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

曾带领纪录片出圈的导演陈晓卿和稻来传媒打造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将食物哲学推向了更加国际化、历史化、人类学的范畴,再次收获高口碑和点击量。《风味人间》的再度爆红证明,唯有对创作的坚守和对观众的照看兼顾,才能获得走俏的能源。

文 | 喜力

数年前,中国纪录片总扮演着悲情的壮士角色,有深度、有思想、有故事,却总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欢。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纪录片完成了轻盈的蜕变。导演陈晓卿成为了“网红”,解说词成为了一种流行文体,解说人声与音乐成为了开胃神器。

然而,一次成功不难,难的是持续成功。褪去舌尖光环的陈晓卿,推出了《风味人间》,这一次他有更大的野心,从描述中国食物,到展现人间风味。野心的背后,不能只依靠个人的努力,而是专业纪录片团队的整体运作。陈晓卿的底气,就来源于他的团队“稻来”。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2)

纪录片出圈、流量担当:

美食纪录片与陈晓卿的互相成就

每一个影片的导演,都希望隔着屏幕的观众可以在自己讲述的故事里,被牵动着万千思绪与情感。谁会想到,当观众已经吃的很饱,却因为看到了一部纪录片,就又产生了打开手机点外卖的冲动。

如果说曾经的纪录片是高冷的、小众的、曲高和寡的、甚至穷困潦倒的,那么陈晓卿则是带领纪录片出圈的领军者。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他让纪录片成为了流量担当,成为了美食业争相使用的流行宣传语。他的名字,可能是许多中国观众记住的第一个纪录片导演。也因为陈晓卿,纪录片三个字不再沉重,变得轻盈又亲近。

舌尖系列已经不足以支撑陈晓卿的食物世界观。不急不缓,他又推出了《风味人间》。而网友们,又一次被这部纪录片“馋哭了”。截至目前,已经有五万余人在豆瓣打出了9.1的高分,腾讯视频8.6亿次点击量,都在向世界宣告,纪录片界的流量王和口碑王,又回来了。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3)

纪录片并不是一个人的成果,其背后是团队集体的智慧和努力。近年来,许多观众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与陈晓卿之间画上了等号。但是他却不断地强调团队的重要性。

“一部纪录片的问世,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风味人间》有我工作的痕迹,我也只是为它服务而已。纪录片是一个团队创作的产品,不单纯是个人作品。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4)

陈晓卿在2017年发起成立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稻来传媒的团队构成有很强的平衡感,拍摄时的团队以男性为主,日常策划、运营的团队以女性居多。有资历很深的创作老手,也有90后、95后的年轻人。团队的结构让稻来既具备专业感,又不失活力。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5)

匠心 创新 上新:

《风味人间》带给纪录片业的新风味

食物与人的关系亦近亦远,可以是单纯的裹腹之物,可以是垂涎欲滴的欲望召唤,还可以牵动感情与文化。优秀的纪录片是深入浅出的,表层展示着万千众生的多姿,内层却又酝酿着深沉的思考,让观众可进可退,可深可浅。

可对于创作人员来说,平衡二者则是十足的难事。做到肤浅的娱乐不难,完成严肃的探讨也不难,难的是二者恰好的平衡。

“对主创人员来说,他们确实需要有大量的学术积累,细致的田野调查,但是,最后给观众的,只能是精彩的故事、神奇的视觉呈现和高科技的视觉体验。”陈晓卿如此介绍稻来团队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努力。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6)

纪录片在制作层面考虑观众感受,并不是一味媚俗。陈晓卿透露,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会非常细致地揣摩观众心理,并且研究的非常仔细。例如什么样的信息到达率最高,什么样的剪辑适合哪个年龄段的人。在稻来团队眼中,观众爱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风味人间》里,捕捉了许多食物和文化的背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化和现代化取代古老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的传统和习俗在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而用影像记录人类多样化生存的样本,是纪录片人的责任和荣幸。

驱动稻来团队创作的,不仅是商业利益,还有在纪录片的使命召唤下,用影像留住世界的冲动。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7)

《风味人间》拍摄的一些场景,到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因为禁火,冯玉兴夫妇只能在浅山采集冷笋;产出人间美味的蟹塘,因为太湖要为上海输送淡水资源,也已经拆除。

这些再不复来的变化,不过也就发生在一年之间。稻来团队,以食物为契机,以影像作媒介,记录着民间和原生力量为生活做出的努力,也弥补着因为快速前进、无暇回头的社会留下的遗憾。

这些努力,也回馈着纪录片。因为它们的存在,《风味人间》中饱含着我们似曾相识,却并不熟悉的习惯。如若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呈现食物,只能刺激一时的念想,成为一个简单的介绍名片。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8)

《风味人间》建立了食物和生活之间的关联,从每一个食物的形态,都可以读出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同所在环境搏斗所在的努力和智慧。

《风味人间》还展现出食物的层次,有些是为人们提供温饱和能量,有些则能够慰藉心灵。这需要制作团队以更加哲学的视角,平和而全面地看待食物,看待食物与人的关系。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9)

《风味人间》内容的层次感,并非单纯来自于制作人员的个人感悟,而是背靠着强大的学术团队,这也是纪录片中最为关键的调查性和田野感。纪录片人的使命就是挖掘,向深、向广挖掘,之后再举重若轻地讲述给观众。

稻来传媒寻找了不同方面的专家。第一类是有关农业地理、中国饮食史等学术方面的专家。影片中有一段关于鱼生发展历程的解说词,只有二十余字,制作团队向俞为洁教授请教,后者为稻来回复了一封四千余字的《鱼脍的初步考证》。

