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经典翻拍短片(港片翻拍风)

随着《麦兜响当当》、《窃听风云》、《大内密探灵灵狗》在内地的票房捷报频传,一直被认为暮气沉沉无甚起色的香港电影工业,恍如在无尽的黑夜出现一线曙光:香港电影工作者多年来没有头绪的问号有了回响:“内地市场欢迎怎样的港产片?”“怀旧!”“怀哪个年代的旧?”“他们曾经只能隔空体会的香港‘黄金时代’,就是八九十年代。”许是如此,近日香港影坛一股“翻拍”风已在刮起,或将成为热潮。《窃听风云》是新片,但内里的元素有着浓浓英雄片气息,大男明星挂帅的卖点与《英雄本色》与《无间道》如出一辙。

港片经典翻拍短片(港片翻拍风)(1)

手法或精神上其实仍是承袭“风光港产片”的传统——还是方程式?《麦兜响当当》也是新片,可它的情怀注定是“怀旧”。没办法,麦兜的主题往往就是“如何回到儿童乐园中的世界”。然而在港产电影中出现的“纯真”,即使是为有着“童心”的成年人而拍,也因它是永远失落了的,只能教人抱着犬儒的心情来“欣赏”。笑声此起彼落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对于“曾经”和“不再”的感伤——因为我们都在凭吊未曾小孩便已长大的自己?然后便是陆续有来的将成功个案重新包装。

《金玉满堂2012》呢?刘镇伟翻拍《月光宝盒》,改名《越光宝盒》;《倩女幽魂》紧接《画皮》的叫座要开“借尸还魂版”,以上名单还没把《大内密探灵灵狗》“见好添食”的可能性计划在内,如传闻中某香港导演所说,“内地观众就是喜欢看到八十年代的港产片换上今日的演员再拍一次”(大意)。果真属实,是否等于香港电影再次找到了走回旧路——也是“吃老本”——的大条道理而(一)不愁炒冷饭没人吃,(二)庆幸“炒冷饭”毕竟还是“港式茶餐厅”里最多人爱吃的菜式?好莱坞也有翻拍热。不过,新版旧版中间所隔的,不只是久远的年月,还有不同导演在处理上的南辕北辙。我有一位朋友看见港片近期的趋势,非常感触“翻拍”在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我们为什么每是由同一位创作人在“回锅”他以前的拿手好戏,试图舞动那几度他熟悉的板斧以求再一次“创造奇迹”?

言下之意,是电影对于这些经历了无数浮沉的香港导演们,为什么仍然是一派的“桥段不怕旧,就要它们‘受’(即观众买单)”?都因那是七八十年代电视人的心态——粤语文化为主的港产片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式微,七十年代初“出局”(被国语片取替),后来在一九七三年东山再起,凭的就是电视的力量——首部恢复以粤语发声的“港产片”《七十二家房客》,乃前粤语片导演,后成为“邵氏”福将的楚原的“创意之作”:乘着TVB的崛起,政府正在肃贪的社会氛围下,把一出经典上海话剧交给“日日夜夜陪伴你”的《欢乐今宵》大家庭班底来演绎,片中一句消防员的对白:“有水放水,冇水散水”因此家喻户晓,重新赋予广东电影新的话语权。再下来便是许冠文、许冠杰兄弟凭电视节目《双星报喜》的效应勇闯大银幕,打破纪录的处男作就叫《鬼马双星》,正式翻开了“港产片”新的一页。当年无线的编剧人,都把创作叫做“度桥”。其中多位后来也步许氏后尘“视而优则影”,从此把“度桥”文化发扬至大中华地区——包括周星驰电影。是电视那种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的“无伤大雅”造成港产片日后很难脱离走捷径、玩小聪明的习性。

这种不求在格局上破旧立新,只求“博君一粲”,讲求效果的创作模式,亦因有着自我消耗的本质而不能孕育出更多样化和更别有洞天的香港电影。香港观众也是因此在二十年的累积下来食欲不振——每一天和每一餐都是靠吃零嘴度日,肠胃不会变坏,胃口也会变差吧?香港电视人孕育出来的香港电影(和它的观众),不论过去和现在,面对的就是缺乏营养。至于未来,看似轮到大陆观众必须经历这番“洗礼”——还是考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