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

【话说军世】在许多“神评”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一战是帝国粉碎机,二战是殖民地粉碎机”;在一战后,有些帝国不再是帝国,而有些帝国则直接“崩溃”了,这里说的便是奥匈帝国,相比较于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在一战中可以说是直接“打崩”了,作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为何会如此呢?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总计900万大军,面积欧洲第二,工厂现在仍知名

在欧洲的传统强国中,奥匈帝国是比较“年轻”的一个,但是其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皇室,在一战之前,奥匈帝国的国土面积达到有67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当时的俄国,是欧洲第二,全国人口有5200多万人,仅次于当时的俄国和德国,国内的铁路总长4万6000公里,煤产量4920万吨,在1913年时,GDP排名世界第6位是当时意大利和日本的两倍之多。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2)

在一战前,奥匈帝国常备军力为50万人,在1914年时迅速扩充到了100万人,在一战总计动员兵力高达900万人,在装备水平上也并不算落后,其国内有着直到现在依旧非常知名“斯柯达”和“斯太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工厂之一,甚至于在英国发明坦克之前,1911年就已经研发了坦克的雏形,当时称之为“机动火炮”(Motor-gun),不过因为军队高层的“短视”,最终被放弃。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3)

一战中,奥匈帝国陆军的标准步兵连,有军官5人,下辖4个步兵排,全连总兵力为267人,是一战初期“常规”的步兵连兵力,与当时的各国军队一样,一战初期的奥匈军队也并不算注重机枪,其机枪分队此时还是配属在步兵营这一级,每个机枪分队有两挺“施瓦茨罗斯”M07式机枪(或其他型号,如M07/12式等)。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4)

此时奥匈帝国陆军的制式步枪是“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是一种采用直拉式旋转后拉枪机的非自动单发装填步枪,该枪口径为8毫米,采用5发弹仓式供弹具,主要发射8x50毫米步枪弹,也可发射8x56毫米步枪弹、德制7.92毫米制式步枪弹以及其他同口径步枪弹,只要是不超过M1895步枪的最大膛压要求就可以。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5)

强大的奥匈帝国,在一战中为何“打崩”了

整体而言,奥匈帝国看起来很强大,不过在一战中的战绩却谈不上很出色,后期也有些“打崩”了,一战后,奥匈帝国更是直接消失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伪强国”,实为落后的半工业国

虽然在当时排名世界第6,不过实际上奥匈帝国的经济并没有德国等其他国家那样理想,1913年时,奥匈帝国工业产值占世界4.4%,一方面,奥匈帝国与其他强国的差距比较大,只有当时美国的八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6)

同时,当时排名欧洲四五,但是与欧洲其他强国,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国际经济发展比较平均相比,奥匈帝国当时国内地区发展差异非常的大,如波西米亚当时其中最富的区域之一,而少部分区域甚至没有多少工业能力,也比较依靠外国的投资,其中50%的投资都来自德国。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7)

2、“折中”的二元制帝国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的成分非常复杂,当时国内并没有一个单一民族超过人口的50%,缺少足够的主导能力,凝聚能力也比较差一些,相对管理比较松散,其较为重要的事务甚至需要有12个民族代表来决定,作为一个“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奥匈帝国实际上1867年才建立。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8)

奥匈帝国1867年2月建立,这其中,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皇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更为我们熟知的名称是“茜茜公主”,奥匈帝国是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为主的二元制帝国,匈牙利为第二大民族,这保证了奥地利皇室、匈牙利贵族的利益,不过,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基本无权。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9)

这种“折中”的二元制帝国,主要是因为在19世纪时,奥地利失去原有在意大利的大量土地,普奥战争中又被排出了德意志联邦,1848年镇压下匈牙利的革/命,也是在俄国的帮助下完成的,但是由于国力被大幅削弱,无法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不得不给予匈牙利贵族更多的权力,统一对方的要求,成为二者共同主导的二元制帝国,但是其他民族却无法得到这样的“优待”,比较松散的民族管理方式,这也埋下了缺少足够凝聚力隐患,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先后分解成了十个小国,且互相之间还混乱了好一阵,可见一斑。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0)

3、军队内部成分复杂,语言不通,士兵交流“靠眼神”

虽然当时奥匈帝国人口基数很大,军队员额也比较高,但是,民族成分很复杂,其国内的总人口中,实际60%为各种斯拉夫裔血统人口,由于民族太多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沟通和凝聚力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就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了同一个步兵队伍中,士兵和士兵之间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的情况,交流只能“靠眼神”或者手势等情况,这样不仅效率非常低,也严重的影响着战斗力。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1)

虽然奥匈帝国只用了100万军队,就挡住了300万意大利军队在戈里齐亚战线发动的12次伊松佐河战役,不过在与塞尔维亚的战斗中,奥匈帝国并没有表现出与其国力真正匹配的战斗力,甚至1914年的塞尔维亚战役中,奥匈帝国伤亡高达20.3万人,被俘也有7万人,而对面的塞尔维亚军队伤亡不够11.3万人。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2)

由于无法像以日耳曼人为主力的德国那样,即便是在战况不利或者巨大伤亡时,仍能保持相当高的凝聚力,奥匈帝国军队在一战中伤亡、被俘、失踪总计达到了500万人,更出现了大量的逃兵,尤其是在一战末期的1918年,奥匈军队有多大80万的逃兵,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完全被“打崩”了。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3)

来自俊赫君的胡说,被刺的王储,与茜茜公主之间的人物关系

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刺,那么,这位皇储与茜茜公主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茜茜公主全名“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而这位皇帝便是一战中奥匈帝国的皇帝,不过,斐迪南大公虽然是皇储,却并不是茜茜公主的儿子。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4)

茜茜公主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唯一的儿子名为鲁道夫,出生于1858年8月21日,是奥匈帝国皇太子,不过在1889年是殉情自杀,这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此时已经50多岁的茜茜公主,也让奥匈帝国皇帝失去了唯一直接男性继承人,随着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弟弟,皇储卡尔·路德维希大公去世,卡尔·路德维希大公的长子,也就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成为了新的皇储。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5)

就关系上来说,斐迪南大公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的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茜茜公主和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侄子;斐迪南大公被刺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于1916年驾崩,而斐迪南大公的子女因为母亲身份低贱而无皇位继承权,因此随后由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孙、斐迪南大公的侄子、奥托·弗朗茨大公之子卡尔一世继位,成为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

一战奥匈帝国国力(一战中的奥匈帝国)(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