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倦怠乏力总想睡觉)

小 编 导 读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是学中医的最佳境界。若在解读经典时,结合相应的案例,将使得经典更加生动,更容易让大家理解。拥有众多小粉丝的赵永山老师,很好地用实际案例讲解了伤寒条文,你绝对不能错过。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赵老师对太阴病四肢烦疼与倦怠乏力是如何讲述的。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并不是有某种叫作“风邪”的东西侵犯了人体的太阴部位或干扰了太阴的气化过程,而是人体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后,身体未能很好地适应,引发了太阴气化过程中明显的气机紊乱。太阴的气机运动为外出,气化的主要内容为化湿,其整体状态为容纳、转化,五行属土。具体而言,就是饮食摄入后,经过吸收、转化,形成人体可用的精微,敷布周身。太阴中风,就是人体伤于寒、湿等外感因素后,这个太阴的气化过程受到干扰,不能顺利完成,表现为以四肢烦疼为主的一类病证。上一条提纲证是伤寒后以腹满、吐利、腹痛等为主证,主要体现在内在的胃肠,病位在内,可以称之为“太阴中寒”。

很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倦怠乏力总想睡觉)(1)

为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胃的运化不利,水湿内阻,外又有寒湿来侵,人体在肌肉的层面发生了寒湿阻滞、气津不畅的病理变化。伤于寒而未侵及内在的脾胃,只对外周的肌肉造成了郁滞,气机未被凝滞于内而现寒象,只被弥散地郁于四肢而呈风象,故谓之“太阴中风”。

“脉阳微阴涩而长者”,“阳微”是指关以上的寸部脉搏势微,是阳气郁阻,不足以外达于四末的表现。“阴涩”是指关以下的尺部脉行不畅,是湿阻气滞于内在的肌肉层面的表现。“而长”是指在这种阳微阴涩的脉象基础上,整体的脉象变长。这就提示在这种寒湿困阻的状态下,阳气并没有完全地被困阻,而是已经能够在整体上宣畅出来了。这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自愈机制,阳气已经能够自行抗争舒展,则必然会进一步化开寒湿,趋向痊愈,故知“为欲愈”。

很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倦怠乏力总想睡觉)(2)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的欲解时是在亥、子、丑这三个时辰内。这是夜半阳气入里、行于阴分的时间。里虚寒的太阴病得到入里阳气的温煦与疏通,故有欲解之机。古人用的时辰概念都是指当地的真太阳时。在当地太阳最高的时候就是正中午时,与此对应的夜中,即是子时正中。所以任何地区的亥子丑时,都是深夜万民皆卧的时段。胃家实的阳明病有腹胀满时,会“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太阴病的腹胀满反而是夜卧则安,就是因为人天相应,夜深时人体的阳气也回藏深入。

其实,很多脾虚的人食后腹胀,吃完饭就犯困、吃完饭就想躺着,也是这个“欲解时”的道理。夜半时人的睡眠最深,阳气入内也最充分,是天地之气所赐的固定的欲解时。食后腹胀困倦的小睡,则是人体为自救而临时发动的“欲解时”。时虽不同,其欲解之机却是相同的,都是使阳气入内,以解除内在的不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睡眠时就是太阴病欲解时。也就是说,睡眠就能促进太阴病的欲解,睡眠和缓解太阴病可以是同一个过程。

很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倦怠乏力总想睡觉)(3)

那么,治疗太阴病,促进太阴病的欲解,是不是也可以促进睡眠呢?答案是当然可以!太阴虚寒的病人在经过散寒、温补等对证治疗后,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总想睡觉或睡眠变沉。有的病人会因此而治愈了素有的失眠。卫气平旦行于阳,日入则行于阴,行于阳则起(醒),入于阴则止(睡),夜半而万民皆卧,与天地同纪。这个天人相应的寤寐机制,就是卫气在人体的出入机制。显然,睡眠的问题并不只是脏腑的功能失调,更是一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临床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病人,总感觉身体沉重、倦怠乏力,一天到晚总想睡觉,也能睡得着,但睡后并不解乏。早晨刚睡醒也没有精神,睁开眼睛就感觉累,只愿意躺着,醒了也不愿意动,还觉得没睡够,甚至感到起床的力气都不足,要再躺好久才懒洋洋地起来。这样的嗜睡困乏提示患者已全天候地处于太阴病的“欲解”状态,说明机体在持续地发出要解除太阴病的信号,可见太阴气化不利的状态已经太深重、太顽固了。

这种表现后世的中医习惯称之为“清阳不升”,其内在的机制是脾失健运,不能有效生成与运化水液,因而形成了整体的水湿弥漫。这类水湿困阻的惫乏嗜睡证,与67条中气受损水饮内生,又被误汗把水气激发到外周经腠的苓桂术甘汤证在整体上的局面相类似,所以用苓桂术甘汤或以此方为主再辅以健脾温中、升清降浊的药物,通常都有理想的疗效。

很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倦怠乏力总想睡觉)(4)

沉淀十年,只为一书。本文节选自《伤寒论通释》,作者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讲师赵永山老师。在众多粉丝的殷切期盼下,赵老师终于出书了!这本书结合具体临床病例讲解伤寒条文,理解起来可深可浅,目前正在当当网火热预售中!

很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倦怠乏力总想睡觉)(5)

本书以现代白话解读《伤寒论》的内在逻辑,说明原著中的“三阴三阳辨证”模式的内涵,让初学者能理清原著的基本脉络。本书以三阴三阳的整体、动态辨证思路逐条阐述原文的启发,并对于一些具体方药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学习、临床多年的中医学人,也可以作为深入学习经典的参考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伤寒论通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永山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