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

来源:申安喜 山西晋城采风 2022-07-20 04:09 发表于山西

今日,农历六月二十二,二十四年前的今天,父亲申廷瑞,心停止了跳动,我的心随之凉了半截,姐妹们哭的死去活来,但我却没有流泪,我知道,我在这时要办的事情太多了。

今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零点的钟声悄悄的响过,我的心在滴答滴答地跳动,睡不着呀,翻来覆去,还是睡不着。脑海里全是24年前的今天,心里想到更多的是爸爸的身影,在我懂事以来,一件件,一桩桩,浮现在我的眼前。

有什么要写的要说的呢?太多太多了,说不完,道不尽,心里很乱很乱。

“ 有了!”,我猛地坐起来,打开电脑,还是分享一下《忠诚:百年百人》申廷瑞一文最合适!以表达我们的哀思:

脚踏实地真本色 初心如一报家国

——记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申廷瑞

我是个受苦人,吃野菜长大的,是共产党把我从苦难中救了出来,不能忘了本,永远记住党的恩情,为党工作。

我是个工农干部,苦在没读上书,最喜欢和老百姓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谈心讲故事。党员干部在老百姓面前不能摆架子,带头吃点苦,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的。

我这一辈子,除了爬山涉水,就是种树种茶。如今茶场林场,大树参天,茶叶满山,我这个苦孩子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申廷瑞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1)

申廷瑞

接受党的教育 找到人生之路

公元1920年,农历庚申猴年五月二十九,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桥岭村一座土坯房里,申廷瑞来到世间。申家兄弟姐妹共有六人,因为家中贫寒,三妹出生就送给了别人。他们吃不饱饭,从还未记事起就得学会挖野菜充饥。更无钱上学,哥哥和三个妹妹都是文盲。申廷瑞打小机灵,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时常跑到邻村书房,趴在窗口偷学文化,这才有了“初小”水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华北地区逐渐陷入了兵荒马乱的局面里。这一年,十八岁的申廷瑞为了求生,毅然决定背井离乡,独自闯荡。当他来到屯留县后,幸运的进入一家银铺地做起了学徒工。老板夫妇膝下无子,看他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就想收养他作义子,申廷瑞个人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银铺老板思想进步,与地下党有密切联系,店铺就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老板把申廷瑞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培训,当时叫“训话”,还带他参加牺盟会。申廷瑞开始接触到党组织一些活动,他腿脚快,人又机灵,经常会被派去送一些密信,成了一名党的联络员。

1938年,晋豫边游击支队唐天际司令员同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决定,在桥岭村办一个军鞋厂,由陈立志同志具体负责。在此期间,申廷瑞接受党组织派遣,在晋城高平等地送信,他多次回到桥岭村,把信交给当时在鞋厂负责的好友段良才,由段良才转给上级。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2)

桥岭村八路军军鞋厂纪念馆

一次送信途中,申廷瑞不慎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在被搜身的危急关头,他没有慌张,趁人不注意,迅速把纸条放到嘴里,吃下了肚,避免了密信泄露。小妹申双秀(现87岁)回忆说:他是一个很机灵的人,头一天被抓走,家里人的泪水还未擦干,第二天半夜他就浑身黑乎乎地跑回来了。

在屯留八年打工谋生中,申廷瑞接受了党的教育,坚定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1945年晋城解放,接受党组织指示,他从屯留返回家乡,积极参加土改工作,194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随后,申廷瑞担任了巴公二区组织委员、兼任北连氏行政村农会主席、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就任后,他带领家乡百姓,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土改运动。农民们都分到了田地、房屋和牲口农具,开始了新生活。他是党的干部,带头严格落实土改政策,只给自家分回了当年卖掉的土地和五间土坯房屋 ,还有两间没有分回,老父亲很不高兴。他给父亲解释说:“哥哥已家破人亡,现在也不需要房子住了,如今咱们全家都有地方住了,就该知足了。我是党的干部,更要带头,吃点亏不算啥,房子要给更需要的人住啊!”

