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作品(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

| 绝世好书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被联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严复、梁启超、王国维推崇有加,王国维说:“不意中国亦有此人!可与英国最高小说平行。”

无论是写作手法,思想深度、学术见识,文学艺术,抑或对现实批判,乃至行文笔法,都好。

书于晚清,万事俱败。可明明写的是无比沉重之事,却有办法用山清月明脆若流瀑的行文和心态来叙述。

《老残游记》正本二十回,续十回残本。总体来说以完整性和连贯性而言,续不如正本。

此书最大的矛盾性可能就在于它的跳脱,故事风格跳脱,行文笔法跳脱。会从上一篇的写景游艺的轻松写意,突然就写到了世情百姓的惨烈无比。如果是夹叙夹议,当然不是不可以,但作者有时候就是把游乐作为一个篇章,把民案民情又作为一个篇章。如此一来,风格迥异,彼此相差太远,多半过不了今天网文的稿。

不过,人设立的不错的,因为书中主角老残本身就是一个江湖浪子,他不停的在这个世界上游走,有时候看看风景,访幽寻胜,有时候仗义出手,打抱不平,没有人限定老残应该做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事。因是古书回目,强调连贯性,所以看起来风格分外的不统一,但若是作为单元剧,我想这个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就象007,每剧换个情人,上一集令007神魂颠倒的美人儿是谁,WHO CARE?

刘鹗作品(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1)

| 文艺

刚开始在济南游玩的时候,以散漫写意为主,各种风景的描写以及对书中白姑演唱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老残游记》中所记名姓者大都实有其人,这歌唱女子“王小玉”号白姑,当时确乎十分有名,被誉为“红妆柳敬亭”(柳敬亭是扬州评话开山鼻祖)。

这种文艺化的段落在书中非止一处,有一段插曲,为了阻止官吏滥杀百姓,老残托付申子平入山访贤,申子平在桃花山中遇见少女玙姑和异人黄龙子,描述山景、布置、烹茶、弹乐种种,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 学术

刘鹗作品(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2)

而其真知灼见,却要在后面才慢慢的表现出来。

刘鹗从师于太古学派,这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后一个儒学流派,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精华,总结反思,实行“教养天下”的主旨。

刘鹗终生受其学说影响,比如他对于儒佛道三教的认知:

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

……道面子有分别,道里子实是一样的。

其同处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惟儒教公到极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若佛、道两教,就有了褊心:惟恐后世人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这还是劝人为善,不失为公。甚则说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灭;不崇奉他的教,就是魔鬼入宫,死了必要地狱等辞,这就是私人。至于外国一切教门,更要力争教兴兵接战,杀人如麻。试问,与他的初心合不合呢?所以就愈小了。

评了一通三教之后,作者感叹儒教的现状,顺手就把韩愈给批了。举韩愈的《原道》,直斥其“通文不通道,胡说乱道”

(韩愈说:)君不出令,则失其为君;民不出粟、米、丝、麻以奉其上,则诛。

如此说去,那桀、纣很会出令的,又很会诛民的,然则桀、纣之为君是,而桀、纣之民全非了,岂不是是非颠倒吗?

作者接着感叹道:

后世学儒的人,觉得孔、孟的道理太费事,不如弄两句辟佛、老的口头禅,就算是圣人之徒,岂不省事。弄的朱夫子也出不了这个范围,只好据韩昌黎的《原道》去改孔子的《论语》,把那‘攻乎异端’的‘攻’字,百般扭捏,究竟总说不圆,却把孔、孟的儒教被宋儒弄的小而又小,以至于绝了!

敢于质疑和辩驳权威,这种勇气,也符合末世时期人们对于自身、对于历史的反思。几乎不以俗世为甚。

作者的不以俗世为甚,在论“雅俗”里,也表现极妙:

(黄龙子道:)你说我名字俗,我也知道俗,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雅,雅有怎么好处?……我辈大半愚鄙,不像你们名士,把个“俗”字当做毒药,把个“雅”字当做珍宝。推到极处,不过想借此讨人家的尊敬。

当然,作者的太古学派是兼收三家,并不是一味尊儒,他在佛道方面的学术见解功力也很深,续集里面有一个留发的尼姑,讲述佛法心得,长篇大论,更加的出类拔萃。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 真知

刘鹗作品(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3)

然而作者并不是一个只是穷经皓首的书呆子,他对世情的关切更深,尖刻的提出了某些“清官”的危害比某些贪官危害更甚。

书中所提的各个案例都实有其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清廉,从来不收贿赂。但是与此相对的,为人为官的苛酷,所施暴政,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比如书中的玉贤(历史上为毓贤),此人为官不久,衙门前的站笼里战死了2000多人,九成半为良名,号称是治盗,其实是为了自己升官积累资本。

