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家庭教育贵在一致)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言: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孩子一旦降生,他既属于家庭,又属于国家和社会。一个品行端庄、有良好教养和技能的孩子,成人后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诚然,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父母必须在孩子的教育上达成一致, 方能达成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不断引领孩子完善人格,并逐步走向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指教育孩子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方式保持基本一致,这样才有利于树立家长的教育权威,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然而,现实生活中,太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没能达成一致的,导致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诸多问题,诸如缺乏安全感、“双面”人格、是非观念不强等。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祖辈之间的教育一致性。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过于忙碌,因而基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若是祖辈之间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譬如爷爷对孩子比较严厉,而奶奶则溺爱孩子,将会导致孩子在爷爷面前毕恭毕敬,在奶奶面前有恃无恐,有可能使孩子形成“双面”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祖辈与父辈之间的教育一致性。这种情况较多地出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祖辈无下限地宠溺孩子,在父辈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袒护孩子;在父母外出上班之际,祖辈用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父辈的过错。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我们班小凯就是典型的例子。小凯自小跟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极度宠爱宝贝孙子,总是与小凯父母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小凯的父母矛盾不断,争吵频繁。父母的不和,让小凯想要逃离;爷爷奶奶的溺爱,又让小凯躲在庇护下不愿长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小凯,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用不恰当的方式去获取同学的关注,在班上人缘不佳;缺乏必要的边界感,对于自己某些冒犯他人的行为不自知。

三、父母之间的教育一致性。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同存异,努力达成一致。小成同学,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异,孩子跟妈妈一起生活。小成妈妈对孩子的期待很简单,健康快乐就好,主张给孩子‘减负,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都不甚在意;小成爸爸,尽管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依旧担负起了父亲的教育职业,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当看到孩子行为习惯有诸多问题,便会不停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当看到孩子成绩退步,便会买回一大堆作文书、练习册给孩子加压。父母完全不一致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观念,让小成同学缺乏必要的是非观与同理心,时常受到同学的投诉,对老师的教育也是不置可否。

四、教育过程的一致性。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说到做到”,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却频频发生。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若是父母无法做好“言出必行”的表率,孩子便会有样学样,并且会对父母的教育权威产生怀疑。

若是家庭教育出现了不一致,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

一、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管是何种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孩子都是最核心的情感纽带和矛盾点。既然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不妨一家人心平气和地协商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制定家规,让家庭教育有规可依。

二、求同存异,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对于教育小孩子,父母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争执,那么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孩子无所适从,那就算不得教育了。

三、言行统一,身教重于言传。示范,是最好的引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先做到;不允许孩子做的一些事,父母也尽量不做。网课期间,小豪妈妈向我倾诉她的苦恼:一家三口宅居在家,爸爸沉浸在用电脑游戏里,孩子沉迷在机游戏中,不上网课、不写作业,完全失控。尽管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孩子,但是始终效果甚微。

教育孩子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变数,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方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起到正面而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家庭教育贵在一致)(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