在速食与肤浅成为流行的年代,为寥寥数语仔细斟酌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是对于专业的敬畏。正是如此厚重的细节叠加,才造就了有一部良心制作。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0)

第二类是科学顾问团队。对于许多越是生活中平凡无奇的细节,我们越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例如,人们看到炙烤物,便会被唤起食欲,是由于食物加热后发生美拉德反应呈现出诱人的焦糖色。羊肉的口感是由脂肪含量决定的。从1%到7%,风味随着脂肪量增加而递增。但是如果超过7%,则又显得肥腻。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1)

其实这个科学原理,最后在影片中呈现为“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如此简单一句解说词。在对于大多数观众无关紧要的细节处雕琢,在稻来团队眼里并没有多崇高,而是基本的工作。

第三类是美食顾问团队。他们会帮助节目组进行食物的选择,并传达更为丰富的食物价值观。例如沈宏非老师一句“山川依旧,风味不改”,决定了《风味人间》的叙述方向。

国际上成功的纪录片,无一例外都具备两项特点,丰富的内容体验和全新的视觉感受。视觉感受的基础需要依靠拍摄技术的革新,很多成功的纪录片也是特定摄影技术的试验场。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2)

《风味人间》不再是像传统美食纪录片一样只展现菜肴的美感,而是伸向食物内部,探索美味产生的微观真相。

比如,吃螃蟹一定要蘸醋汁,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搭配是好吃的呢?《风味人间》的镜头捕捉到当橙汁中的酸性物质接近蟹肉时,蟹肉的肉质纤维会瞬间张开。对于“口感”这一主观体验的词汇,给予了视觉强化和科学解释,又一次击中了观众的“馋”,美味的光环被又一次加重。

而呈现出这一切的源头,是稻来团队对于“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的探索,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由于这一类摄影技术失败率非常高,团队经常用半个月的时间只完成了一个镜头。但是,团队却未纠结于性价比,当“显微摄影”把奇妙的世界展现到眼前时,一切的努力和失败便是值得。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3)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4)

还有一些有趣的镜头应用,在讲述中国铁锅对于食物的加热原理时,通过热成像技术拍摄翻炒米饭的过程,展现着炊具与食物之间的奇妙互动。

尽管《风味人间》定位于网络播出,小屏是主流传播渠道。稻来团队依然用很高的视听标准进行呈现,甚至做了影院版本和全景声。例如切馒头片的声音,上面是软的,下面是焦的,音效就要做到完全的还原,用听觉感受到刀落下时一瞬间的触感。

通常,当作品与商业挂钩的时候,或多或少有了牺牲创作的意味。团队和平台会努力地揣测观众的喜好,通过正在流行的剧目,判断可能吸引利益与眼球的元素。然而结果,普遍一塌糊涂。

陈晓卿和稻来团队的创作,并未受到太多的商业绑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覆商业规则的示范者。

《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节目上升到文化范畴,既满足了创作者的表达欲,又博得了满堂彩。《风味人间》推出之前,团队也有对于纪录片是能再续辉煌,亦或是无人叫好的猜测。但是,团队坚持了创作初心,将食物哲学推向了更加国际化、历史化、人类学的范畴。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5)

作为播出平台,腾讯视频显示出极大的魄力。在诸多视频网站布局纪录片收效甚微的情形下,腾讯视频迎难而上,向优质纪录片倾斜传播资源,相继推出了多部出圈爆款。

《风味人间》的再度爆红证明,简单的商业元素绝对不是观众获得满足的源泉,唯有对创作的坚守和对观众照看兼顾,才能获得走俏的能源。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6)

除了展现出高品质的影片,《风味人间》还表现出极强的衍生商业影响力。每当影片中展现出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店时,弹幕便会高呼这家店铺要火。从电商上搜索,《风味人间》同款秃黄油产品价位和销量迅速爆炸。

《风味人间》还联合故宫文化中心一起推出了“风味之箸”,显示出它已经不止停留在作品层面,而成为了一个有商业价值的IP。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7)

从作品到IP、从美食到世界、

从小众到商业:稻来的纪录片壮志版图

陈晓卿用《风味人间》的成功,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因为一部影片偶然走红的浮躁者,而是有品质根基和专业态度的实力派。出手即成,也证明了稻来传媒将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提升到新的层次。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8)

稻来传媒从单一作品展示向持续IP输出迈进。目前稻来已经开始《风味人间2》的准备工作,将会延续一贯的食物价值观,但会探索更加高效和轻盈的制作方式。

《风味人间》是稻来的开始,但绝不是野心的终点。陈晓卿通过美食类纪录片这一现成的通道,让稻来团队被观众接受和认可。

除此之外,稻来还制作了社会纪实类纪录片中国版《纪实72小时》,历史类短片《生活在古代》,谈话类纪录片《风味实验室》,未来,还将向自然类纪录片进军,形成多类型纪录片的传播矩阵,让纪录片真正全方位出圈。

陈晓卿风味人间河南(陈晓卿和他的稻来)(19)

纪录片市场很多时候耽误在,它习惯于给人的高冷形象。过于个人化的表达,将大多数的人都拒之门外。稻来团队希望制作给更多人看的纪录片,个人的审美和趣味固然重要,但需要在观众的最大公约数面前做出妥协,巧妙的寻找各种不同需求的平衡点。

这其中蕴含着稻来团队,作为纪录片生产的新兴力量,对选题的执着热爱、对对象的细致考察、对拍摄的认真审美、对价值的深刻理解、对观众的服务照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