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崂山道人(聊斋崂山道士仗妙术)

修仙不成学穿窬,不撞南墙不回头

感谢关注和留言,为您分享不一样的志怪故事。

诗曰:

愿学神仙一念痴,樵薪苏草苦难持。

只求授得穿窬术,似此居心已可知。

聊斋崂山道人(聊斋崂山道士仗妙术)(1)

《聊斋志异图咏》之崂山道士

山东淄川县城有个王好逸,排行第七,人称王老七。

这王老七本是世家子弟,奈何打小不爱读书,一心想着修道成仙,苦于没有门路。

后来,不知他从哪里听说,海边的崂山中多有神仙人物。于是打点行装,东行数百里,前去寻仙访道。一路跋山涉水,王老七终于来到崂山,他径直往山中最高峰爬去,艰难登上山巅,顶上有座道观,建在松柏丛林之中,十分清幽。

他径入观中,来到大殿,只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正坐在蒲团上闭目打坐。这道长鹤发童颜,银发垂肩,神情恬然飘逸,超凡脱俗。

王老七心道:“好一个老神仙!”随之快步上前,恭恭敬敬下拜。

道长蓦地睁开双眼,精光乍放,朝他一摆手,道:“请坐!”

二人坐而论道,王老七深觉道长的言谈甚是精微玄妙,心下又是迷惘,又是欢喜。于是翻身重又拜倒,口称:“老神仙,请收弟子为徒!”

聊斋崂山道人(聊斋崂山道士仗妙术)(2)

邮票《崂山道士》

道长道:“恐怕你娇生惯养悠闲惯了,吃不得修行的苦头。”

王老七不住求肯,道:“徒儿不怕苦!”

道长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就先留下吧!”道长门下弟子众多,时近傍晚才陆续回来。

王老七一一同师兄弟们见过礼,心道:“师父这么多徒弟,本事一定很大。”心下好不向往。从此留在观中。

次日一早,师父着人把王老七叫到座前,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师兄弟们一起进山砍柴。王老七开开心心跟着去了。

他原是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在家时向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说打柴,就是斧子该怎么用,也未必知道。进到山中,也不过是跟着旁人现学现卖,一天下来,柴没打到多少,已是两手燎泡,浑身酸痛。

此时,他心心念念只要学道,倒也勉强支持。匆匆月余,燎泡褪去,手脚又先后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王老七心下好生气闷,暗道:“这难道是所谓的修仙?”渐渐地不堪忍受这样的苦楚疲累,暗地里生出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傍晚,他晃晃悠悠回到观中,眼见师父陪着两个客人正在房中推杯换盏,把酒畅谈。他心中好生不忿,暗道:“师父好悠闲自在,我等没日没夜的进山打柴,他却美酒佳肴,与人高乐!”

聊斋崂山道人(聊斋崂山道士仗妙术)(3)

于受万《聊斋全图》之崂山道士

天色已晚,房中尚未掌灯。王老七好奇不过,远远躲在门外柱子后面窥看,只见师父起身到案上镇纸下揭起一张纸片,随手拿起剪刀,三两下剪成一个圆形,形似镜子,随手一抛,纸片已落在粉壁正中。

师父缓缓归座,再看圆形纸片时,陡然绽放光芒,皎白如天上月轮,嵌在墙上,照得满室通明。

七八个师兄弟站在一旁侍候,一位客人道:“如此良宵美景,不可辜负!我三人独饮,不如众人共醉有趣。”说着拿起桌上酒壶,准备将美酒分给大家同饮,道:“一定要喝得尽兴,来来来,务必一醉方休。”

王老七暗道:“这么多人,一壶酒怎么够喝?”

眼见师兄弟们纷纷寻杯觅盏,争先恐后上前接酒,唯恐比旁人喝得少了。众人你接满,我又接,喝完再接,往来不断,壶中酒竟然倾之不尽。

王老七心下纳罕,看得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呵呵笑道:“道兄妙术,能令明月做灯盏。但众人畅饮虽然有趣,还稍嫌寂寞了些。何不邀请嫦娥仙子下界,载歌载舞,岂非赏心乐事?”说着丢出手中竹筷,径向墙上月轮飞去。

转眼间,一个曼妙仙子自月光中飞身而出,由远及近,飘然而至,起初不到一尺,等落了地,与常人并无分别。

聊斋崂山道人(聊斋崂山道士仗妙术)(4)

嫦娥仙子

这嫦娥仙子纤腰婀娜,长颈皙美,姿容秀绝,不似人间凡品。她轻舒长袖,缓摆衣裙,翩翩然舞起了霓裳舞,随后开朱唇,启贝齿,动香舌,发清音,曼声唱道:“嗟尔仙人,逍遥人间;幽我广寒,怅然心田……”歌声清越悠扬,爽脆动听,不输于管弦音色。

歌罢,盘旋而起,翩然飞落桌上,众人瞧得目眩神驰,一眨眼,仙子又还原为了筷子。

三人开怀大笑,众弟子惊叹不已。

起先那位客人再次举杯,道:“今晚好生尽兴,在下已经不胜酒力。二位如有雅兴,陪我到这月宫中饮了这杯中残酒,就当饯行,如何?”

