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

问下女性朋友,你最怕别人叫你啥?对,最怕别人说你是祥林嫂。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因痛失爱子,整天介“唠叨”,祥林嫂成了大家眼中的怨妇。所以今天你千万别唠叨,你一唠叨,人家就说你是祥林嫂,因为祥林嫂就是当今怨妇的代名词。

那古代的女人如果有苦闷有烦恼跟谁说呢,除过“唠叨”就是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捣衣”。

那你会说“捣衣”是啥,和怨妇有啥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大了。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1)

先来了解“捣衣”的释义是什么?

“捣衣”,是古代的时候,人们在制作衣服时的一个工序,这个工序的过程叫“捣衣”。就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石质砧板上,用杵[chǔ]在布帛上舂(chōng ),用今天大白话说,就是用木棒捶打,为了让其平整柔软熨帖,以便裁制衣服,这个过程就是“捣衣”。因为过去只有皇家官家富家才穿得起丝质品,特别是唐代以前,普通百姓连绵织品都很少穿,更别说丝质品,大多数百姓穿的都是麻织品,而麻织品不柔软,不便于裁剪缝制,于是就有了这道工序——捣衣。这是“捣衣”的本意,直到后来“捣衣”才有了浣洗的意思。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2)

热爱诗词的朋友应该也从诗词大会嘉宾王立群老师的点评中看到过王老师对“捣衣”的解释。在古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常常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捣衣多在秋夜进行,当然平时也可以。只是因为秋季过后就进入冬季了,女人们需要在这个季节为家人及远离家乡的男人们准备过冬的寒衣。所以,“捣衣”也就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如李白诗《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以月光下的捣衣声为引子,用捣衣声说明妇女为戍边亲人赶制征衣时的思念之情和别离愁绪。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3)

现代女性解压方式多种多样,那古代的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低下,大多不识字,她们不能像现代女性一样可以在丈夫面前发脾气,否则有被休妻的风险,也不能去旅游、去K歌、去玩抖音,又有几个像女词人李清照一样用诗词表达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用诗词表达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以及凄冷之夜内心苦闷,对于大多数怨妇都是做不到的。在那种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她们能做的是侍奉一家老小日常,做一个至少让人看上去贤妻良母的形象。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4)

古代女人真难,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也就是说女人多在劳作中排解苦闷,而“捣衣”就是她们排解释放情绪的最佳方式之一。而“捣衣”也被古时不同朝代的诗人作为描写“捣衣人”情感的素材写成不同意境的捣衣诗。李白另一首《捣衣篇》中有“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摘自其中两句,此篇题作“捣衣”,但诗中并没有着重写捣衣,只淡淡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5)

宋代贺铸的“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写出了在斜月北风下,思妇的心仿佛要被千万的砧杵声捣碎,也并非因捣衣而彻夜不眠,只是借捣衣来排解长夜如年的孤寂。一句“万杵千砧捣欲穿”表现了思妇捣衣思人、心碎肠断的凄楚悲凉。

类似用“捣衣”表现古代女性思念、哀愁、幽怨的“捣衣诗”“捣衣篇”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且数量不少。虽然格式不同,意境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以“捣衣”为素材背景。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6)

比如,南北朝谢脁[tiǎo]有“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隋朝慧偘(读 kǎn )有“非是无人助,意欲自鸣砧。向月怜孤影,承风送迥音。”李煜有“断续塞砧断续风,数声和月到帘栊,”清代严绳孙有“霜叶满城头。一片青砧万古愁。”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描写这种情景,刻画这种境界,表现悲凉之情。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7)

捣衣声声,声声饱含着离人幽怨,对丈夫的思念。离人怨妇的满腔愁怨都在捣衣声中。可见“捣衣”在古时,几乎就是闺怨的代名词。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让听者感触,随声入境,思绪翻滚难耐,产生共鸣。谁能说“捣衣”不是古代怨妇的代称呢?

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捣衣声声离人怨(8)

(文/芦荟原创、图/头条平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