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创新立意(高考作文训练二)

高考作文如何创新立意(高考作文训练二)(1)

1.概括中心法

概括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概括中心法分三步走:第一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材料1: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平均海拔3 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以上,夜晚-5℃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三步概括中心: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一方面……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材料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上海作文题语言简约平实,一般把中心与道理明确概述出来,但我们还是把握住这段话的中心。“根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作”,说明材料中为我们提供的写作角度是很多的,但是哪个角度最佳,我们首先要概括出这段话的中心。

第一句话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这句话说的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他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形成了他特有的板桥体,说明艺术需要独创,而独创需要有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且不着痕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时也说明“有隶有楷,有古有今”,说明“板桥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身上既借鉴了他人的长处,又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读懂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创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等角度立意。 第二句话是:“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关系,个体与整体仿佛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这不是郑板桥字体的缺陷,而恰是他的独创,是他用隶书参以行楷,所造成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独特效果,而就是这些歪歪斜斜的字,排列组合起来,才给人以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总体感觉,成为郑板桥完美的书法作品。这句话说明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者我们不能只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假象看出它的实质;或者独具个性的个体,统一在完美和谐的整体之中,因此只有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看问题才能全面。围绕这句话,我们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可以。 第三句是:“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既可以作为定评,也可以不作为定评,毕竟是“有人说”。“有人说”毕竟代表一家之言,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像“板桥体”这种书法作品,不可以没有它,因为它毕竟是一种体,是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但既然是郑板桥的创造,那就只能属于郑板桥一人,别人去竞相摹仿,那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立意,那就是强调创新,反对摹仿。 材料当中的三句话彼此并不是孤立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开来,整体把握材料,提取材料中心,审题立意可能会更周密些。总的是讲郑板桥在书法上的独创性,而他的这种独创性是来自继承和借鉴,来自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来自于他不拘泥于前人和他人的独立个性。

2.抓住关键词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材料1: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所给材料共三段。

第一段讲看云识天气,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在电视中看天气预报,但缺少乐趣。

第二段讲接触自然可看到自然之美,但未必能理性认识自然;通过现代科技容易认识自然规律,但未必能直接感受到自然气息。

第三段是对前两段材料的概括,指出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第三段无疑是关键段和关键句,其中“感知自然”“不同的途径”“远”“近”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感知自然可以用“近”途,也可以“远”途,但应该把“近”与“远”相互结合。

材料2: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语言简约、朴实,关键词很容易提取,“‘被需要’的心态”“体现自己的价值”。

围绕这两点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

3.由果推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1:

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便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同类作报告。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题可用由果推因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为什么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它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不要迷失自我;②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③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

材料2: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这是一则求证式的作文题,原材料语意非常明显,一个“但”字,指明人们常常关注眼前的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事情,这是核心立意,作题者只能就此证明此命题。向这个命题中补充事例与道理,内容充实,论述有力,就是好作文。

但是作文命题人不想让所有作题者被自己的命题所拘囿,就用一些词语“似乎”“不经相同”“选取一个角度”等来让作题者突破原语意的束缚,只要论述充实,观点成立就行了,充分体现作文题的开放性。

作文就是论述清楚为什么,“重要的事”是什么?“更重要的事”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重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该思考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考虑眼前得失时,还要考虑长远利益。

材料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在问为什么中理清“今昔照片/现代科技”与人的“情感体验”或“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什么在过去照片能唤起记忆?因为照片少。现代为什么不珍惜“点滴”?因为照片多,更新频繁。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物质丰富,要关注人性的本真。科技是个双刃剑。

4.辨析内在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材料1: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这则对话中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只要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就抓住了立意的核心。但不能脱离“美丽的花朵”“果实”来谈。

材料2: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在审题立意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全面读懂题意,二要勾连彼此关系。

可以从自身行为出发,但不要囿于“自己”。“人们”一词通指生命个体中的你、我、他,而非特指“我”。“谁”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充足的理由?这是怎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有充足的理由么?“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一定与“既定原则”相冲突么?如果冲突,到底是怎样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是否都需要解决?如果允许这样的冲突留存,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又在哪里?

