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之春秋篇宣姜(周朝篇第七章姜后脱簪)

周厉王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静得以幸免遇难。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

后来,周厉王死于流放地彘,太子姬静在召穆公家长大了,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姬静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姬静出于患难之中,

吸取父亲厉王的教训,以父王的下场为戒,在继位初期虚心谨慎,勤理国政,革除厉王时的弊政。

周宣王姬静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并恢复文、武、成、康时期的政策。

东周列国志之春秋篇宣姜(周朝篇第七章姜后脱簪)(1)

在政治上,周宣王整顿朝政,不独断专行,有事同臣下商议。周宣王又整顿吏治,申令各级官吏不利贪财、酗酒、欺压百姓。当时铸的一件铜器“毛公鼎”上记载着他的话,说凡他发出的政令,必须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

在经济上,周宣王取消了周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并宣布废除奴隶制的籍田制,允许将公田分给奴隶耕种而收取实物。

在军事上,周宣王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四周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军事威胁,也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他重振军旅,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大臣统兵击退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以及征伐东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

周宣王还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他将弟弟友封于郑,就是日后的郑国;将舅舅申伯封于谢,称为申侯。

周宣王为了恢复天子权威,下令修建宫殿,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周宣王还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会见诸侯。

周宣王姬静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暂时缓和了内外矛盾,周王朝的统治呈现出一时巩固的现象,使得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姜后脱簪”

姜后是周宣王姬静的王后,姜后的父亲是齐国第八任国君齐武公吕寿。姜后年幼时,父母就非常重视对她的家庭教育,还专请来善传德义的傅母教导她。长大后的姜后不仅有姣好的容貌,更是一位贤德女子,不合礼之言,必不说,不合礼之事,必不做。在姜后嫁给周宣王之前,齐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宫廷之乱,而这场宫廷内乱正是周夷王一手促成的。因此齐武公把女儿姜后嫁给周宣王,以向周天子表达周王室与齐国在周武王时期的缔结之亲。

姜后嫁给周宣王的第二年,齐武公便去世了,周宣王因感念齐武公嫁女之恩,特赐谥“武”。周宣王的母亲是申侯之女,周宣王的妻子姜后是齐侯之女,所以申伯是周宣王的母舅,齐侯是周宣王的岳父。

周宣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等人的扶持下,曾勤于政事。可是时间一久,他不免有些懈怠,不但早睡晚起,而且还常留在后宫不愿离去,延迟上朝听政。

见周宣王如此迷恋女色,贤明的姜后十分担忧。她想:宣王身为天子,肩负造福天下的重责大任,不能全心于天下百姓,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力挽周室的衰落局面,而且难免重蹈周厉王的覆辙,甚至还会葬送掉周朝几百年的社稷,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罪人。当年夏桀不就是由于迷恋妹喜而被商汤讨伐灭亡,商纣也是因为妲己而好色误国,最后落得在鹿台自焚的下场吗?

想到这里,姜后就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的饰品,并且换上普通女子的装束。然后姜后拜托傅母代向宣王禀告说:是臣妾无德无才,滋生淫佚享乐之心,以至使君王受累,常常晚朝失礼,给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一但迷恋于女色,就一定会穷奢极欲,疏于朝政,由此诸侯叛离,百姓怨声载道,引起社会的动乱。今天国家存在动乱的潜在因素,根源就是臣妾的罪过,所以特请君王治罪于我。

傅母的禀告,让宣王如梦初醒,惭愧不已,他忙问傅母:王后现在何处?傅母回答说:王后正站在长巷里,等候君王治罪。

周宣王听罢遂赶往长巷,看到已脱去王后衣冠,自罚为平民等待发落的姜后。这种引过自责婉谏于君王的妇德,令宣王内心极受震撼,他既悔过又感激地对姜后说:这怎么是王后的错呢?完全是我的失德,不但没有励精图治,全力重整先王创下的基业,更不懂得防微杜渐,以修身为本。如今幸有王后及时提醒,否则我将会成为愧对列祖先王和天下的千古罪人。