舍小家顾大家 带头南下不回头

1948年,晋城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了身的贫苦百姓当家作了主人,全身有使不完的劲,革命生产蓬勃发展,工农业产值蒸蒸日上,百姓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为解放战争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物资。申廷瑞的革命工作也越来越稳定和顺利。这一年,他和刘菊孩终于喜结良缘成了家,甜蜜美满的生活让这位高龄的青年感到非常的幸福。

毛主席从来是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1948年12月30日,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对于解放全中国,早有通盘打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运筹帷幄。解放战争形势迅猛,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国民党军队进行全面进攻,取得了节节胜利,不断解放了大片土地。这就需要从革命老区抽调大量的干部,随军南下,在新解放的地区迅速建立并巩固人民政权,迎接全中国的解放。

号召发出时,正值春节来临之际,人们都在准备欢度大年。巴公二区区委接到上级指示,要动员组织一部分有经验、政治素质高的土改干部随军南下。时任组织委员的申廷瑞,接受了动员任务。他走村到户,在各个村庄,开展宣传动员工作。遇到的却是人们的反问:“你到底去不去?”“你要去我就考虑考虑。”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一下子没有回答上来。因为他是家中仅存的男劳力,是家中的顶梁柱,按照政策不是动员对象。家中老母亲已经去世三年,老父亲年迈需要照顾,加上刚结婚的妻子,让他难以舍弃。不过他知道,虽然当时他的工作生活都已安稳,但是对于早期接受党的教育,并从事了多年危险工作的申廷瑞而言,听党话、跟党走,早已成为他的人生信条,现在党的工作要求他必须站出来,才能有一个好的动员结果,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带头南下。不过,他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要做通家人的工作。老父亲一听他说,立刻大发雷霆:“你这个不孝之子,你走了,谁管我呢?跟部队去打仗,是要掉脑袋的,你不要命了吗?”面对老父亲的反对,他来到大妹申秀、小妹申双秀家里寻求帮助。两个妹妹和妹夫在土改后受他的影响,思想比较进步,在他的动员下,主动去做老父亲的工作。他们几个凑在一起想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了让老人安心,先为老人准备好了喜板(棺),又通过牵线搭桥让老父亲和东头村严氏组成了新的家庭。还找到本村好友张小田,托付他每天给老人挑满水缸。两个妹妹也约好来家帮忙洗洗刷刷,干一些家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说服了老父亲,放心地踏上了南征之路。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3)

申廷瑞的父亲申明亮(中)两个妹妹和妹夫(左、右)

从各区抽调的人员先集合在晋城,然后由晋城县委统一带队到达武安。集中在武安的南下干部人员很多,是从太行、太岳两区抽调的,经过学习、整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申廷瑞被编入长江支队六大队一中队。当时,这支队伍是一支土改干部工作队,由第三野战军护送,主要战斗任务有三:一是白天行军晚上睡觉,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架势,让国民党军队看了胆战心惊。二是做好自我保护,只要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胜利。第三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了解放区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搞好土地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一个特殊的队伍,领导层人员是老红军和老八路,大部分是工农干部,武器配备只有队长一支短枪,警卫员一杆长枪。申廷瑞年长于其他同志,早期参加过八路军培训,且比较机灵活泼,就在队里当了个警卫员。6000里南下途中,他模范带头执行上级命令,紧紧配合领导做好各项工作,义无反顾向前奔,革命路上不回头。

南下福建途经徐州时,遇到敌军阻击,在野战军奋力战斗的同时,长江支队队员也参加了反击,在战斗中申廷瑞缴获了一支短枪,队长叫他留在身边,这只枪一直陪伴着他,直至文革期间他才上交给国家。申廷瑞文化水平低,但会玩枪弄刀,到福建福安时,组织上把他分配在福安劳改农场任场长,管教战犯。一天夜里,申廷瑞出差,妻子刘菊孩(50年南下家属)一个人在家,犯人暴动破窗而入,幸而他一向机警,平时把枪藏在隐秘地方,妻子虽然柔弱,但受他影响多时,也没有向暴徒屈服泄漏枪支信息,人枪俱安,暴徒抢枪目的没有得逞,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4)

申廷瑞(前排左二)劳改农场工作人员合影

在那个岁月里,南下干部们往往都是单独在一个地方工作,人生地不熟,而且远离野战部队,当地残留的土匪出沒频繁,随时有着生命危险,但长江支队的战士们,从不畏惧个人安危,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为当地的土改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爬山涉水栽茶种树