还有那昏庸不明,不能判案的刚弼(历史上为刚毅),因为一点点含糊的证据,严刑拷打判人死刑。

倘若有人想要诉冤翻案,这些“清官”就会说:“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得好,斩草要除根。”必欲置之于死地。

书中所提这两个人都是真实晚清的官,有史实的依据,并未作任何夸大,而且都似乎死的很大义,但是民间的冤魂多多少?【读之心惊,晚清要判一个人死,多容易呀。不知道这种情况是晚清开始的,还是更早以前。】

还有一种是庸吏,表面上爱才如命,礼贤下士,实则昏庸无能,偏听偏信。

书中最大的一个官员庄宫保(历史上为张曜),以明褒实贬识来写,他对老残非常看重,几乎有求必应,但是他因为黄河泛滥,听信人言,退民堤守大堤,为了怕引起恐慌,严格守密,活活淹死了十几万人。

这庄宫保的原型张曜,在历史上以忠义能臣留名,最后还进了贤良祠,还是杨乃武这个案子里面的翻案者。正史提到他,只带一笔“虽治河时误信人言,有所过失,但是功大于过。”——就问那十几万条人命服不服?

我以前看沈从文的早期自传,里面会提到一些关于死亡的事情,多半是和打仗起义有关的。他写人头堆积如山,写士兵一张张麻木的脸,完全没有后世关于战争描写的人事悲悯,完全也看不出那些人有什么恐惧或者其他想法,就是麻木的。我想沈从文对于生命,怎么会这样的清淡,看了《老残游记》,才能更多的了解,这就是当时的世情。太可怜。

张曜与刘鹗私交甚密,亦是作者在官场上行走的一块护身符。而难得的是,《老残游记》仍是向这个进贤良祠的人发出心灵扣问。并对书中这些“清官”“好官”沉痛的喊出了“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 叹憾

读到此处,诸君大概也发现我说这本书风格跳脱,确乎不假了。然风格虽然跳脱,书是绝对的好书。通过整理改编,梳理一下风格,是可以拍成电视剧的最佳题材,可惜,这样的内容,只怕是不会拍出来的。

| 牛人

刘鹗作品(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4)

书很吸引人,然而作者与之相比毫不逊色,说不定还更加的跌宕传奇。

刘鹗字铁云,生于江苏镇江一带,家庭环境十分优渥,从小广泛游学,承袭太古学派之外,对于数学、医学,治河,音乐等实际的学问都有颇深诰造诣,未出仕前,以悬壶济世和经商为业。

他还喜欢收藏。重金收购数目可观的金石甲骨,书画碑贴、以及珍贵的青铜器、古琴等等、并多有著述。

《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甲骨四堂”中的二堂(罗振玉号雪堂——刘的亲家、王国维号观堂——罗的亲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刘鹗的影响。直到现在,上海博物馆还收藏有其大约2000多片残片。

他精通音律,尤好古琴,收藏了极负盛名的一张唐琴“九霄环佩”,琴面有黄庭坚题记,后归故宫博物院。

学识收藏如此广博精深,更别提刘鹗还有如下优点:

家财万贯,交友广阔,神通广大,与李鸿章,张曜(即书中的庄公保)都有紧密的关系,和清流、名士、异人,乃至老外都来往甚密。

才子 财子,简直一完人啊!

以他的环境,加上书中所流露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他完全可以不做官的,但是因为国难,反倒花钱买官,做了很多实事,包括治理黄河、办理洋务、开矿采石等等。

当时他官职虽只知府衔,影响却非常巨大,理所当然的受到嫉恨弹压。由于购买八国联军的粮食给北京荒民赈灾,被诬汉奸,发配乌鲁木齐,中风而死。

周汝昌这番评价对于刘鹗是很恰当的:

我和铁云先生,好像冥冥之中前世有文化因缘,不用这样的话来解释,我就不会说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喜欢《老残游记》,以及铁云先生的一切文化成就,和他的生平事迹……我认为他不仅是有清一代的一位奇才,而且是一位奇人!他的才、学、识、性灵、天赋、智慧,无论他精神境界的高度,学识的广度、深度,我都没有,找不着合适的、现成的词语,来形容他。至于说通才、思想家、文艺的多方面,远远超出普通人的品格、等级,以我平生所阅,你们没法框他的人。我最佩服的只有两个人: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