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最好的春联(流传千年的春联)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在眼前了,又到了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时候了春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人们视作新春的开端,千百年来,国人都对此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期望因此,春节是个隆重的大节日,很多传统的习俗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贴春联,可以算是春节中颇具仪式感和标志性的习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所有最好的春联?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所有最好的春联(流传千年的春联)

所有最好的春联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在眼前了,又到了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时候了。春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人们视作新春的开端,千百年来,国人都对此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期望。因此,春节是个隆重的大节日,很多传统的习俗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贴春联,可以算是春节中颇具仪式感和标志性的习俗。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贴在门旁的红纸黑字充满喜庆的吉利帖子。它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以整齐押韵的对仗格式呈现,祈福迎新,寓意祥瑞美好。春联虽然篇幅简短,但内涵深刻,可以说是具有文学性的一种文字表达。

春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贴上大红底色黑色字体的一副春联,立刻,喜庆的气氛就笼罩上来,再看看上面书写的内容,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蕴含了吉庆的寓意,这些火红吉祥的春联把过年喜气洋洋的年味儿烘托得更浓了。

说到春节贴春联,这个延续了太久太久的传统迎佳节的方式,我们不得不打开历史的长卷,去追溯一下它的由来。

1.春联的前世和今生

大多的传统习俗不仅有它的历史记载可追根溯源,还有民间传说也是一个佐证。有资料记载,春联最初的雏形是桃符。那么,何为桃符?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由此可见,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桃符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桃符上将刻人像改成写字了。

这神荼和郁垒二神是源自《山海经》记载的一个传说:东海有座山上有棵大桃树,树枝弯曲伸展三千里之外的鬼门,住在山洞里的鬼怪进进出出都要经过鬼门,神荼和郁垒是把守鬼门的门神,只要发现鬼怪做了坏事,他俩就会把他们抓住用芦索绑着送去喂老虎。只有神荼和郁垒才能制服所有为非作歹的鬼怪,所有的鬼怪也都很惧怕这两位神人。于是,民间百姓为求平安,就把两位神人的模样刻在桃木板上,因为桃木本身就具有驱邪避灾的功能,被民间视作有灵气的仙木,挂在家门口,以求驱灾辟邪。后来,为了省事,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直接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老百姓认为这样做同样可起到镇邪除恶的作用。

所以,最初的桃符只是刻有两位神人的模样或者名字。

而《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这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但后来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所写的春联则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联作者则是唐朝人刘丘子,该联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比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了240年。

根据出土文物证明,最迟到了唐代,桃符上面就不光是驱鬼除灾的内容了,开始出现了祈福的内容:文句和内容上下对偶,而且内容也是祈福,可见已经具备了春联的形式,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春联了,而且出土的文物当中还有这么几句: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如此又可推断,第一副春联应该是出现在唐朝而不是宋朝。不过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时的桃符,联语的字数有所增加

但桃符并不是一直延续一个,每逢大年初一要新旧更换,这个习俗从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诗中便可知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的就是除夕放鞭炮挂桃符,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欢乐情景,由此可以看出,挂桃符在宋代已较为普遍。不过那时依然叫做桃符。不过那时联语却不限于只题写在桃符上,还推用在楹柱上了,所以后人也叫“楹联”而也是在那时桃符由桃木板逐渐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而在内容上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虽然宋朝人有了“春贴纸”的习俗,但桃符彻底被“春联”取代还是在明朝开始的,“春联”也是到了明朝时才真正兴盛起来。这得益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看到金陵大户人家除夕贴的桃符后就非常喜欢,于是就下令,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然后他还微服私访,查看欣赏。曾有记载说他见到一户杀猪的屠户人家没有贴春联,很是生气,问明缘由后,还挥毫泼墨亲笔为这户人家写下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另外,朱元璋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在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下,“春联”一词应运而生,过年贴春联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当时的文人墨客把题联作对当成附庸风雅的趣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如解缙、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春联在明代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清朝时期,春联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质到量,从风格上,都发展的空前繁荣。光是有关对联的书籍著作就很多,比如梁章钜的三部书:《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还有李伯元的《南亭四话》以及李渔的《笠翁对韵》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鸿篇巨著《红楼梦》里就出现对联二十处之多。可见联语在清代时想必也是很风靡的。