周宣王说完,吩咐随侍将姜后请回后宫。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晚起过,对于政事更加勤勉用心,每天早朝晚归。在修身上,他更是谨小慎微,不失天子威仪。

姜后为了使周宣王不再为女色所缚,规定后宫起居内则,侍奉君王者,要等夜色深沉后秉烛而入,一进卧室便要把烛火熄灭。到了鸡鸣时分,就马上起床穿衣,并让身上的玉配等饰物,相互碰撞发出叮当的声音,然后迅速离开。周宣王听到声音,也就马上翻身起床。

品貌双全的姜后,深明大义,以社稷为重,居安思危,恪尽为妻者本分,以德行感化匡辅周宣王,修「小礼」成大事,终至“宣王中兴”。

纵观历史,无数个人或朝代的命运多舛,起因往往只在一些生活细微之处,而正是这些常掌握在女子手中的生活细节,最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兴衰与成败。

东周列国志之春秋篇宣姜(周朝篇第七章姜后脱簪)(2)

“干涉鲁政”

周宣王后期,志得意满,日渐骄横,率性胡为。周宣王十一年春天,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戏,来周朝觐见天子。周宣王喜爱公子戏,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大夫樊仲甫劝阻说,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周宣王不听劝谏,执意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同年夏天,鲁武公回国后去世,公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子括之子伯御造反,杀死鲁懿公,伯御自立为鲁君,史称“鲁废公”。

周宣王三十一年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询问大臣鲁国公子中谁能胜任鲁国国君之位。樊穆仲说,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庄重恭敬,敬重老人,处事执法必定遵循前朝礼制。于是在夷宫立公子称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孝公”。

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周宣王破坏了周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硬逼鲁国废长立幼。鲁人不服,他就兴兵讨伐,使鲁国几世陷于混乱。经过此次事件之后,周天子声望大减,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

姬静晚年,固执已见,不纳忠谏

周宣王继位后,多次的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

一次,大夫杜伯为了一件小事触怒了周宣王。周宣王下令要杀死他,杜伯的老朋友左儒急忙上前谏阻。周宣王更加发怒,斥责说:“你只知有朋友,不知有国君,是何道理”。左儒答说:“国君有理,臣应当顺从国君;朋友有理,臣应该支持朋友。现在杜伯并没有罪过,不应该问斩,所以,臣劝谏大王勿杀杜伯。”周宣王恼怒说:“我偏要杀他,你又能怎么样?”左儒说:“臣愿陪杜伯同死。”周宣王说:“我偏偏不让你死,看你怎么样去和他同死”。说罢,周宣王喝令左右把杜伯推出去斩了。左儒又气又羞,回到宅第自刎而死,引起了臣下的惊恐和混乱。

事后,周宣王冷静下来,感到自己未免太过分了,暗暗悔恨,又不好明说,以致寝食不安,得了一种怔忡症。不久,周宣王病情好转了些,带着臣下外出游猎,借以散心,游猎中,忽然迷迷糊糊中看见杜伯从路的左边钻出来,身穿红衣,头戴红冠,手持一张红弓,搭上一支红箭,射中了姬静的要害,他忽然在车上大叫一声,往后就倒,昏迷了过去。

“褒女亡国”

周宣王的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便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劝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于是周宣王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死后十一年,西周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

周宣王听说将有女子危害周王江山,于是杀了不少无辜女子,大夫杜伯劝谏,周宣王大怒,杀大夫杜伯。杜伯之子隰叔,逃往晋国,在晋国大展宏图,并且其旁系形成了庞大的刘氏家族。

天意不可违,该来的一定会来,周宣王杀了不少女子,可是,后来真正影响周王国政局的女子褒姒,却成了漏网之鱼。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只有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夏帝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

夏王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

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

东周列国志之春秋篇宣姜(周朝篇第七章姜后脱簪)(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