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的亡国君夏(勤勉的夏代开国主)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禹的亡国君夏?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禹的亡国君夏(勤勉的夏代开国主)

禹的亡国君夏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禹是史前华夏诸族的共同领袖,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物。《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因率众治理洪水有功,初被封为夏伯,故称“伯禹”。后受舜帝禅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为上古夏、商、周诸朝第一位天子。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

禹是颛顼之孙,姓姒氏,父鲧。他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为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历史上关于夏的记载很少,大多都是传说。关于夏禹的出生地,就有很多的传说,《蜀王本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钮”;《水经·沫水注》称:“广柔(今北川)县,有石钮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管之”;《吴越春秋》记:“母吞珠孕禹,剖胁而产,家在西羌,地曰石钮,在蜀西川也”……而有《华阳国志·巴志》力证:“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重庆)涂山是也”;《尚书·皋陶》佐证:“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子弗子唯荒度土功”。话又说回来,不管出生地在哪里,他都是华夏大地的英雄。

传说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的广大地域江河泛滥,洪水滔天。人民遭受洪水灾害,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有些都搬离了原地,可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

面对如此情况,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讨论应该派谁去治理洪水,首领们都推荐鲧。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于是授命给鲧,让他去治水。鲧只知道用一直以来的“障水法”,也就是所谓的“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非但没有得到治理,反而冲塌了堤坝,闹得更凶了。鲧用了九年时间去治理洪水,以致劳民伤财,事功无成,终归失败。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发现了这一状况。并照部落法规将鲧处以死刑,被杀于羽山。

虽然鲧被处以了极刑,但是治水问题依然是存在的。于是四方部落的酋长和大多人众又向舜推荐鲧的儿子禹来继承其父的治水工作。

大禹沉痛地感到父亲因水而死,下决心要征服洪水。他总结前人及其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经日夜思考和长期的操劳实验,从中得到改变治水的好方法,即改变“水来土掩”的旧法,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的疏导方法,

从此,夏禹同他的助手契、后稷、皋陶、伯益等人带领人们一起劳动,他们戴着箬帽,拿着锹子,挖土、挑土,累得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们从四川的岷江开始治水,随即治理湔江、通口河(四川北川县境内)、嘉陵江(四川境内),又转向黄河、淮河、长江而富春江、钱塘江等大江流域。特别是“凿龙门”(今山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即“晋陕峡谷”)、“辟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12.5公里处,两山相峙如阙门,伊水径流其间)。工程浩大,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夏禹同人众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凿山导流的任务,最终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尚书·禹贡》)这段记载,就是对夏禹治河活动和治水后黄河河道的描述。

夏禹治水的事迹在古籍中有相关的记述,内容十分动人。《史记·夏本纪》当然毫无疑问地会有,除此之外,《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直到现在,黄河两岸仍广泛流传着夏禹治水的传说,如宁夏的青铜峡,晋陕之间的龙门,伊水流过的伊阙,都说是禹用神斧劈开;著名的黄河三门峡砥柱石及三门——神门、鬼门、人门,也说为夏禹所凿,甚至鬼门岛上的两个圆坑,也被说成禹从狮子头骑马跃过三门时,马失前蹄所留下的印记。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吟咏夏禹治水的诗篇。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艰险驯服洪水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说到夏禹的勤勉,很多人会想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史记·夏本纪》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传说夏禹受命治水时,刚刚新婚不久。为了治水,他到处奔波,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其勤政劳苦忙碌的情景可见。由于夏禹治水的努力,水患终于平息。

贡法也系禹制,他根据各地出产确定应纳贡品,名曰“定贡”。为志禹功,《尚书》以《禹贡》名篇。主张“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曾向帝舜献“九功惟叙,九叙惟歌”之谋,舜善其言,赞禹功为“地平天成,万世永赖”。舜年老之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夏禹在继位后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如治水时一样的勤勉。继位后他首先做的事就是把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收集各地的青铜,铸造了九鼎,作为统一的象征。

有很多资料都能表现出夏禹的为人和勤政。首先对政事来讲,夏禹唯恐他的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道理不明白;对自然或社会一切事物的义理看问题不熟悉;对处理国家事务有无不妥当的地方;对国家社会各行各业的隐患和忧事是否全知道;对刑事案件、诉讼监狱的事是否及时办理完善了。夏禹的头脑里无时无刻不思虑着这些问题。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这是以当时的客观条件来讲的)。因为当时的四方部落和众多百姓,离他驻地远近不一,同时又很少有机会向他当面直言有关问题。然而,夏禹对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情况、各种各样的问题又不能因为客观条件而有所忽略,这些都是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将国家事务处理好,他就作了一套“揭器求言”的办法和设施。所谓“揭器求言”,就是在门外悬挂五种不同的乐器,这五种乐器分别是:鼓、钟、铎、磐、鉊。有人来求见他,根据要反映的内容,只要敲其中一件乐器就行了。他对民众宣布说:“有人要告诉我为人治国的道理就击鼓;讲解事物的义理就撞钟;报告公事办法就振铎;说明社会忧事就敲磐;要办诉讼案件就摇鉊。”此后,夏禹在住房里面听见哪件乐器响了,就知道来人要反映哪一方面的事情,提哪方面的意见。夏禹的勤勉可见一斑。据说,夏禹为了接待前来访问的人,经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三握发”,也就是所说的吃一顿饭站起来十次,洗一次头发三次手握湿发同人谈话,决不慢待来访的人。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他却反映了夏禹为人勤政的精神和人民的愿望。

说一个人勤勉当然不止局限在某一方面,有时候从别的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夏禹也是如此。传说,他在为人勤政方面,最能见微知著,因之主张防微杜渐,消除隐患于未然。作为一个最初的政治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这里同样用一个“戒酒防微”的故事来说明:当时,有一个名叫仪狄的人,以善酿佳酒闻名遐迩。有一次,仪狄把自己酿的酒献给夏禹品尝。夏禹饮了仪狄的酒,觉得甚为甘美。但是夏禹却自思又联想到有关国家兴衰问题。他说:“后世之人,必有因纵酒而导致亡国的事情发生啊!”此后,夏禹就对仪狄疏远了,甚至于不准仪狄再来进见,并下令宫内不许饮酒。

回想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关于祭祀神灵,供奉祖先,宴会盛典,酒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还可以发现,古代帝王中因纵饮过度,而内生疾病,且外废政务,以致乱亡之祸势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最初的统治者就有如此之先见之明,值得敬佩!夏禹谨始虑微,预以为戒。然而,夏禹戒酒防微所说的话,还是在他的后代中应验了。他的末代子孙夏桀,荒淫无道,终日纵饮。这个暴君竭百姓之财,作琼宫瑶台,设酒池肉山。传说酒池里可以行船,糟堤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后来,夏桀终于在醉生梦死中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被商王朝的杰出领袖成汤攻伐夏桀,夏的统治终被取代。当然,夏桀的事情那是后话了。

夏禹的勤政精神换来了夏朝的兴盛。夏禹是圣人,聪明过人,而且能“一馈而十起,一沐三握发”地对待来访的人,国家社会的事务,就没有一件不知道,四方民情,也没有一丝一毫壅蔽他的耳目。如此的勤政爱民,夏朝的的兴盛也就是预料之中的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