申廷瑞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组织上就安排他到省委党校参加学习。在党校培训的半年中,他克服自己年龄偏大、基础较差的困难,刻苦学习,勤学多思,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短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高小标准。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5)

申廷瑞(三排右四)省委党校学习人员合影

福安专署工作时,一次干部调整中,组织上决定派他去当公安局长,他推辞说自己文化水平太低,怕胜任不了。自己是农民出身,志愿报名到了霞浦县基层工作。从此,他便开始了自己爬千山、涉万水、栽千亩茶、种万亩树的工作。

1957年至1961年间,来到霞浦杨梅岭林场,在完成国家造林任务的同时,组织职工家属和闲余人员,开荒种地,办养猪场,养鸡场和食堂。不仅使这里的职工和家属丰衣足食,还有余粮上交给国家(林场没有交公粮任务),在三年困难期间,林场没人受饿,造林任务一点也没受到影响。

有人说他在搞资本主义,上级派工作队进场调查,可是到了场里,看到工人们都喜气洋洋,造林任务完成得特别好,都在夸申廷瑞是脚踏实地干实事的好书记、好场长,调查工作也就不了了之了

申廷瑞身体好,两条腿跑得快,两只脚踩的实,两个肩担子重,两只手干活多。20多年里他身背一个黄布包,脚踏一双黄军鞋,双腿迈遍了杨梅岭林场、大京茶场、水门林场的大山小山,羊肠小道,田间地头。每造一亩林,都要亲自上山测量考核,当树苗种植后,还要去观察每一个树苗的长势如何,霞浦的山头沟壑都滴下了他幸勤的汗水。他走路低头弯腰、虎虎生风的姿势,正是他当年爬山涉水养成了工夫和习惯啊!

申廷瑞在担任领导工作时,不仅身先士卒,而且非常关心自己的职工。在霞浦大京茶场年间,有一次山洪暴发,他带领工人们抢救被山洪冲走的木料。有一位职工不幸身亡,申廷瑞流着眼泪,亲自给他擦洗,脱下自己身上最好的衣服给他穿上,亲手掩埋了死难者。1963年大年三十这一天,申廷瑞带领全场职工家属打扫卫生,因搬动一块大石头,年三十晚胃口大量出血,职工楼里的职工家属都哭了,十几位职工连夜抬着担架,沿着崎岖的小路,送到15里外的长春医院紧急治疗。

申廷瑞担任领导多年,但是在经济上从不含糊,两袖清风。申廷瑞曾经因为免6尺布票,买了条被面,被定为十大罪状之一进行批判,虽然他提出申辩说:“6尺布票当时就已以市场交易价交财务账了”,但依然没有取消这条罪状。上级对他的财务管理是非常信任的,文革期间虽然他是当权派被打倒,但是上级还是专门下发了“只批不夺”的指令。

1968年,在水门林场东风岔分场考核时,因意外使申廷瑞跌倒,造成严重的脑震荡,经福建省神经医院全力抢救方转危为安。

1983年,申廷瑞从晋城去了一趟霞浦,回望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获知这里发生了大变化,霞浦大京茶场,茶园1804亩,茶叶年加工量250吨,水门林场面积10.81万亩,造林面积4.04万亩,杨梅岭林场面积36.12万亩,造林面积4.2万亩。

看到自己带领和亲手种下绿油油的茶园和满山遍野的参天大树,他满意的露出了笑容。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6)

霞浦大京茶场茶园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7)

杨梅岭林场

退休不退色尽心尽力求贡献

申廷瑞造成脑震荡后,在一年多的医院住院生活里,他虽然不能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战斗了,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革命本色,坚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医院里,他发动病友们每天齐唱革命歌曲,坚定大家战胜病魔的信心。他还组织病友们主动打扫医院卫生,每天凌晨3点帮助病友去排队买猪肝猪蹄等营养品。医生护士们都感动地说:“老申从来不当自己是病人,闲不住才是他最严重的毛病!”出院后,他还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于1972年离休回乡。

回乡后,申廷瑞退休不退色,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帮助柏杨坪、东四义等村农业社,采用卷秧技术种植大米。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自购器械,为村民义务打针。后来,他还主动承担了村里邮递员的工作,不要一分钱报酬,每天坚持为大家送信传话。不知道是家乡水土气候原因,还是自己劳动时心情放松的原因,申廷瑞的病情有所恢复,头发又长了出来。陈沟公社党委为了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任命申廷瑞为桥岭大队党支部委员,他愉快地测接受了这个任务,又开始了他晚年在村参政议政的历程。

