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

泰山获得五岳之尊殊荣,秦始皇应该是头功一件。平定六国、一统天下的他首先想到的是祭告上天,且一定要怀着最虔诚、最感恩的一颗心。可这颗最虔诚、最感恩的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上天感知到呢?他将视线投向了东方,他在华夏大地的最东边望见了一座山,这座山在阔大的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1)

正是泰山!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它危岩千仞的石头构造,给周围平原世界的人一种天压不倒,地动不摇的安全感和高高在上的敬仰感。在他当时的眼里简直就是鹤立鸡群的东天一柱!

紧随其后的是汉武帝。平定匈奴后突然来到泰山,勒兵20万,横行朔上……接着便是两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引得随后的各朝皇帝争相效仿,能不能在泰山封禅成了一个朝代是否国泰民安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一个帝王帝业是否牢固的标签。泰山脚下天地广场上的12根龙柱就是明证:代表着历史上曾经封禅或拜祭过泰山的12位皇帝。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2)

孔子登泰山时正是天下群雄纷争、各占山头的乱世。据说他站在瞻鲁台上沉思良久,什么也没有说。却在后来的讲学中大量增加了生命价值和人生关怀的内容。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他当时究竟想了些什么?但登临泰山让他有了感悟却是一定的。不然怎么会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仰望天在上,一览众山小。据说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大帝第一次登上泰山时,连说了八个惊心动魄的感觉: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种震撼的感觉被文人墨客们加工后,变成了“会当凌顶觉,一览众山小……”(杜甫),“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李白)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3)

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泰山成了普通百姓心中的圣山、神山,自然也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

可以说是泰山的人文形态拓展了中国人的想象空间,使它承担起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

新疆的王新平老师和我一致认为:秦始皇之所以选择泰山封禅,是太阳崇拜的结果。太阳永远都是从东面出来,第一个受到阳光照耀的只能是泰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泰山看日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或者说是其它名山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登泰山的头天晚上,当我们三人在天外村附近一家一家找寻防寒服时,谁都明白:泰山无论爬与不爬,看日出都是被开除出局的事情。淮姐伤心地挤出个笑脸:“看不到就算了,哪个说一定要在这里看嘛?其它的山一样可以看。”我和蒋会长只是听着,没有言语。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4)

到了玉皇顶后,去看无字碑。因为对汉武帝立碑的初衷猜想过多,便在此多停留了些时间,好抚碑畅想。蒋会长突然高声道:“原来郭沫若也没有看到日出啊!”我顺着蒋会长右手指引的方向望去,可不是嘛!无字碑的旁边有一小点的碑,上面写满了字: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阅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一九六一年夏登泰山观日未遂 郭沫若 )其实,不必看郭沫若三个字,就冲那苍拙老辣的用笔,就知是郭老。

无缘日出,却收获了郭沫若这么个大文豪,大伙儿的情绪一下子就好了起来。我突然发现:泰山上那大鹏展翅般的云雾不知什么时候散了,蒋会长的蓝色雨披也不知什么时候下课了。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5)

千百年来,这个有着诸多神迹、圣迹和人迹的泰山,最大任务就是怎样将文明的痕迹昭告天下。结果是它的自然形态帮了忙。这座岩石构造的大山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稳重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便于铭刻。于是,相较于其它名山,泰山又多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无处不在的碑刻。

帝王将相将自己的治国思想凿在石壁上,达官贵人将自己的官运刻在石壁上,无数的文人墨客也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石壁上……诺大的泰山,几乎可以说是无石不文,无碑不刻。山顶上的大观峰简直就是个碑林。这里削崖为碑,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康熙的“云峰”和乾隆的《夜宿岱顶作》……内容都是指天划地、傲瞰四海、雄视五洲这种给人荡气回肠、山高人为峰感觉的东西。《纪泰山铭》整整占了一陡壁,一千多年前涂上去的金粉至今都在发光。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6)

我一直在想:这些字如果是写在纸上的,到今天,该卖出天价了吧。

大部分的书法,都颇具观赏性。严谨浑厚、平稳端庄的,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的,老成持重中透出俊秀飘逸,还有风流倜傥的,在这里都能找到踪影……书写者既有前面说的帝王将相,也有达官显贵。如玉皇顶上“仰观俯察”出自民国时期宁夏三马之首马福详之手,据说是他从青岛调任安徽赴任安徽省主席途中所写;更有风流儒生和草民百姓。杜甫那首“……会当凌顶觉,一览众山小”的《望岳》被晚他二百多年的书画家刻在了泰山主道的不同位置。用不同的字体,向后来的每一个过客叙说肩扛天宇、被荒野滋养的滋味。

这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震一直让我心动不已。一个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与一位两百多年后的书画家,他们交汇了——在泰山!

一切的一切,皆源于泰山拟人化的特质。大凡上了泰山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说话欲。无论帝王,还是百姓——最不济的也会双脚站在极顶上,张开双臂大叫一声:泰山,我来了!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7)

惟汉武帝例外。这个倾一生精力扫灭匈奴,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共同称雄世界的皇帝,将中国的版图扩大到历史上最广阔的疆域,八次上泰山……最该说话的人,留给后人的却是玉皇顶上一块无字碑。

说话最多的是乾隆皇帝。一生里十次登泰山。代表国家为民祈福他要说,作为孝子为母亲题寿他要说,作为学者在泰山上深思考量后更要说。为此,他为泰山写了多达一百四十首的诗,留下一百三十多块石书碑碣。最后一次登泰山已是80岁高龄,出人意料的是:当他站上高高的玉皇顶、最后一次享受我君临万象的快感时,竟然什么都没有说。没有说,并不意味着没有想。也许想说的更多。尘世那么光鲜……作为一个人的限度,怎么超越……临终被汉武帝那无字碑叫醒:说的太多,等于没说。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8)

且不论都是谁说的,说了些什么。泰山最大的功劳应该是把大多数人说出和未说出的话凿刻在了自己身上,并让岩石开口。当每一位后来者登临时,它立刻变成了一位满腹经纶、通晓古今的时间老人,不厌其烦地跟你讲故事,讲中国历史,讲华夏风云。

北京大学著名美学教授杨辛四十多次登泰山。原因是20年前身患癌症,登泰山后出现了奇迹:绝症痊愈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是雄浑的美景,还是阳刚的气场。”我将其理解为“泰山具有疗伤的美学功能”!听说以后的他将全部热情融入到对泰山美学的研究中。 并撰《泰山颂》“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被学术界推介为刻画出了泰山的精神肖像,分别置于泰山的南天门和天外村。

望岳登泰山(登泰山下)(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