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在于育人(终身尊师方能终身为师)

□严萩平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张祖勋教授,很少见地发了一条朋友圈:“中秋节前,看望黄世德老师,当然要带一盒月饼,结果走时他非要回送一盒月饼……”张祖勋院士今年86岁,黄世德老师今年98岁记者了解到,十多年来张祖勋院士每年教师节或中秋节都会上门看望黄世德老师(9月10日《楚天都市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师之道在于育人?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为师之道在于育人(终身尊师方能终身为师)

为师之道在于育人

□严萩平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张祖勋教授,很少见地发了一条朋友圈:“中秋节前,看望黄世德老师,当然要带一盒月饼,结果走时他非要回送一盒月饼……”张祖勋院士今年86岁,黄世德老师今年98岁。记者了解到,十多年来张祖勋院士每年教师节或中秋节都会上门看望黄世德老师。(9月10日《楚天都市报》)

《太公家教》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便学生栽培桃李满天下,也不能忘却老师出入风涛半海中。师生关系不会因为任何一人年龄、成就、身份的进退,产生多少变化。尊师重道也不能因为师生关系一时的终止,而有所怠慢。今逢中秋,86岁院士尚且会探望96岁老师,我们又是否会给曾经的老师发一条祝福短信?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导我们成长进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属于这个社会最值得尊敬的一群人。老师教导孜孜不倦,我们自应当努力回馈。不求每日侍奉,但求时常挂念。款款情谊在无形的传播中,势必会给予我们一生的幸福感。

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成长往往依循父母为榜样。我们尊爱自己的父母,孩子也会同样尊爱我们。置换身份思考,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成长的航标,我们对自己的老师付出多少敬爱,我们的孩子便会对他们的老师付出多少敬爱。甚至,孩子对老师的敬爱,也会传播至我们身上,让我们获得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成就感。

近几年,关于家校矛盾的新闻屡见报端。部分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观感。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疏离化庸俗化,对孩子的学习不利,对孩子陪塑造健全的“三观”也不利。教育不是单纯的“金钱交易”,我们送孩子进校园,不是将原木送进工厂加工。老师付出纯粹的感情和精力培养孩子,我们家长还是得对他们多给予一些纯粹的信任和支持。

说到底,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对自己的老师都应当保持持久的尊敬。这并非一个人遵循社会道德的表现形式,而是我们维持与孩子关系的刚性需求。只有终身尊敬和爱戴我们的老师,才能得到孩子终身的支持和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