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1)

斗笠和蓑衣,这代表着乡村淳朴风情的符号,过去是农人最为普遍的生产生活用具。遥远的记忆里,爷爷戴过、父亲穿过,我们小时候也披戴过,每每于下雨天,我们这些天马行空、无忧无虑的孩子披蓑衣、戴斗笠,冒雨踩雨、蹚水玩,也去清凌凌的小河、沟渠里钓鱼逮鱼。

那一顶用高粱或青竹篾片编织的斗笠,宽宽的帽沿,尖尖角儿,韵味十足;那一袭用蓑衣草加苎麻线编成的蓑衣,上衣与下裙飘飘摆摆,散发出青草淡淡的香气。它们既可遮蔽骄阳,又能挡住风雨,而且穿戴起来轻便舒适,经久耐用。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2)

已经有好些年没有见到斗笠、蓑衣了,即使到最为偏僻的乡村寻觅,也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我的老友泊舟兄是市民协主席,喜欢收藏老物件,曾委托我到老家找一顶尖角斗笠和一领草蓑衣,我历经艰辛,总算寻到一领蓑衣。哪成想这老兄甚为不满,说是我送他的那件蓑衣不是蓑衣草编织的,用的竟然是化纤材料。我告诉他,也许只有在景区的农耕博物馆或农家乐的茅草房里,兴许还能觅得到。

我还告诉泊舟兄,“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样老物件恐怕只能到古诗词里寻找,找寻那种空灵悠远的古意了。

斗笠、蓑衣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已经有了它们古朴的身影,《小雅.无羊》里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何”即“荷”,意思是说:你到这青青草原来放牧,戴着青竹斗笠,身披黄草蓑衣,有时还背着充足的干粮饼。这是一首歌咏水丰草茂、牛羊成群的田园诗,牧人那副安适悠闲、怡然自乐的样子多么令人羡慕啊!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3)

到了盛唐,笠和蓑渐渐普及起来,寻常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穿戴。唐代官员、也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的储光羲曾写有《牧童词》: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诗风简朴,诗意悠然,牧童戴笠披蓑在山坡在草原放牧、观斗牛的景象,俨然一幅田园风情画。晚唐诗人栖蟾也有一首《牧童》诗: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写得更为浅显直白,小小牧童披着蓑衣,吹着竹笛,骑在弯弯的牛背上,与世无争,天性悠然,这样的画面更是美妙。

不光是艳羡,有的诗人也曾在幼时做过披戴笠蓑的放牛娃。明代“理学名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在《百牛图》题诗中言:

我本农家子,童年曾作牧。

倒骑牛背上,蓑笠吹横竹。

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读来情趣盎然。

斗笠、蓑衣是劳动人民的两项伟大创造,是生产劳动中最普通的农具,古人赋诗作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农人辛劳的同情。宋代诗人王炎写有一首《南柯子》,其中有句: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4)

穿戴笠蓑的农人早出晚归,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的泥泞和沟壑,犁透了田,灌足了水,最盼望的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元代宰相王仕熙被贬谪海南崖州期间,写下一组《崖州八景》,其中有一首《水南暮雨》诗,提及蓑衣和斗笠:

千树槟榔养素封,城南篱落暮云重。

稻田流水鸦濡翅,石峒浮烟鹿养茸。

明日买山添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

客来蛋浦寻蓑笠,黄篾穿鱼酒正浓。

诗中不仅描绘了水南村的美丽景致,也抒写了渔村农人的穿着和习俗,充满生活气息。

同样的意境,同样写农人戴笠穿蓑耕田的辛劳,唐代李白的“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李颀的“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宋代黄庭坚的“老农欢喜有春事,呼儿饭牛理蓑笠”、清人嵇震的“牵犊竖归原上草,荷蓑人立渡头沙”,也都有所表现。

北宋大诗人苏轼在诗词里,也常以“笠蓑”为意象。他在《藉田》一诗中说:“江湖来梦寐,蓑笠负平生。”“蓑笠”与“江湖”相联,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即远离了庙堂散淡于草野的隐逸生活。不过,最有名的是他那首提及蓑衣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和“烟雨”,构成了富有张力的画面感,再与“平生”相联,则成了一种大境界,表达摆脱名缰利锁之后的精神自由。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5)

苏轼与箬笠颇有渊源。海南东坡书院里有幅《坡仙笠屐图》,说的是苏轼与海南当地“山坡笠”的故事。相传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后,发现这里的竹笠新颖、美观、轻便,与其它地方的竹笠不一样,很有特色,就喜欢上这种竹笠。当地人送他一顶“山坡笠”,苏轼爱不释手,经常戴着出行。后来为纪念苏东坡在海南传播中原文化的功绩,人们便将“山坡笠”称为“东坡笠”。

笠蓑更多出现在古人的“垂钓诗”里。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写有《舟行五绝》,其中一首为:

渡头风雨晚生寒,蓑笠渔翁坐钓船。

为问篷中有鱼否,一双新鳜出笼鲜。

戴笠披蓑在一叶扁舟上垂钓,最喜不过“一双新鳜出笼鲜”。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青箬笠绿蓑衣(6)

最有名的,当属两位唐代诗人涉及笠蓑的作品。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有: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更主要的是穿戴笠蓑的钓翁在这样优美的自然风光中,那种自由惬意、流连忘返的心情直透毫端。

柳宗元的《江雪》里吟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空灵冷寂的意境令人产生无限遐思,诗人是超然物外、独享孤寂的垂钓者,我们亦是心中无我、目空一切的“蓑笠翁”!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