可以换成意思差不多的“击退”。

C.“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句中“占领”和“控制”都含有占有的意思,所以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为了区别而已,所以可以互换。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十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23.作者在分析造成“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这种情况的原因时,详写敌人士气低落,略写我军英勇善战,这样安排的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的,是正义的。

B.详写敌人士气低落,主要是为了突出敌人的无能愚蠢,从侧面表现我军英勇;而略写我军英勇善战,则主要是因为这一方面在前面已经写的很充分了。

C.略写我军英勇善战,可以使文章更加简练,笔墨更集中,体现新闻语言的简练;而详写敌人士气低落,则是因为这一部分是作者迫切想要表达的。

D.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详写敌人士气低落与略写我军英勇善战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24.对于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新闻语言讲究准确、概括,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B.本文用词准确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已,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C.本文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如写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D.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所以在本文当中作者的感情色彩并不十分明显,更多的则以叙述客观事实为主。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等短语都是比较真实、准确而客观的。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尢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找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汆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5.对画线部分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6⑦

26.对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7.“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下列对“预定计划”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B.我军已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C.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