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最著名的几句话(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阿甘正传》是一部可谓家喻户晓的电影,很多人会当作励志教育片来看,称阿甘有着多么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豆瓣评分9.4,更显示了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阿甘正传最著名的几句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阿甘正传最著名的几句话(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阿甘正传最著名的几句话

《阿甘正传》是一部可谓家喻户晓的电影,很多人会当作励志教育片来看,称阿甘有着多么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豆瓣评分9.4,更显示了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电影讲述的故事非常“励志”:一个智商75的“傻子”,跑步非常快,因为这个特长,顺利拿到了大学毕业证,然后去参军;在越战中,很多战友都受伤或者战死,只有他屁股上受了一点轻伤;复员后靠着运气捕虾,发了一笔财。最后,他从小就喜欢的女人詹妮给他生了一个孩子,詹妮去世后,他跟自己聪明可爱的儿子生活在一起。

美国《时代周刊》曾刊载说:

“男女老幼怀着真诚的感伤涌出影院,孩子们似乎在思考,成年人陷入沉思,成双成对的人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

阿甘,这个憨厚的、历经了美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美国人,让人倍感亲切。

《阿甘正传》海报

但殊不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述,什么叫做意识形态呢?按照著名理论家齐泽克的话来说:

“某种表述‘只要涉及社会控制(‘权力’、‘剥削’)的某种关系时以一种固有的、非透明的方式起作用,我们就正好处于意识形态的天地之中:使得控制合法化的逻辑真正要行之有效,就必须保持在隐蔽状态”。

齐泽克说的比较抽象,简单来说,就是影片在暗地里、在细节中表达统治阶层政治态度的影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认同感。而《阿甘正传》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首先,我们从阿甘的名字说起——福雷斯特·阿甘。

在电影开场,阿甘特意讲述了他名字的来历,这个名字是阿甘的妈妈取的,“妈妈用一位内战英雄的名字为我取名,她说我们有点亲戚关系。”

而妈妈口中的这位“内战英雄”是臭名昭著的3K党的领袖——内森·贝福德·福瑞斯特。

3K党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实施暴力的对象,并不局限于非裔美国人,也包括犹太人、亚裔、西班牙人等其他族裔的人。因为见不得光,3K党成员每次进行暴力活动时,总是头戴白色尖顶的头罩,身穿白色长袍。

阿甘独白

3K党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种族主义,是那些无数持有“白人至上”观点的种族主义者。

而阿甘的妈妈之所以为阿甘取了一个与3K党领袖一样的名字,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名字提醒我,人们有时会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当阿甘说这段独白时,插播了一段黑白影像,来自格里菲斯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片非常具有争议性,它在电影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宣扬的是“白人至上”的价值观,具有着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

插播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黑白默片

而微妙的是,影片最后,阿甘去找詹妮,发现詹妮有了一个儿子,当阿甘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詹妮说:“福瑞斯特,跟他爸爸的名字一样。”

名字与其说是一种传承,不如说是一种认可。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经常会取历史伟人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以此来表示尊敬和纪念。

该影片中对“福瑞斯特”这一名字的执念,并没有“直接言说”,但却已经是意识形态的呈现。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阿甘捕虾的成功。

从越战回来后,阿甘去了布巴的故乡,想要实现布巴捕虾的愿望。一开始阿甘并没有什么收获,在卡门飓风过后,所有的捕虾船都遇难了,整个渔港成了一片废墟,只有阿甘的船幸存,从此后阿甘捕虾就容易了。

卡门飓风过后,只有阿甘的船幸免于难

卡门飓风过后,只有阿甘的船幸免于难

因此,阿甘的捕虾业发展壮大,阿甘得了一大笔钱,随后他捐钱给黑人教堂,给渔场医院,还给了布巴妈妈一大笔钱。布巴的妈妈从此不再是佣人,而换成了白人妇女为她端菜盛饭。

而此前,阿甘对布巴妈妈的描述是这样的:“他妈妈是煮虾的,他妈妈的妈妈是煮虾的,他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也是煮虾的。”

包括布巴本人,在入伍之前,也是捕虾的,在这样一个世代为佣的黑人家庭,如果没有阿甘的出现,将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但阿甘出现了,并且在捕虾业大获成功,因此在阿甘的“救济”下,黑人兄弟翻身了

布巴的妈妈不再做佣人

这看似是种族和解的一个场景。但导演却巧妙地将种族矛盾消弭在阿甘的奋斗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梦”中——宣扬个人奋斗,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能翻身做主人。

从越战回来的丹上尉与阿甘一起捕虾,变成亿万富翁的不只是阿甘,还有丹上尉。我们有理由想象,如果布巴没有在越战中战死,跟阿甘一起回家乡捕虾的话,布巴也能像阿甘一样成为亿万富翁,而这“成为一个无从证伪的陈述”。

