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

《说文解字》中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不难发现,“姓”与女性生子有关。比如最早的一些原始姓:姬、姜、姒、妫、妘、始、嫪等,多带有“女”字部首偏旁,故“从女”。经生息繁衍,代代相继。为了把同一个女性所生的后代族群,与其他同样也是同一个女性所生的后代族群,区分开来,就产生了姓,此为“从生”。由于时处母系氏族社会,生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成为族群部落的一个明显标志。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1)

氏的本义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氏植根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产生晚于姓。随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同姓族群中又分出一些支系,这些支系就叫做“氏”。

《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通鉴补记》中也指出:“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氏便由从母发展为从父。阶级和国家产生后,氏的确立逐渐与宗法制相联系,原始社会表示部落名称的氏,如有虞氏、陶唐氏、有穷氏、有仍氏、有扈氏、斟灌氏、斟寻氏等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被表示家族组织的“氏”取代了。命“氏”的方式形式规则等,又复杂多样,俨然就是一部中国史特别是先秦史。做描述不如举例子,下面就命“氏”举例予以说明。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2)

比如商鞅,卫国人。如同把周武王弟弟周公旦封在鲁国。另一个弟弟召公奭封到燕国一样,卫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封地。周成王“桐叶封唐”把自己同母弟弟。也是姜子牙的亲外孙叔虞封到唐国,也就是后来的晋国。再诸如吴国,郑国,曹国,蔡国等等,他们和卫国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姬姓国。所以卫国公室姓姬。商鞅是卫国公室后人,在这一历史时期因为他的氏是“卫”,所以姬鞅又叫卫鞅,这种以封地采邑为“氏”成了当时“氏”的最主要的来源。

比如姜子牙,其先祖曾为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以采邑地“吕”为“氏”,表明其家族所在的地域身份是“吕”,叫吕尚,后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封齐侯,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所以便又可以“齐”为氏,可以称呼他为齐尚。至于“齐尚”这个称谓并不传世,估计另有原因,这里不述。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3)

春秋末年

很多人不理解秦始皇为什么是赢姓赵氏,叫赵政。据记载赵氏始祖造夫为周穆王御马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造父和秦的始祖秦非子同为商代名将飞廉之后。赵秦两国同姓同宗,均为赢姓,都以最早的“赵”为氏。叫赵政“天经地义”。

再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公族。先祖为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楚嫡系羋姓熊氏),被封于屈地,为屈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现在的三户人家,而是屈氏,景氏,昭氏,在楚国势力可以压倒国君的这三家氏家大族。

再比如韩非子,姬姓,其先人本为晋国公族,因功得封韩原为采邑,后遂以“韩”为氏,韩赵魏三家分晋到战国中后期,三家相继称王,韩非是韩国王族宗室,又被人们称为韩王子非

《左传》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是说领有土地的人才有称氏的资格。这大概是命氏的初始,无论封地大小,每一块土地的领主都得以称氏,其余的人则不然。《春秋》中所谓的“国人”并非是全体民众,他们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是贵族,而对应“国人”的还有“野人”,即便是“国人”,更多的也是没有“氏”的。因为随着那些大大小小的领主,子孙繁衍,虽瓜分豆剖,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分到一块领地。那些一步步沦为平民的昔日贵族,他们便以诸如西门,东、东里、东郭、南郭,傅岩“傅”、池边“池”、百里,等等居住地来命“氏”,这是“氏”的又一个来源。比如举于版筑之间的傅说,除巫治邺让人称颂的西门豹,人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东郭先生等。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4)

还回到商鞅,非但他是卫国公室后人,并且是地地道道的卫国国君的亲孙子,所以又叫公孙鞅。公孙,就是公之孙,就如王孙即王之孙,王子即王之子,公子即公之子,公叔即公之叔(弟)等,比如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子比干,论九鼎轻重的王孙满,纵横家代表人称“犀首”的公孙衍。名家代表“白马非马”称诡辩鼻祖的公孙龙,稳居魏相几十年,临死才推荐商鞅的公叔痤,等等。这种以名字前面加“身份标识”称呼某人。是一种尊称,表示尊重礼敬,也是一种约定成俗。有其后人以此为“氏”的,也很常见,成了“氏”的又一个重要的来源。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5)

“公孙”的下一代,还有两种命“氏”方式,一种以孟(伯)仲叔季排行次第为“氏”;一种以祖父或父亲的为“氏”。比如孟子,名轲,姬姓孟孙氏(孟氏,仲孙氏),鲁国的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后代。时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国君,庶长子庆父,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孙氏,孟氏。孟子那一支日渐衰微从鲁迁邹国。但仍以孟为氏,叫孟轲。

再比如,孔子,子姓孔氏,武王伐纣以后,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国,封公爵,奉殷商祀。后辈中宋国公室孔父嘉为大司马,一般认为其后代便以他名中的“孔”为“氏”。孔子便是来自宋国的子姓孔氏,这区别于郑国有出自姬姓的孔氏,陈国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6)

周景王为天子,有个儿子名,叫王子朝,而王子朝的孙子以“朝”为氏,也就是后来的“晁”。

宋桓公一儿子名叫“鲛”字“子鱼”,他的儿子名“友”,叫公孙友公孙友的两个儿子就以他爷爷的字“鱼”为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命“氏”的形式,比如常见的以职官为“氏”。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帅……多源于此,再比如以生前的爵号死后的谥号为“氏”,王,公,侯,伯,庄、严、敬、康,文,武,简,穆……多源于此。

庶人则有以职业为氏的,郑樵在《通志·氏族略》里将其分为两类,“以技为氏”(如屠、陶、优等)和“以事为氏”(如车、冠、蒲、青牛等)。鄙人张氏,借此提醒张氏族人们两点,一,再莫要说弓长(读二声的chang)张 了,长,该读三声的zhang。以职业为氏做弓的头儿,谨此。二,莫要再说“免贵”姓张,别的姓可以谦称免贵,但像“张”,“姬”,“孔”等一些姓氏不能也不必谦称免贵。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7)

远了,再次回到商鞅,商鞅后与秦孝公变法有大功,被封商於这个地方,所以大家尊称他为“商君”,以“商”为氏,叫他商鞅。成了后世一贯的称呼,但真正商鞅的姓还是姓“姬”。姓是血缘符号,氏更多的则是地位身份符号。姓明婚姻,通常不变;氏别贵贱,时常变更。商鞅的“氏”由“卫”而“商”,乃是身份与地位的变迁使然。

“氏”在变迁,社会更是面临巨变。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封建氏族制度宗法制度一步步解体。领地被改郡县,贵族的没落、士阶层甚至平民的上升不断发生。一些身份低贱本与氏无缘的广大平民,开始纷纷为自己取氏,与大量原本就有氏的破落贵族一起,平民也跨入了有氏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氏所以别贵贱”的含义逐渐在消失,姓与氏开始合流。故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也就是说,秦汉以后,姓氏已无区别,除原有的姓继续使用外,后起的氏皆取得过去姓的地位,姓氏完全融为一体,通称为姓,与现在通用之姓大体相仿。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8)

在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书此文,难免会有疏忽谬误,望观者诸君多多给予指教批评,诚谢留玉!或有观点分享,也愿共同探讨,谢谢!

孔子到底是姓孔还是姓子(孔子姓子不姓孔)(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