语毕,三人齐声称妙,顿见坐席移动,渐渐飞去墙上月轮之中。众弟子仰望壁上,见三人果然坐在月中饮酒,人物风致一览无余,就像人照镜子一般,纤毫可见。

不久,月光黯淡下来,有弟子捧了烛台进来,只见师父一人独坐桌前,桌上残羹冷炙还在,客人们已不知去向。墙上的月轮,只不过是一张镜子似的圆纸片而已。

师父抬眼问道:“你们尽兴了么?”

众人齐声道:“够了,师父。”

道长含笑道:“够了就早些回去睡觉,不要耽误明天打柴。”众弟子答应着退了出去。

王老七见了,心下又是窃喜,又是羡慕,回家的念头随之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老七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苦累生活,何况师父并不曾传授什么法术本领。

他是性急之人,心痒难耐,找到师父,诉苦道:“弟子跋涉数百里前来拜师,幸赖师尊不嫌弃弟子愚钝,收录门墙。弟子自知资质蠢笨,缘法不够,学不到长生不老之术,那也在情理之中,如能学到一些小小法术,也足以宽慰弟子一片诚恳求教之心。但转眼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弟子不过跟着师兄弟们早出晚归的打柴,并没有……师尊,弟子在家时,也不曾吃过这样的苦头!”

师父捻须笑道:“修真了道岂在一朝一夕?为师早说过你是个吃不得苦的,现在又来怪谁?”双目微闭,叹道:“既然如此,明天一早就送你下山。”

王老七道:“弟子在山上劳苦数月,一无所获,怎么有脸回去见人?”他见师父面色如常,这才缓缓道:“求师尊多少传授弟子一点法术,也是体恤弟子一片痴心,不让弟子白跑这一趟!”

师父问道:“你想学什么法术?”

王老七道:“弟子素日常见师尊所到之处,墙壁如同虚设,就像穿过空气一样容易,不如师父教弟子这个?”

师父默然片刻,随之传授了这项法术的口诀给他。让他心中默熟了,作法前默念一遍,随后,师父大声道:“念完了,这就进墙去吧!”

王老七面对着墙壁,不敢就穿。

师父道:“上去啊!”心知他胆小害怕,勉励道:“你试着往里走。”

王老七壮起胆子,从容向前,眼见鼻尖已撞上墙壁,似乎已被阻住。

师父沉声道:“低头猛进,不要犹豫!”

王老七退开几步,低下头咬咬牙,一猛子冲了上去,果然如入虚空。他回头一看,自己已穿墙而过,身在墙外了。不由得拍手叫好,喜不自胜。

返身回来拜谢师父,师父叮嘱道:“你回去后务必要谨身修持,否则法术就不灵验了!”说着随手揭起地上一个蒲团来,反手一丢,径往王老七脚下窜去,口中道:“快闭上眼,落地才许睁开!”

那蒲团在地下打个旋子,迎风即长,王老七一个踉跄,跌倒其中。再爬起来时,人已身在云端,耳听风声剌剌,冷风刺面,双目难睁,蒲团恰如一叶扁舟,将他载在长空云端,迅然飘行。

约有一顿饭工夫,蒲团倏地下落,他惊叫一声,跟着一个骨碌栽下地来,待他爬起,揉了揉双眼,才知已来到了自家院门外。再看空中,蒲团已踪迹全无。

王老七赶忙拜倒,口称:“多谢师尊!”心下好生诧异。

他起身径自回家,逢人便夸师尊如何神通广大,自己如何手段了得,又扬言学得穿窬之术,铜墙铁壁也不在话下。

妻子不信,王老七便效仿起在师父面前穿墙的模样,离墙一丈远,猛地加速冲去,脑袋撞在墙上,“咚”的一声巨响,人已弹了回来,撞晕过去。

聊斋崂山道人(聊斋崂山道士仗妙术)(5)

妻子大吃一惊,忙将他扶起,额头上已鼓出鹅蛋大一个血红肿包。妻子又是可气,又是好笑,嘲笑道:“吹得好大气,还穿墙,几乎撞穿脑袋吧?”

王老七悠悠醒转,心下惭愧,嘴上犹自不忿,道:“这臭老道,忒也不安好心,骗的老子好苦!”暗恨自己心甘情愿做了几个月的樵夫,真是大大的赔本买卖,不免又把师父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千百遍。

聊斋先生说,听过这段轶事的人,无不捧腹大笑,却不知道世上这样的人从来不少。许多自命不凡的无知匹夫,最爱的是阿谀奉承,最恨的是忠言逆耳,但凡有个谄媚小人献上一些耀武扬威的微末伎俩,迎合了他的心意,诳他道:“有了这妙用无算的本领,上天入地、横行无阻又有何难?”初试往往小有灵验,于是乎,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从此横行无忌,不撞南墙不回头。

又有多少不学无术之徒,只想一夜成功,不愿吃苦头、下功夫、打根基,厚积薄发,或一心幻想速成,或挖空心思走捷径,学得一些皮毛,甚至只是招摇撞骗之术,便自以为是起来。到最后撞得头破血流,非但不怪自己用功不够、学艺不精、本事不济,要么怨天尤人,要么指摘命运,要么痛斥规则,从不反省自身,只知愤世嫉俗,诚然可悲可叹!

来源:素材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