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1)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2)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3)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4)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5)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6)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7)

从江芦笙节(1月24日到贵州从江大塘苗寨过芦笙节)(8)

1月22日,笔者从从江县委宣传部获悉, 1月24日(周四)是农历十二月十九,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将迎来一年一度盛大隆重的芦笙节,届时将进行芦笙吹奏、芦笙踩塘、芦笙舞表演、斗牛等活动,其中精彩的芦笙舞表演值得一看。

据悉,2018年12月13日-17日,大塘村芦笙舞蹈队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邀请首次赴澳门参加2018年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精彩的芦笙舞赢得了澳门市民和广大游客的好评。本次芦笙节上,该芦笙舞蹈队将与大塘小学芦笙舞蹈队一起登台表演,为广大游客带来一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

芦笙节,苗语叫“努嘎”,也叫“丢嘎”,是当地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青年互诉衷情、沟通心灵的浪漫时节,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九举办,是大塘村众多民族节日当中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节前一天,苗族同胞家家户户宰牛准备牛瘪、牛红肉等美味佳肴招待宾客。节日当天,全寨男女老少将身着苗族盛装来到芦笙堂看芦笙、瞧热闹,芦笙手们吹芦笙、赛芦笙、踩歌堂、跳芦笙舞。

节日期间,外村男女青年还讨百家饭、对唱情歌等活动,外来的游客也可以参加讨百家饭活动,三五成群走村串户,家家户户都会给您送糯米饭、牛肉、米酒,哪家到的客人多,哪家来年最有福。来者都是客,您还可以随意走进一家农户,热情好客的苗家人都会好酒好肉相待。

1月26日,该村还将举行传统斗牛活动,届时将有来自周边村寨的几十头斗牛前来参战。

据了解,大塘村,苗语叫“养翁”,地处九万大山腹地,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距县城14公里,海拔560米,与丙妹镇岜沙村、长寨村、滚玉村、雍里村、两料村、龙江村相邻,以苗族聚居为主,杂居有少数汉族、侗族、瑶族等,全村辖6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624户,3157人,是从江县最大的苗寨,2016年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新闻链接:大塘村的历史文化节庆

大塘,顾名思义就是大水塘。大塘村名的来历与大水塘有关。相传古时候,大塘是一片茂密古森林,吴氏苗族祖先们因打猎追野猪来到现大塘村“付松”坳口处休息,因天气热,一只满身白浮萍的猎狗从森林里钻出来,人们纳闷在这高山高岭的地方怎么会有水?于是他们便跟随猎狗的原路寻找,来到山顶上发现有一座长者白浮萍的大水塘。他们心想:在这个山顶上有水就应该适合人居住。于是祖先们便将随身携带的三穗糯谷种播散在水塘里,便说道:如果到秋季来这里看糯禾有收成的话就证明此地适合居住。没想到,秋季人们到这里时,满塘的糯禾香气扑鼻,居然收了三卡糯禾。于是回去跟大家商议,决定搬到此地定居至今,并将寨子命名为“养翁”,即大水塘的寨子,大塘村名由此而得名,吴氏家族成了这里的建寨鼻祖。至于这里的吴氏苗族祖先何时搬迁至此定居,因苗族没有文字记载,至今无从考证。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大塘为玉堂乡所在地。古时有“四百大塘”之说。

在从江苗族地区,说岜沙必讲到大塘,苗语习惯叫“养翁分送”,把大塘和岜沙联系起来。大塘与岜沙相邻,都是居住在半山腰上,有很多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都很接近,这里民风淳朴、民族文化保存良好。改革开放前,大塘基本上都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男子也都留发髻,包清布或白色头帕,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银豪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上装对襟无领青布衣,袖口、衣角用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镶边,贴身挂菱形胸兜,腰系围腰,着白色百褶裙(女孩着黑色百褶裙),脚颈套绣花布筒,姑娘佩戴耳环、银叉、银帽、银项圈、银手镯、银链、银牌等,十分耀人眼目。

这里民风淳朴、民族节日众多,主要有三月芦笙节(苗语:嘎牙锅)、六月节(苗语:努累度)、新米节(苗语:努牙夯)、牯藏节(苗语:努宁)、芦笙节(苗语:努嘎、丢噶)、苗年(苗语:努銮木)、逢亥斗牛(苗语:你季度)等。(吴德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