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火,而耻智之不博”,这句话是东汉“科圣”张衡说的一句触动人心灵的话。

张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画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1)

张衡的祖父张堪做过蜀郡太守,甚得老百姓赞许。张衡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生活贫苦,幼年丧父,经常跟着母亲到野外挖野菜。张衡,自小刻苦学习,兴趣广泛,喜欢思考问题,经常向奶奶母亲问问题。像人在阳下的影子怎么那么长,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之类的问题,他都问过。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16岁以后,为丰富学识,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

张衡曾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但没有就任。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出任他的主薄,掌管文书工作,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辞官回家,继续研究天文、数学方面的学问。邓皇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听说张衡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公元111年,张衡被汉安帝征召进京,拜为郎中。公元114年,张衡迁任尚书郎,次年迁为太史令,此后曾调任他职,但五年后又调任为太史令,总计算来,张衡在太史令这个职位上供职达十四年之久。太史令这个官职在东汉时期掌管天文、历法、祭祀、医药等工作,是一个技术官职。在众人眼里,这是一个闲职,张衡在此职位上一呆多年,不操心升迁的事情,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很多同辈、条件不如他的人官职都得到了升迁,自己不着急,别人反倒着急了,有人曾对他说,你有做官的本事,又能写漂亮文章,为什么不在仕途上积极进取呢?劝他立功升官,张衡为回应众人的好意,在《应闲赋》中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火,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表明了自己志趣之所在。正是在太史令这个职位上,张衡得以发挥自己的天性,利用资源,完成了很多重大的科研工作,他一生最主要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此期间取得的。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2)

张衡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他在汉赋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写过深受人们欢迎的《东京赋》《西京赋》,被称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在数学上,他著出《算罔论》,开始使用3.18至3.16之间的圆周率。在天文学上,他著《灵宪》,论证“浑天说”的合理性,指出“盖天说”和“宣夜说”的纰漏。又如观察天体,他统计出用肉眼看到的2 500颗星,现在天文学上用肉眼能够观测到同级别星星有3000颗左右。根据自己的体验改进了西汉耿寿昌设计的天球仪,制成了漏水转浑天仪。阳嘉元年(132年),张衡又制成了一架专门测检地震的仪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3)

  张衡认为: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和贪图俸禄,而应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当官旨在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为百姓兴利除弊,而不必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得失。如果蝇营狗苟仕途,却没有什么知识和本领,那可就是一个无耻之人了。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又于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4)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火,而耻智之不博”,可见,心灵的选择对人的成长多么重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