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三种习惯(对周易开篇潜龙勿用)

周易中的三种习惯(对周易开篇潜龙勿用)(1)

乾卦一爻爻辞是:“潜龙勿用”,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却一般将其理解为“韬光养晦”,把这种状态当成一个手段,通过临时地韬光养晦,去伺机达成一个目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潜龙勿用”的“勿用”是一种常态,其自身也是目的,并不是故意躲起来,也并非将“勿用”当手段,等待时机来求得飞黄腾达。

《文言》是《易经》乾坤两卦专门解释这两卦爻辞的文献,乾卦的《文言传》对潜龙勿用进行详细解释,其中有一段值得我们详细反复研读。

《文言》原文: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初九,指的是第一爻。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六爻都是按从下往上顺序排列,分别用“初、二、三、四、五、上”来表示,“初、上”其实就是“一、六”。然后再用“六”、“九”表示爻的阴阳。“初九”即为第一爻,爻性为阳。

“子曰”,一般指孔子讲,但在《周易》中不一定是孔子本人,而是指的是传承和讲解《易经》的老师。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这句话每每读来都让我感到震撼。它强调人格独立。“不可拔”,是不可动摇的志气、志向。孔子讲“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三军统帅虽然很有势力,但他的势力是由外界条件来支撑的,外界条件可以改变,因此,统帅的位置可以夺取。但匹夫的志向是不可夺走的,因为内心的志向是无条件的,不受外界任何条件制约的,你可以终结他的生命,但内心志向不能改变。

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用这三方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外在条件。不管在任何的外在势力的强迫下,内心都要做到不动摇的,哪怕付出生命,即“确乎其不可拔”,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独立起来。

周易中的三种习惯(对周易开篇潜龙勿用)(2)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我的志向不会因为社会的改变,不会因为整个世界的改变而改变。我不会刻意追求我的名声。“遁世无闷”,在这个世界隐藏,我没名声,我不会觉得烦闷,没有牢骚。“不见是而无闷”,没人理解我,我很孤独也不会觉得难过。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我凭借我内心的乐和忧来判断处事。这个是讲,我的行为标准,是从我内心的忧乐做事。我们儒家传统归为心性学的原因,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感受的。孟子“义内”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

“义”就是合宜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判断的标准,是根植于内心。天然天生就有这样判断的标准,而不是外在的法律,每个人都有“四端”之心,每个人都有判断的能力,也有判断的标准,只有如此人格才能完美、完善,才能完全的独立。

“潜龙勿用”,作为易经第一卦第一爻,它确定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格独立。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独立。每个人都是人格独立的,就是不依附。

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独立的特征更加凸显。传统的西方依附于宗教和神,依附于外在的道德标准。现代的西方,则依附于政治制度,依附于法律、科学,更依附于物质财富。

在西方文化中,人格不可以独立,必须依附某种外在的东西。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但上帝化成圣灵来净化人心,使人变得善良,如果人没有上帝支撑,人是邪恶的,所以人本身没有独立性,没有人身自由。奥古斯丁讲“你的自由就是你信仰上帝的自由”,只有信仰上帝人才能变成有道德的人。现代文明也认为人格需要外在的权利来保障,自由一定要有财产财务自由来保障。

而中国传统文化认、易经文化、儒家文化认为,我们人格独立不需要依附于外在条件的,是无条件的的绝对独立。龙象征君子的品德,就是理想的人格,独立自由的人格。我们认为做人就要朝着完美的人格去努力,通俗的说法就是学会“做人”,这是中国文明的核心所在。

圣人就是达到理想人格的状态的人。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状态的手段就是学习,而不是宗教式的信仰和修炼。《大学》给出了学习的具体方法,也是修心养性的具体方法。因此宋儒把《大学》从《礼记》中单独独立出来,就是强调学习理想人格,达到完美人格状态。

“勿用”就是不去当官。中国文明的出现,远远早于政府的出现,政府是尧舜时期出现,夏朝开始成型稳定,距离现在约4000多年。中国文明从《易经》开始,从伏羲开始。中华文明的历史的早期阶段是三皇五帝时代。伏羲在神农之前,即在农业出现之前,约10000年以前。在农业之前,还没有政府的时候,中国已经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没有政府的时候,无所谓潜不潜、隐不隐。因为那时的社会只有一重,都是民间,而没有官方那一重。

政府出现之后,人们要选择自己要不要做官,选择是显还是隐。之所以如此,不仅中国社会开始分化为朝、野两重,还因为当时人们对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尚存在质疑。《诗经·魏风》中的《硕鼠》和《伐檀》,都是对这种质疑的具体体现。及至战国,这样质疑依然很强烈。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农家”就坚决反对“不劳而获”的“官员”集团的存在。稍晚的道家也主张绝对的无政府。

政府出现之后,它也是服务于本来的秩序的,为了抗击外来文化的入侵,保护我们已经存在了很长历史时期的固有秩序而存在。注意,再强调一遍,就中国历史而言,秩序远远早于政府的出现。政府在中国出现的目的,并非创造秩序,而是在早已成型的秩序遭到破坏,帮助去恢复。

因此,道家强调“无为”,什么都不用管,老百姓自己也会生活很好,会自发地维持秩序。儒家也强调无为,但儒家没有道家绝对,它还强调道德教化,帮助人们很快实现自己的人格独立状态。但是儒家所讲的教化并非自外而内、自上而下地知识灌输,而只是帮助人学会认知和顺应自己的本然心性,即“率性之谓道”。

据说有一句尧舜时代的民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自食其力,神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政府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政府是依靠人民生存的,中国的政治原则是民为邦本。因为在政府出现之前很长的时期,我们有自己的秩序和状态,这本身对政府是一种限制,要求它必须以民为本。当下的中国政府依然继承了这个优秀的传统,因此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

《论语》的第一篇第一节,“学而”篇,是和《易经》开篇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说人格独立。“人不知而不愠”,和我们刚才讲的“遁世无闷”是一致的,人们不知道我有才华我也不会生气。我学习的内容是为我自己人格完美,而和其他人怎么看无关。实现独立人格的手段就是学习,所以《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

周易中的三种习惯(对周易开篇潜龙勿用)(3)

和现在学习外在的知识不同,那时候学习的是提升我们道德的知识。所谓提升道德,并非服从外在的道德教条,而是认识自己的本然心性,学会去遵循自己的本然心性。因此,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自省、觉悟。

学习方法就是《大学》所讲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做事,去体认、感知自己的内心,然后遵循自己的内心思考判断,去做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