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有人说,中国文化以宋为顶峰,宋代文化以东坡先生为巅峰。他的很多名句至今脍炙人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早年就喜欢读史书,做文章,他是宋词的革新者,是书法“宋四家”之首,是文人画的确立者,还是《易经》、是《尚书》、是《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研究专家,是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九百年来最为中国人倾慕的偶像派人物呢。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公元1072年,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苏轼生活在杭州,担任杭州通判。

在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他来到了西湖边的望湖楼,和朋友们在这里一边开怀畅饮,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景。喝着喝着,有点醉了。

突然之间,西湖上下起了阵雨,也许是苏轼喝醉了,也许是苏轼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他叫来纸笔,趁着酒兴,他挥毫写下了五首七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学习的是第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首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

首先,咱们先看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山巅。

诗人此刻是一个喝得有些微醺的人,带了几分醉意,躺在晃悠悠的小船上。你说,他最容易看到的是什么?对,天空!他看到一个巨大的色块——远处天边的乌云,颜色很黑,所以叫“黑云翻墨”,而且越翻越黑,犹如墨汁滚滚而来。在是暴雨来临前的征兆。

“黑云翻墨”非常形象,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未遮山”,没有挡住山,夏天暴雨前的这个乌云往往是团状、翻滚的,并非遮天蔽日,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时,如注的骤雨就要来到。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

我们来看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大雨激起的水花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飞溅入船。

用“珠”形容雨点,把一滴滴雨比作白色的珍珠,是比喻写法,真是有声有色。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胡乱跳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生动,把当时湖上大雨来临之前和大雨落下时的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仔细体会,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正是东坡先生的用笔之妙。他是躺在船上的,扑面而来的,不是直接落下来的雨滴,而是从湖面反弹过来的水珠,还一跳一跳的,真是有趣。

“黑云”对“白雨”,都是白描,一黑一白之间,天地万物充满斑斓色彩;“翻墨”对“跳珠”,都包含着比喻,一翻一跳之间,云和雨上下呼应交织。这两句的对仗又十分工整,于平凡的字眼中,化腐朽为神奇。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5)

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忽然间,贴着地面的狂风忽然吹来,诗人说的是“卷地”,不是卷水而来,可见这个风是从湖岸上吹来的,而且一个“忽”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把一切云雨都吹跑了。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6)

第四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真是妙极了,这一句用字极精简、极寻常,但是与前面所有的风来雨去的情景结合起来看,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安详在里面。

你想,几分钟前湖水还是波澜滚滚的,天上还是乌云密布的,整个天地都是浑浊的呀,突然天空重新变得清澈,湖水重新变得宁静,天边的地平线变得极其的清晰,这个时候水天重新交相辉映,就有一种别样的惊喜了。

这时诗人舍船登楼,移步换景,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雨过天晴,风平浪息,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7)

诗人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这首诗是其一,其他几首是这样的: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醉卧黄茅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