可以思考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些,而一旦思维启动,思路打开,就能勾连彼此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有话想说的、有材料支撑的、有现实针对性的思考点。比如说:自我意识与周遭世界、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自我肯定与现实担当、寻找理由与接近真相、坚持自我与尊重事实……这样一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说得有角度、有思辨,更有对现实的观照,有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5.把握情感倾向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1: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进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犬,而狼则献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

转眼间,狼崽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而作为‘人质’的牧羊犬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材料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句,即“而作为‘人质’的牧羊犬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在这句话中,“花言巧语”和“冤魂”两词明显地表达了对狼的批判和对羊及牧羊犬的同情,所以考生必须在坚持材料对二者的感情倾向的基础上立意。然而许多考生却忽视了这个感情倾向,提出了“兵不厌诈”“要善于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等观点,对狼大加赞赏。这样褒贬不分的作文只能被判为四类文,即跑题作文。

材料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材料的语言间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

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等句子,着重指出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既有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材料的“背景”,这样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

②“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说,“这些评价”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对此,考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③“人们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是“关键点”,其隐含的信息是:考生可以对此种现象持反对态度,也可发表赞同的观点,或者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加以阐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考生只有抓住“评价”与“他人”这两个关键词来写作,才是恰当的、契合题意的。至于“他人”,可以是身边普通的凡人,也可以是功成名就的伟人、名人,包括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甚至是当今的“风云人物”“网红”等。不管是何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都应该基于事实,不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都要遵守“不溢美”“不隐恶”的准则,本着实事求是的道德底线,谨言慎行,不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立意角度1:评价可以有,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这才是应有的姿态、底线和做法。

事实素材: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是对领导人,对袁隆平、乔布斯、马云等卓越人物的评价;小的方面,诸如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对同学的评价等。这些都可以分别用一些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理论素材: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立意角度2:当今社会,言论自由,渠道发达,每个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和可能,而被评价者则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正确的判断

如学生对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有关对待班级学生是不是一视同仁的评价,可能是客观的、公正的,也可能是歪曲的、偏激的,对此,教师就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样地,教师对学生为人、处事、学习与品格等方面的评价,学生也不一定“照单全收”,而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

立意角度3:如是善意的评价,应该支持与肯定,相反,若是别有用心的评价,则应该遏止与摒弃。

事实素材:可以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如不应该随意评价别人的是非、曲直。因为失当的、错误的评价,会让人心灰意冷,如某位同学受到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一蹶不振,本来可以考上好大学的,结果却名落孙山。当然,对于有悖公德的言行,则另当别论,应通过评价,激浊扬清,如乱穿马路、购票不排队等。

理论素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求异同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着眼于差异之处,立意作文。“异中求同”就是从几则材料中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据此立意作文。

材料: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仍有不少反对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他至今每周仍能收到两三封信,这些信旨在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的。

(2)有人告诉爱因斯坦,有一本名叫“反对爱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的书。爱因斯坦回答:“为什么要100位?如果我真的错了,只要有一位能证明我错了就可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至今”“100位科学家”是从时间与数量上说明反对“相对论”的人很多,而爱因斯坦的回答,则对反对者的回应。综合上面两则材料,考生可以从“质疑的精神”“面对错误的批评”“自信”等角度立意。

材料2: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直接给出两个相反命题,可以写“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写“一切都不会过去”,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结合起来也不是平均用力,只是两者有所侧重。

那么这个作文如何来写呢,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

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等负责影响,伤痛类的事情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即为释家所谓的“放下”。

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高贵性的事物永恒流传,这些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

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本质则是“衰朽与永恒”,但立意的角度没法多样,只级辩证地论述“变与不变”,“朽与不朽”。深入论述的展开一定在于探究各自的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