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利津盐窝最新消息(东营市利津县盐窝)

大众网·海报新闻 通讯员 聂梅 季凯强 东营报道

传统农业村镇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怎样才能找准乡村振兴的“钥匙”?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以畜牧养殖和蔬菜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镇——盐窝镇,探寻当地乡村振兴的“密钥”。

盐窝镇处于黄河滩口,因明、清时在此屯盐而得名,后以畜牧养殖和蔬菜种植为主,逐步发展为“中国肉羊育肥基地”“山东肉羊产业第一大镇”、全省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盐窝镇立足当地实际,依靠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深挖本地特色文化,通过示范项目打造,打通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绘制着盐窝乡村振兴新蓝图。

东营利津盐窝最新消息(东营市利津县盐窝)(1)

特色“强”起来

“我的羊圈规模在1000只左右,每年出3批,我和老伴两个人管理,一年收入在30多万元。”2020年6月,盐窝镇后邢村村民尚凡国指着自家羊圈自豪地说。

后邢村是盐窝镇的肉羊养殖专业村,村中家家户户养羊,养殖规模“小的在几百只,大的达到万余只”,肉羊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盐窝镇至今已有20多年的肉羊养殖发展历史,目前,全镇肉羊养殖户1300余户,肉羊存栏量达80万只,年出栏量突破200万只。全镇从事肉羊养殖、购销、运输、屠宰加工和兽药、饲料经营的群众达到1.8万人,产值达25亿元,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

但庞大产业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层次低,自主繁育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如一条条绳索缚住了盐窝镇肉羊养殖产业前行的脚步。“盐窝镇肉羊产业可以说有量的优势,但更有质的短板,产业发展急需提档升级,让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盐窝镇党委书记张向阳一语道破关键。

为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盐窝镇高标准谋划建设了肉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内,一辆辆羊苗运输车整齐地排成一列,等待工人们将羊苗卸下。“这运来的400多只羊苗是我们基地内进驻的第一批羊,之后几天内会陆续进驻5000余只,大约2个月内一期建设的150栋羊舍将全部投用,到时整个肉羊基地内将出现15万只羊进行集中喂养的壮观景象。”盐窝镇畜牧办主任吴星华告诉记者。

据介绍,盐窝镇肉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3.6亿元,规划占地4200亩,项目按照“一带、两心、五区”总体发展布局,规划建设基础母羊繁育区、标准化肉羊育肥区、5G智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交易中心等设施。项目于2019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12月完工,其中项目一期于6月初正式投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养殖基地,肉羊存栏量可达40万只,年出栏量突破100万只,实现肉羊良种化、养殖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产业发展新标准。

“当前,一个养殖户想启动养殖项目,仅养殖棚的建设投资就要60余万元,基地投入使用后,养殖户以每年3万元的标准,租赁使用羊舍。成本降低的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散、乱、污等问题。同时,通过示范引领,将带动全镇的肉羊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补齐产业‘短板’,破除产业‘枷锁’。”吴星华说。

东营利津盐窝最新消息(东营市利津县盐窝)(2)

产业“融”起来

6月3日,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暨第二届中国羊产业黄河口滩羊发展论坛在盐窝镇举行,仪式上,总投资13.6亿元的6个肉羊产业链项目集中开工。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盐窝镇立足产业实际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成立于2017年的山东嵘达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销往全国各地,而所用的原料正是当地的羊粪。“当前,公司年处理羊粪28万吨左右,外加年储藏10余万吨,共利用全镇羊粪总量的60%左右。羊粪以前是养殖户出钱请人清理,现在是有专业队伍上门付钱收购。”6月7日,公司董事长朱爱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有机肥产业的带动下,不仅让肉羊养殖产业链最末端的“羊粪”变废为宝,还带动形成了当地的运输产业,“全镇有280余人从事羊粪的收购运输,人均年收入达到六七万元。”

正是以“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盐窝镇以肉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为核心,引进建设了16万吨/年牛羊饲料生产加工、50万吨/年生物有机肥生产及冷链物流一体化、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产业链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全力打造‘黄河口(盐窝)滩羊’品牌,实现‘饲料加工—基础母羊繁育—肉羊养殖—废弃物处理—屠宰深加工—冷链配送’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备、链条完整的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张向阳说。

