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梁山众好汉(水浒中好汉)

  讲义气,爱兄弟,怜弱小,护善良的人们,他们原先生活于这个社会的各个不同的角落,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地位、教养、社会关系,但最终,或遭际变故,或因缘际会,最终都聚集在梁山泊,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水浒梁山众好汉?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水浒梁山众好汉(水浒中好汉)

水浒梁山众好汉

逼成英雄

  讲义气,爱兄弟,怜弱小,护善良的人们,他们原先生活于这个社会的各个不同的角落,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地位、教养、社会关系,但最终,或遭际变故,或因缘际会,最终都聚集在梁山泊。

  他们各有各的不幸,但都有不幸;

  各有各的痛苦,但都有痛苦;

  各有各的仇恨,但都有仇恨;

  各有各的无奈,但都有无奈。

  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落草人。

  这个社会正常的合法的生活,他们已经无法分享,这个社会的正常体制,他们已无法进入,这个社会的体面的餐桌边,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位子和餐具,他们都是被抛弃的人,被迫害的人,但是最终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他们没有被逼成侏儒,被逼成奴才,被逼成废物,恰恰相反,他们被逼成了英雄。

  从明代以来,《水浒传》就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到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盛行,超过以上四本,尤其被文人称道。但是“惟细民所嗜(shi),则仍在《三国》、《水浒》。”(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

  为什么普通小民百姓最喜欢《三国》、《水浒》呢?

  因为,它们体现了老百姓的心情,表达了老百姓的愿望。

  《三国》写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明君贤臣。

  《水浒》写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侠客义士。

  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掌握他们命运的,是皇帝以及各级衙门官吏。

  所以,他们特别向往明君贤臣清官廉吏。

  但是,这个愿望往往不能实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倒是昏君奸臣和贪官污吏。

《水浒》所写的时代,就正是这样的时代。一个昏君,宋徽宗;四个贼臣:高俅、蔡京、童贯、杨戬(jian),他们“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在他们下面,各级官府衙门里,到处都是贪官污吏。

  于是,老百姓就只能寄希望于侠客义士。

  官府不能保障的,就只好靠民间。

  公权不能维护的,就只好靠私力。

  他们希望能有侠客横空出世,从天而降,解救他们。

  甚至,他们也希望自己拥有一份抗暴的力量,既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一切他们看到的受到欺压的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很多中国普通的善良的百姓的善良愿望。

  所以,我们看到,《水浒》中的侠客义士,往往还不是从天而降的,他们原来就是细民,就是芸芸众生,就是被人欺压而无处告诉的苦人。他们在黑暗势力的压迫欺凌下,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最后无处可退,无路可走,于是上演绝地反击,“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37回)由任人宰割的细民,变成了横行江湖的英雄。不但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还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他人的命运,甚至国家的命运了。

根据马斯诺的五个需求理论,

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梁山,全部满足了这些草莽英雄、江湖盲流的人生需求。不仅最低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了保障,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15回,阮小五语)

  而且,还实现了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有了自己的群体,自己的组织,并在这个自己的群体中得到了尊重。在梁山泊内,大家互称兄弟——试想一想,当李逵、时迁、白胜、王定六、郁保四等等原先社会闲杂人员、无业流民,能够和关胜、秦明这样的较高级军官;卢俊义、李应这样的大财主;柴进这样的金枝玉叶;宋江、吴用、公孙胜这样的人中豪杰互称兄弟,平等相处,他们获得的,是多么大的心理满足?

  当他们最后接受朝廷招安时,甚至最高的成就感自我实现也得到满足了。所以,那个本来最有反抗性的李逵,在骗自己老娘时,也说:“铁牛如今做了官。”(第43回)招安后从征田虎,梦见老娘,对老娘哭着说:“铁牛今日受了招安,真个做了官。”(93回)阮小二在征方腊时战死,小五小七反来安慰宋江:“为国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116回)。这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由当初的只求改变自身处境,搏个丰衣足食相比,境界已经大不相同。

《水浒传》,从根本上说,就是“英雄传”。

  《水浒》中的那些真英雄们,他们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阳刚的气质,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精神。他们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血性与生气。

  说英雄,叹英雄,我们就来说说《水浒》中的那些顶天立地的好汉们。

  说说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人性。

  说他们,也就是说时代,说文化,说社会,说人生。

  从他们那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也是我们。

来源:鲍鹏山新说水浒

此内容为学习笔记,如有侵权告之必删。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