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因”的意义和用法。

“因”既有实词义,又有虚词义。

“因”作实词时,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

作动词时可译作“沿袭,因袭”。

《过秦论》中,作者说“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这里的“因”用在名词“遗策”前,就可以翻译为“沿袭”,句子的意思是“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因”作名词时,有“原因,机会”的意思。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分手时,刘兰芝说:“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这里的“因”就是“机会”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因”作虚词时,可以作副词,翻译为“于是,就”。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因”用在动词“持”前作副词,意思是“于是,就”,这句话的意思是“蔺相如于是手持玉璧后退几步站定”。

“因”还可以作连词,翻译为“因而,因此”。

例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在这里就是作连词,是“因而,因此”的意思,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因”作虚词时,最常见的还是介词的用法,一般分为以下五种: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可译为“通过,经由”。

比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因”在名词“宾客”前面,表示“至蔺相如门谢罪”的方式,是介词,应该翻译为“通过,经由”,这句话的意思是“(廉颇)通过宾客(做引导)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这里“喜”指的是“一时高兴”,“谬赏”指的是“奖赏不当”,“因”作介词引出了“谬赏”的原因“喜”,可以翻译为“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三、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庖丁解牛》中,庖丁解释宰牛的原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这句话中的“批大郤,导大窾”的依据,都是“其固然”,也就是“牛本来的结构”,“因”在这里就起到了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的作用,可以翻译为“依照,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是“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本来的结构”。

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后面的“利”和“便”,都是后文“宰割天下”的条件,可以译为“趁着”,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趁着这种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土地”。

五、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比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这句话中的“因”就是“凭借”,这句话是说“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因”的意思有这么多,你是否理解了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因”既有实词义,又有虚词义。

作实词时,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

作动词时可译作“沿袭,因袭”。

作名词时,有“原因,机会”的意思。

“因”作虚词时,可以作副词,翻译为“于是,就”。

也可以作连词,可以翻译为“因而,因此”。

作介词时有五种用法: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可译为“通过,经由”。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三、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五、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怎么样,也不是很难记吧,下次再见!

中考语文古诗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