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还有盐窝镇的另一大支柱产业——蔬菜种植业。作为全省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盐窝镇建有北岭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是农业农村部定点蔬菜市场,蔬菜日交易量可达到1000余吨。但长期以来,种植规模小、档次低、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拦路虎”。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盐窝镇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发展产业高端、产品优质、生态循环的现代化农业,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走进七龙河田园综合体智能温室大棚中,农技员郭振军正操纵水肥一体机对整个温室的农作物进行滴灌施肥,不远处的一排排瓜架上,挂着不少已成熟的西红柿、甜瓜、西瓜等。“智能温室大棚是盐窝镇投资700余万元建设的高标准温室大棚,顶部在覆膜的基础上加装玻璃进行保温,安装了14个水帘和风机,在温度和湿度方面实现精准控制,通过有土栽培、基质栽培、喷雾栽培等多种形式,实现了7种高端果蔬的规模种植。”郭振军介绍说。

除了两个占地一万平米的智能温室大棚,通过集中流转土地6000余亩打造的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项目,还建设有多个高温、低温大棚,种植了3000多亩稻田,1000多亩大豆,400多亩莲藕,并配套建设了水上乐园、户外拓展中心等娱乐项目,集农业观光、鲜果采摘、休闲娱乐等为一体,实现了传统农业向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效益增值。同时,土地流转的村民,按照“土地 现金”相结合的入股方式,实现了“土地流转费 股份分红 务工费用”三份收入,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为实现全镇蔬菜产业链配套升级,盐窝镇打造了“前延后伸”“首尾相连”的农业产业链条,一批以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的农业产业示范项目拔地而起:可辐射1.8万亩北岭蔬菜主产区的高标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已建成投用、投资88万元的蔬菜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一个个项目与工程的落地让盐窝镇农业生产经营智慧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一个深层次、宽领域、新业态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正逐步成形。

东营利津盐窝最新消息(东营市利津县盐窝)(3)

文化“活”起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地处黄河滩口的盐窝镇能工巧匠聚集,工艺文化丰富多彩,“鼓捣笤帚乔家庄”“不透气的鲍王庄”“甜么啦嗦的黄家庄”“丁零当啷的十六户”“担在锅沿上的杨柳坡”“噼里啪啦里八庄”……一句句民间俗语,正是对盐窝镇老技艺、老传统的形象描述。为了让这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活”起来,盐窝镇不断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示范项目,以特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在盐窝镇,有一条存在了600余年的“十里长巷”,沿着巷子的一个个村庄,在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南岭豆腐、北岭丸子、民间剪纸、老扬琴、样板戏等多种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来到南岭村时,53岁的李秀茹正和她的队友们以老扬琴的表演方式演唱《秦雪梅观花》,不时有村民从四处赶过来观看,原汁原味的“农家戏”赢得了阵阵掌声。

“年轻的时候,常常被请去进行婚礼表演等,现在都不需要这种表演了。幸好有了现在的项目,才让我们有了表演的机会。”李秀茹说的项目,是盐窝镇投资1200万元实施的“老街长巷”暨“非遗文化传承一条街”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将老街保护和文化传承合二为一,依托盐窝镇厚重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十里长巷”进行改造,以政府引导、吸引社会投资、村集体以房屋入股的运作模式,将老手工、老技艺、老作坊等非遗文化沿街落户,发扬传承传统技艺,打造老街文化品牌。

“打造老街文化,我们‘返古’不‘造古’。”盐窝镇宣传委员张培锋举例说,为了展示真正的黄河滩区婚俗文化,他们专门请来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前来观看节目排练,为节目“挑刺”“打假”。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村里的几位木匠正在对几家民房进行改造,“这是村里统一租赁的,会改造成非遗作坊、非遗文化展馆、非遗文化创作展示区等,门窗全部收购自附近村民手中,用的都是榫卯结构等老工艺。”张培锋说。

除了求“真”,“老街长巷”的打造,还特别注重求“实”求“慢”。“项目的建设初衷就是要原汁原味展现黄河岸边的生活,听着农家戏、吃着农家饭、玩着儿时地游戏……项目本着成熟一家落户一家的原则推进。”张培锋介绍说,同时,通过“老街长巷”的示范效应,盐窝镇致力于将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挖潜“一村一品”特色,开展针对性的策划服务,让特色乡村文化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