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近代历史重点知识归纳(高考历史复习)

首先说一下这是东老师自己整理总结的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如果你认为还可以下载的时候一定记得给东老师点个赞,如果可以给东老师一个好的评论更好了,整理不容易请多关照,如果给了好评和赞那就私信东老师,我会给你发更多东老师原创的好资料。

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高考近代历史重点知识归纳(高考历史复习)(1)

百家争鸣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①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A.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B.提出“正名”主张;

③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④典籍上:编订“六经”。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①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②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③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价:①《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①哲学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B.“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②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1)老子

①哲学思想: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B.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评价:A.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B.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 (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3.法家:

(1)李悝:①“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②严刑酷法加强君权③代表作《法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按军功授爵③奖励耕战④废除井田制⑤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①主张法、术、势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2)认识论与逻辑学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②三表法: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A.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B.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

③建立中国最早逻辑术语:“取实予名”“察类明故”A.类:区分事物的根据B.故:事物的原因、条件

④广泛应用类比推理:通过类比的形势来说明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⑤墨辨学派:墨子弟子在墨子死后建立,专门探讨逻辑学,也称后期墨学

5.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二.汉代儒学:初,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叔孙通制礼仪,陆贾、贾谊等让刘邦尊儒,融合诸子思想发展改造儒学,适应统治需要,扩大儒学影响力。汉武帝时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同时开始经学化、政治化。汉宣帝、汉成帝时经学统治地位全面确立,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加强了经学对行政的干预和影响。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原因:(1)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

(2)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1)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

(2)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高考近代历史重点知识归纳(高考历史复习)(2)

董仲舒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1)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

(3)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1)地位: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揉合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3)目的: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4)主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行仁政;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3.巩固措施: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

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武帝时期,中央设太学,用儒家“五经”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学而优则仕”;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地方设郡国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

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传播。

⑤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⑧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⑨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三.宋明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北宋的“二程”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一)理学的创立背景(1)魏晋时期的道教兴起和佛教传播冲击着儒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3)唐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4)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5)三教合一潮流不可避免

(6)统治者的支持

(7)宋代士大夫对唐朝灭亡及五代动乱的反思

(二)代表人物及主张

1.周敦颐:(1)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2)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2.邵雍: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注:周敦颐及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结合起来,以寻找其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1)开辟气学一派,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程颢、程颐):

(1)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3)孔颜之乐:仁者不断能够化物于无形,而且能够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地精神满足

高考近代历史重点知识归纳(高考历史复习)(3)

朱熹

5.朱熹:(1)理学集大成者

(2)“理”“气”关系,认为“理”更根本

(3)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区分了“小学”与“大学”,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4)“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5)仁者必然是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6)仁者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7)“三纲五常”的社会实践理论

(8)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以“正君心”。

(9)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6.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直接体悟

7. 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三)地位及影响1.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宋明理学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节气、德操等

(2)发展: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④世俗化

3.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出现批判儒学的原因1.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兴起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代表人物

1.李贽(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理学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

2.黄宗羲(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其主张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应,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1)基本思想:①倡导经世致用②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③批判“私天下,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亡国与亡天下是不一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⑤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一。

高考近代历史重点知识归纳(高考历史复习)(4)

顾炎武

4.王夫之:(1)基本介绍:字而农,号姜斋,人称周山先生,代表作《舟山遗书》

(2)批判总结中国文化遗产,批判孤秦陋宋。①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②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③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3)唯物思想: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变化。

5.唐甄:

(1)经世致用的倡导者,代表作《潜书》

(2)指出了儒学的可贵之处(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了

(3)大胆批判专制君主。“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4)猛烈批判“官”。难治者,非民也,官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