阿甘和丹上尉捕了很多虾

在这个理想的场景中,每个人都能靠奋斗得到成功,这毫无疑问弱化了种族矛盾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无形壁垒。

可是,阿甘的成功真的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捕虾吗?恐怕不是。布巴祖上好几代都是捕虾的,家人还是给人端菜盛饭。即使影片刻画了阿甘一次次的徒劳无获,以及卡门飓风时阿甘的船几乎就要沉没的恐怖景象,以此想要表达阿甘的努力、坚持,但他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渔港里所有其他的船只全部遇难,“人们不得不去阿甘那里买虾”。

大家只能到布巴·甘这里买虾

而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这种成功几率是编剧的臆想,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如果说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依靠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矛盾只是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那么那些宣扬平权的妇女解放运动、种族平等的仁人志士的奋斗便变得没有意义。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阿甘从小就喜欢的女孩詹妮。

阿甘和詹妮大学毕业后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阿甘入伍,詹妮做了叛逆前卫的民谣女歌手,主持人报幕时称她“女鲍勃·迪伦”。

在那场演唱会中,詹妮因为过于前卫被人泼水,阿甘跑去将羞辱詹妮的人打倒在地,阿甘与詹妮叙了会旧,詹妮就走了。

再一次相见,是阿甘从越战回来,稀里糊涂地被反战的和平人士推到了万人集会的台前,让他做一场演讲,一个从越战回来的英雄却在这做着反战的演讲(当然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军官,将音响设备的电源拔掉了,台下的人实际上一句有内容的话都没有听到),詹妮站在反战的人群中,等阿甘演讲完后,大声呼喊他的名字,最后与阿甘相拥在独立纪念碑前的水池中。

嬉皮士装束的詹妮

詹妮身穿白色长裙和一件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衫,披散着长发,赤着双脚,这幅穿戴打扮是当时最典型的嬉皮士形象。

嬉皮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场运动,以性解放、摇滚乐、崇尚自然主义为主题,反主流社会、反正统文化。

詹妮接受嬉皮士文化

而身穿戎装、肩戴勋章,从越战回来的战争英雄阿甘,自然是美国主流社会的代表。

两人的拥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反叛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解。而拥抱地点在独立战争纪念碑前,也是有意为之的。

嬉皮士文化的簇拥者们是反战的和平主义人士,而越战归来的阿甘,代表的则是支持战争的一方(阿甘在越战时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不太了解这些事,但我想美国最好的年轻人都参加了这场战争。”),两方在独立战争纪念碑前拥抱,意味着在国家前面的和解,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新生”。

阿甘、詹妮在独立战争纪念碑前拥抱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战败的战争,从1964年到1973年的九年时间内,美军狂轰滥炸,甚至“无差别攻击”(一般在两国作战时,一方对于敌方的村庄、普通民众是不会狂轰滥炸的,但在越战中,因越南丛林茂密,看不清军队、民众、村庄,美军空袭时一律按照没有普通民众和村庄来投放杀伤武器),越共顽强抵抗,北越有110万军人死亡,南越政府军死亡人数13万,战争造成孤儿88万,100万寡妇。

北越一位狙击手被两名美军拖着前行,顽强抵抗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很多团体都举行了反战游行,妇女、学生、普通民众甚至知名人士比如拳王阿里、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俄亥俄州一所大学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时,甚至有四名学生被警察打死。

从上面对战争历史的简要概括来看,反战人士和越战中的战争英雄的和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战争和反战在任何国家、任何年代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但《阿甘正传》塑造了这个大和解的童话,抚慰了美国民众因越战而离散的心。

影片最后,阿甘娶了詹妮,一直走在反叛前端的詹妮,成了一位标准的美国家庭妇女。

阿甘一家三口

整部影片,阿甘从一个智商75的弱智,顺利大学毕业,参加越战,捕虾成功,跑步成“神”,抱得美人归……表面上,它宣扬的是那种普通人甚至弱智,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价值观,而暗地里却不时给阿甘使用金手指,并在历史事件中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历史想象。

很多人或许因为阿甘弱智、坚持跑步、憨厚、傻人有傻福等人物设定,而感动于他的精神,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是成功的,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

“《阿甘正传》的确及时地出现在当代美国文化四分五裂并丧失了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时刻,为美国社会提供了某种社会性整合和想象性救赎的力量。”

《阿甘正传》上映于1994年,它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给美国人民制造了一个童话,让50年代—80年代美国所历经的越战失败、总统被杀、白宫丑闻、“垮掉的一代”……种种政治伤痛或文化分裂的现象中,得到一些安慰。虽然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但不妨碍美国民众擦掉眼泪,重整旗鼓,重新建立对美国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