千年的春联,千年的传承。从古至今,春联的历史悠久,一千多年流传下来,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在民间从未间断,它就像是年的附载体一样,逢年必过,它是逢年必贴,哪怕是穷苦的年代,战乱时期,识文断字的穷书生穷秀才也要亲笔写来,送与乡亲近邻,过年贴出来,年过得便也算是喜庆和祥乐的。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春联更是得到发扬光大,在纸张和制作上更是力求精良、精致、完美和高大上一些。虽然还多是以古代的诗词和脍炙人口的经典联语为主,但也有文人墨客再加以创新,加入了与时俱进的流行词汇和内容。

每到年根,市场上去扫年货时,一眼望去,最喜庆的摊位一定是卖春联的,各式各样的春联红红火火一大片,看着就养眼,年味十足的浓重。

如今过大年贴春联在普通百姓家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也是最具年味的体现,红彤彤的一幅幅崭崭新的春联,联语中蕴含的福运吉利,真是妙不可言,往门上一贴,门庭即刻生辉,喜气瞬间笼罩,贴春联时的心情都是美美哒

2. 春联上的文化艺术

春联上的联语虽然只是寥寥几字或十几数字,(当然也有长联,但民间贴的还是短联居多)但却言简意赅,是浓缩的文字精华,意义却很深远。春联其实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

(1)

首先,从最初的桃符,在桃木板上无论是刻上神荼和郁垒的模样还是他们的名字,就是一种木刻技艺的展现,虽然那时人不懂雕刻艺术,但想象一下,那样落后的远古时代,哪有专业的刻刀,没有人教授,全靠人手的灵巧,靠简单粗陋的工具,在有一定硬度的桃木板上,刻画上人的模样或者名字,一定也很费力,但人们向往美好和安定生活的愿望,促使先人们把桃符制作到最好的程度。这一过程,能不说是最早的雕刻艺术吗?

虽然现在的春联已不存在这样的艺术成分在里面,但最初萌芽状态时,古代先人聪明的智慧和辛苦的劳动创造,也不可以被抹杀在历史的尘埃中。

(2)

随着桃符由桃木板变成纸张,开始在上面写文字,虽然一开始只是简短的四五个字,但逐渐地随着历朝历代春联的不断发展,字数也在不断增加。无论字数多少,篇幅长短,春联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字写就。我国传统的书法就是毛笔书法,所以,春联,其实还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

毛笔字有很多种字体结构,比如:行书、楷书、草书、隶书和篆书五种。在春联的书写中,可见各种不同字体,无论哪种字体,无论是出自书法名家还是书法爱好者们,他们极尽功力,把春联力争写得最美,最好。所以,我们在春联上也可见到书法艺术的刚柔拙巧,浑圆流畅,潇洒俊逸,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等等的书法魅力。古代传下来的书法艺术在春联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

(3)

春联要求语句精炼简洁,对仗要完整,这一点跟诗词很是相近,虽然,春联还不完全属于诗词的文学体裁,但它同时又借鉴了诗词的一些特点。所以,也可以说诗词是春联的基础。春联之所以还称为对联,也就体现在它的“对”上。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春联要求: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联几个字,下联也是相同的字数,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

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上联的词是啥属性,下联的也必须是同一属性的。

上下联的词组要相同:上联是词组,下联必须也是词组出现。

上下联语句的结构要相同:比如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就不能是其他结构,须与上联结构一致。

上下联的平仄调性要一致:也就是上下联的声律要相同。

春联除了上下联,同时还要有横批,简单说横批也就是春联的主题,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必须有题目,起到点睛之用,看来横批就能知道春联的大概意思,横批也叫横额、横联等。

春联像诗词一样,有着格律上的要求,有的诗词可以作为春联。春联经历过诗词的发展阶段,它和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古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春联是比诗词更为简洁的。

一个看似小小的春联,它却凝结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且是浓缩的艺术精华,不得不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的,多姿的,散发着魅力的。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雅俗共赏,喜庆吉利,是中国老百姓的年之情结。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贴春联,一直方兴未艾,因为它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所以魅力依旧。老百姓之所以过大年的时候喜欢贴春联,是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春联表达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企求安康和顺,福运绵长。贴了春联就如同求得了一个平安福,预示着新一年的一个好兆头,所以,春联是过大年中的一个吉祥之物,它凝聚了人们心中想象的所有的意愿和祝福。愿春联那火红的色彩,吉祥的话语带给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平安好运!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