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只要兄弟一条心,就可以发挥很大的力量,现在也泛指团队合作。由此看来,齐心协力自古以来都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不过,有些兄弟往往只可共患难,却不可共富贵。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匡义两亲兄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1)

剧照:赵匡胤、赵匡义等人(图片来自网络)

可共患难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出身官宦世家,高祖父赵朓和曾祖父赵珽都是唐朝的官员,祖父赵敬在后唐为官,官至刺史。 其父亲赵弘殷,在后汉时期,大破王景,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时,参加淮南之战,拜检校司徒。赵弘殷有五子二女,其中,长子赵匡济去世早,次子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至公元976年11月14日)和三子赵匡义(公元939年11月20日至公元997年5月8日)相差12岁,都属猪。四子赵廷美,与三个哥哥是同父异母。五子赵光赞和长女早逝,次女在哥哥赵匡胤称帝后,封燕国长公主。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便驾崩,年仅39岁。时年7岁的柴宗训即位,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执掌所有军政事务。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赵匡胤是军队的实际掌权者,加之皇帝年幼,给他兵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2)

剧照:赵匡胤领兵打仗(图片来自网络)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全国上下都处在过年的热闹气氛中,朝臣却突然听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在这个特殊时期,宰相范质等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刻派赵匡胤统率诸军进行抵抗。

第二天一早,大军离开都城一路北上。行军至晚上,他们住宿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赵匡胤身边一些活跃的亲信,就在将士中议论。“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或许他们认为,一帮大老爷们,却要听从一个女人发号施令,且正逢新春佳节,大家都与家人团聚,而自己却要远征去打仗,很是不快。于是,反抗情绪一下高涨起来,一场兵变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展开。

第三天,议论已经在军中彻底传开,赵匡义(赵匡胤的弟弟)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众人大声高呼万岁,拥立他为帝。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3)

剧照: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来自网络)

而赵匡胤故意装作被迫的样子: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众人再次高呼,“惟命是听”!

赵匡胤盛情难却,“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

众人应声,“诺”。

这也是成语“黄袍加身”的来历。

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城内的禁军将领大多都是他的亲信,几乎不费一兵一卒,陈桥兵变的将士们就完全控制了都城开封。正所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4)

剧照:赵匡义(图片来自网络)

不可共富贵

赵匡胤即位之后,以宋为国号,继续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或“北宋”。封赵匡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后来一路高升至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殿前都虞候,统兵官之一,位副都指挥使下,掌殿前诸班军纪整肃。总之,对于曾经一起打拼天下的弟弟来说,这个职位不算高。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封呢?两种可能

  • 宋太祖赵匡胤比较看重弟弟赵匡义,只是考虑自己刚即位,为了服众,不便将弟弟赵匡义放在太高的职位。并且,殿前都虞候这个职位也算有章可循。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周世宗柴荣立下汗马功劳之后,也是将他任命为殿前都虞候。
  • 宋太祖赵匡胤有意打压弟弟赵匡义。但是,其弟赵匡义却认为自己绝非等闲之辈。因为,赵匡义之母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怀了他。而且在赵匡义出生的当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所以,赵匡义打感情牌,利用兄弟间的情谊,一路高升至万人之上的晋王。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5)

剧照:赵匡胤喜当爹(图片来自网络)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晋王赵匡义入宫饮酒,随即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和宋太宗赵匡义的继位,成为了千古谜案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赵匡胤或被暗杀,或因急病猝死,故没有留下传位于宋太宗赵匡义的遗诏;

第二,宋太宗赵匡义继位时没有“任何遗诏”可以宣布,连“编造”的,甚至“事后编造”的宋太祖赵匡胤遗诏都没有;

第三,正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留下传位遗诏,而宋太宗又未来得及或不便编造遗诏,故宋代官修的《实录》、《国史》和《长编》、《宋史》等书中也就“看不到”宋太祖赵匡胤的传位遗诏。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6)

剧照:赵匡胤(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大家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宋太宗赵匡义是在没有遗诏的情况下继位的。

有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本意是想传位给弟弟赵匡义的,因为,朝臣对两个皇子的能力并不认可,导致了他们没有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且有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前车之鉴,宋太祖赵匡胤不敢轻易将皇位传给儿子。

其实,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赵德昭已经26岁,一个赵德芳也有18岁,年龄不算太小。而且,如果叔叔赵匡义愿意辅佐自己的侄子,让文武百官服从宋朝,应该问题不大。只可惜,野心勃勃的赵匡义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多一天都不愿意等,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第二天,晋王赵匡义便继位。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这样评价宋太宗赵匡义:

“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7)

剧照:赵匡义继位(图片来自网络)

是亲三分客

老话说,血浓于水。兄弟之间的情谊往往是最真挚的,但恰好又是关系太紧密,可能因为某些矛盾或者利益导致兄弟不和,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还是与沟通和理解有很大关系。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不管大事小事,特别是涉及到利益的事,应该要像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兄弟之间和和气气的进行沟通。而不是想着,反正是自家兄弟,一点蝇头小利不会计较。短时间内问题不大,可以理解,可是时间长了以后呢?有的兄弟之间大多顾忌亲情,时常忍气吞声,长此以往的积累,就可能一次性爆发,不可收拾。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第二天,弟弟晋王赵匡义便在没有遗诏的情况下继位。

弟弟赵匡义固然不厚道,但是哥哥赵匡胤也存在不妥之处。自己的儿子,一个26岁,一个也已经18岁,在古代都不算太小的年龄,宋太祖赵匡胤却一直没有确定皇储的人选,难免让大家有一些猜想。尤其是曾经与他一起打天下、治理天下的弟弟赵匡义,他与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而就是这一步之遥,却有着千差万别,谁人会不想呢?


亲兄弟之间应该明算账(亲兄弟不该明算账)(8)

伏羲

炎黄笔墨,每日必有笔墨,喜欢我就关注我:诗词歌赋快意生活,与君共探中国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