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导语

家庭是受挫折时的避风港,同时也是误解和偏见的温床。

在家中,你是被偏爱的那一个吗?

或者,你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吗?

电影《阳光普照》

"您有几个儿子?""一个,明年上医学院。"

明明有两个儿子的驾校教练阿文面对学员八卦的提问,这样的回答暴露了他内心对大儿子的偏爱和对小儿子的偏见。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1)

正是这种偏爱,使大儿子阿豪在强烈的期望下压得喘不过气;也正是这种偏见,使小儿子阿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在《阳光普照》中,明明是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一家人,却互相误解、偏见,从未好好了解过彼此,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成为一家人,本应是上天的缘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爱被误解,被扭曲,慢慢演变为陌生,尴尬,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一、《阳光普照》关于亲情的解析

1、中国式传统家庭中被“绑架”了的亲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传统的父爱中,偏执成为常态,思维被固化。

对待"良子"给予过高的期望,不考虑其需求,任其操办一生。对待"顽子"过于严苛且不近人情,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在内心"判刑"。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2)

在传统的母爱中,妻子,听从丈夫,任劳任怨,对儿子不甚了解,百般溺爱,最后只能在破裂的家庭关系中缝缝补补。

2、家庭中的偏爱和嫌弃

在中国式传统家庭背后,最可悲的就是这偏爱和冷落。

《阳光普照》中,大哥阿豪就是背着父亲的期待,负重前行,他暴露在阳光下太久了,没有阴影可以遮挡,早已被炽热烤的融化,在无人理解无人倾述的世界里选择了默默地离去,正如阿豪干净的气质一般,不带走一片云彩。

另一边,不被父亲正眼看待的阿和就一直躲藏在阴影里,被冷落,被抛弃,对于他,父亲没有过多的关注,只求不惹麻烦。

就像《都挺好》里面,被娇惯坏了的苏明成和被唾弃久了的苏明玉一般,在这变了味的爱中,谁都忍受不了,谁都理解不了,势必会造成亲人之间的疏远和猜疑。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3)

3、委屈背后,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当大儿子阿豪去世后,父亲一夜白头,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一向阳光懂事的大儿子就这么没了,他开始反思和忏悔,他终于明白是自己不平衡的爱造成了这一切,于是想尽办法弥补他生下的唯一的儿子。

小儿子阿和在听到备受宠爱的哥哥去世之后,下定决心重新做人,想从阴暗处走出来,走到哥哥的阳光下,分担家庭的重任。

一切误解和委屈之后,亲情在和解和救赎,崩盘了的家庭在回归和重建,毕竟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二、当过度的期望和质疑的冷落糅杂在一起

1、在阳光下,过度的期望带来的只是无限的压力

父母偏离轨道的意愿,让只会孩子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失去对生活的向往,造成无限的压力。

这种以亲情为名义,对亲人进行无限索求的亲情绑架,正是一起内在悲剧的起因。

阿豪从小就是完美的,阳光帅气,懂事进取,在学校深得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喜爱,父亲更是抱有过多的期望。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4)

这样稳重乖巧的他,却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离开这让他喘不过气的人世,唯有离去得以解脱。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可是对我却不公平,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

2、在阴影里,质疑的冷落只会造就自甘堕落

当一个才资尚浅的孩子,若得到的只是鄙夷和嫌弃,他就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如果对他们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质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落,他们或许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在阴影下的孩子才更需要关怀和爱,而不是一味地怀疑和谴责。

阿和是叛逆的,但他也是善良的。在家中,他是不学无术的那一个,是调皮反叛的那一个,但他也是最没存在感,最想父母关注的那一个,只不过他用错了方法,通过暴力,逃课,早恋来迫使父母转移注意力,在这不平等的爱中他是无辜的,也是可悲的。

3、亲情和解,唯有放弃执念,摆正心态

任何人都没法用整个生命去怨恨或指责父母,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所以亲情在历经一切之后,终会和解,只不过爱的越深沉,对孩子的束缚就越深,唯有放下之前固化的思想和偏倚的执念,才能使家庭走向正轨。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5)

在大儿子死后,父亲阿文终于明白了自己才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他开始慢慢去关爱和接纳自己生下的唯一的儿子,从冷落和嫌弃叛逆的儿子变成为了儿子去杀人,阿文想弥补的太多。

三、在家庭中,如何“经营”亲情?

1、作为父母

1)换位思考——理解的前提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马克思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父母,付出之前,先要理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如果当初父亲阿文能设身处地地为大儿子着想,明白他的压力,倾听他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志愿强压在他身上,阿豪最后也不会自杀。所以,在家庭中,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也格外的重要,时不时换位思考一下,或许就能豁然开朗,海阔天空。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6)

2)沟通与倾听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倾听是好的沟通的前提。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亲人之间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吐露心声,才能更好地缓解矛盾,了解彼此。

2、作为孩子

1)敞开心扉,积极交流

失去双眼,看不到精彩的世界。 但关闭心扉,却走不出奇迹的人生。对待父母更是如此,若是对父母充耳不闻,封闭内心,又怎么能更好的沟通交流呢?你若爱,就应给个交代。

阿和若能对父母敞开心扉,他也不会学着去打架,去报复,去犯罪。小时候被校园霸凌的他,却没有对父母倾诉,渐渐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7)

所以,作为孩子,在遇到瓶颈和困难时,积极与父母交流,不自我封闭,才是正确的道路。

2)摆脱束缚,让亲人看到真我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孩子不是父母的归属物,而是独立的、有自我的人,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意向或未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里写道:"你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也不应自我设限,要摆脱束缚,证明自己,更要让亲人看到真正的自我,承认真正的自我。

关于家庭教育的金句(一场亲情和解的背后)(8)

总结

祝愿每一个人都有阳光普照,也有阴影可息。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情感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