自古以来,桥岭村干旱无雨,百姓吃水用水十分困难,沟里有一口小井,只够饮水用,八路军制鞋厂旧址门前有个小泊池,可以洗洗刷刷一些衣物,农业生产纯粹靠天吃饭。为改变这种状态,在支部会上,申廷瑞提出打一口机井的设想,会上当下就有人指责说:“在桥岭村打井也不是第一次了,可成功的一次也没有,你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不可能的事。”

申廷瑞不服气,开始四处奔走寻求帮助。他找到晋城县水利局,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派了专家前来测找水源。经过专家测量,得出一个可喜的结果,可以打出一口大量水的机井。专家们定下井口位置和预测深度,作了投资预算。水利局还调拨了一部分资金和一套潜水泵。

党支部再次召开会议,说干就干,挑选一部分强壮的社员,组成三个打井作业组,申廷瑞带着一个作业组,夜以继日的下井作业。

当时打井的条件很差,人们只能使用锄头、镐子、箩筐、麻绳、 辘辘、铁锹,撬棍、锤斧等原始工具,一镢镢,一锹锹,一筐筐地往下挖。他们使用辘辘传输,人站在箩筐放下去,把挖出的土石方吊上来,七上八下的苦干了大半年,终于打出了清澈甘甜的井水,彻底解决了桥岭村的吃水、用水、浇地难问题。这口机井到如今还在使用,村里人也都记得这是申廷瑞带着大伙解决了村里的用水问题。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8)

桥岭村机井现况

永记党恩代代相传

霞浦实验小学、一中等学校每年都要请申廷瑞去给学生们上忆苦思甜课,用自己苦难身世和革命历程,教育青少年一代,叮嘱孩子们要永记党恩,努力学习,做革命事业接班人。

在家风素养方面,他经常开家庭会,讲苦难童年故事,讲参加革命经历,唱革命歌曲,他常说:一分钱不是自己的,就不要沾,教育家人怎样做人。

在福建工作时,逢年过节,常有关系好的职工给他送点棕子、年糕等好吃的东西。他是能推就尽量推,实在推不了了,他就打发妻子,将张三的礼物送给李四,再将李四的东西送给张三。自己还常做些面食饺子请大家来家一起吃。

1973年至1974年间,三个儿女高中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他义无反顾的支持送子女到农村去务农,召开家庭会,忆苦思甜,引导他们一定要听党话,服从祖国分配,不要怕吃苦,要好好接受再教育,做党的好儿女。

一年内,大女儿和儿子相继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省、地、县知青模范,他也被山西省誉为“教子务农模范家长”,在积极分子代表会上讲用,报纸杂志上刋登了他的模范事迹。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9)

积极分子代表会上讲用稿原件(部分)

思念父亲的小妹妹(思念父亲申廷瑞)(10)

申廷瑞(前右四)被省里誉为“教子务农模范家长”

申廷瑞同志的一辈子,始终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听党话,跟党走,艰苦朴素,勤劳善良,廉洁奉公,不图私利。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入党初心,真正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申廷瑞同志生平简历

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申廷瑞,男,汉族,(又名:申甲戊),晋城市泽州县(原晋城县)巴公镇(原陈沟乡)桥岭(原乔岑)村人,1920年农历五月二十九出生,1937年在屯留县河神庙打工,参加地下党工作。1945年在晋城县巴公二区任组织委员,参加土改工作,兼任北连氏行政村农会主席,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桥岭村第一届党支部书记,1949年3月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大队一中队,随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在福安劳改农场任场长,195O年秋,在福建省党校学习,1951年在福安粮食局任股长、1957年春到霞浦县杨梅岭林场任书记、场长,1961年在霞浦大京茶场任书记、场长,1965年在霞浦水门林场任书记、场长,1972年9月离休回原籍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桥岭村,1973年任桥岭村党支部委员,1998年农历六月二十二病故,享年79岁。

写于 2021年3月28日

说明:本文在泽州党史书刋【忠诚·百年百人】、山西画报、 太行头条、今日泽州等平台发表过,敬请查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