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镇老爷庙(阳曲记忆龙王庙)

一座庙宇的往昔今生,一条街道的更改变迁,一个行业的兴起衰落,一个人物的命运浮沉……汇集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史。这段文字出自《青城谭故》。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旧称归绥。美其名曰青城。明万历三年,阿勒坦汗和三娘子于大青山下破土筑城,命名为“库库和屯”。1973年10月在呼和浩特发现“大窑文化遗址”,“大窑文化”的确立把呼和浩特的历史提前到50万年之前。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八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东边约30公里,有着一个至今依然“宁静”的村庄。它的名字叫做:阳曲窑村。隶属于赛罕区榆林镇管辖。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五次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而阳曲窑村的来历就与这五次人口迁徙之一的走西口有着较深的渊源。

阳曲窑村最初有着四大姓,分别是:李、边、杨、王。这几个家族的祖上由山西太原阳曲县走西口来到归化城落脚形成的村落,故名阳曲窑。阳曲窑,笔画不多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代表着这里的人们不忘祖先,不忘根本。在2008年京包铁路扩建拆迁之前在阳曲窑还能看到许多的窑洞,那时阳曲窑村民所居住的院落都有着浓烈的西口文化,与山西的建筑风格非常相似。

阳曲镇老爷庙(阳曲记忆龙王庙)(1)

(照片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

如今阳曲窑村这样的建筑已经屈指可数了,房屋相比现在虽然破旧,但是这是时代的印记,是阳曲窑的记忆,更是数 代人的乡愁。

阳曲窑村地处丘陵地带。北邻大青山(阴山山脉)南坡,东邻三道沟新村,三应窑村(由山西朔州应县走西口到归绥形成的村庄)。西邻大西梁、古力半村。南邻大南山(当地村民更习惯称作“南梁后底”)。大黑河支流以L形流经阳曲窑东部南部。阳曲窑三面环山,两面环水,可谓青山绿水。

呼和浩特被称为“召城”,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

来形容呼和浩特的庙宇数量之多。时间回到清朝道光十六年(1837年)阳曲窑村南河道北边一幅忙碌的景象,这里正在重修阳曲窑村龙王庙。如今在龙王庙仅存的正殿西墙紧紧靠着一块高约一米五,宽约六十厘米的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着流芳百世上面记载着当年各村的乡绅施捐纹银的字样,在背面则详细记载了清朝道光十六年重修的字样。

阳曲镇老爷庙(阳曲记忆龙王庙)(2)

由此可见此庙在清朝道光十六年之前已存在。

阳曲窑村老支书樊兰明现今已91岁高龄,出生于1930年 ,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阳曲窑村党支部书记31年。樊老支书为阳曲窑村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阳曲镇老爷庙(阳曲记忆龙王庙)(3)

(阳曲窑村老支书樊兰明)

据樊老支书回忆,龙王庙大殿正房三间,还有东禅房、西禅房,后面的院子不太大。共两进院。山门比村里房子的房檐还高,山门前还有很高的台阶。大殿的三间房子里,一间是龙王庙、一间是财神庙,一间是牛王庙。在樊老支书儿时,庙里有一个老道名叫樊长财,看着这个庙。庙里有一个钟楼。当时有这么个习俗每当有人来庙里烧香、敬纸,樊长财就敲钟三下。那时每天晚上都会“定夜”有规定次数的敲钟,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听到钟声家家户户就会放鞭炮“接神”祈求来年的生活会更好。解放后开会,夜校都在龙王庙里,每当有突发情况,或招呼村民开会都会将钟敲响来通知人们。

在龙王庙山门前矗立着两棵数百年的大榆树非常粗壮。集体经济时期,木业社把这两棵树砍伐了,做成马车、做成村民家的大红柜。那时大树伐倒后五六岁的孩子在树周边玩耍,都站在这边都看不到对面的孩子,可想而知,这两棵大榆树都有多么的粗壮。

据阳曲窑村民黄河回忆说:我在龙王庙上了两年学,塑像早没有了,只是墙上有壁画,画的栩栩如生!对于墙上的壁画还能记点,只是当时太小,不懂里面的意思,只是好奇,它在开学前老师和学生对墙壁用当地的白土进行粉刷,在粉刷时才能看到,只是一半天的时间,等白土干后就看不见了。我清楚地记得在东墙上有一幅画面,他画了一卷纸,有一个学者,两个手拿这卷纸在阅读,纸上写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者在身,远在子孙。龙王庙的大殿里面地面距屋顶最高处有五六米的高度,房顶上还有非常精美的兽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小将造反派破坏了,至于是什么人那时候我还小,这个就不清楚了。房顶上的檩是两根叠加起来的,咱们村里盖房子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檩,老人们说这檩是从山西宁武县用骆驼驮回来的这这檩叫罗松,锯开心是红的。龙王庙的墙上用的是青砖。龙王庙的钟非常的大,就算是成年人蹲下都能扣到这个钟里。钟外部写着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八卦的八个字。

后来龙王庙里的塑像被推倒,汉白玉石碑座在文被破坏。庙内的塑像也化为泥土归为大地。

大同空十军2581部队当时在榆林镇苏木沁村北驻扎期间1970年左右将龙王庙钟借走用于发送作战信号,1974年撤走后,钟的下落至今不明。

1963年之前至1966年龙王庙成为阳曲窑学校,那时墙上精美的壁画依然在。1966年到1990年后龙王庙成为村里 的加工厂 ,加工厂之后龙王庙就废弃了,无人管理修缮,经过十余年的风吹雨淋,年久失修,龙王庙坍塌了。

在阳曲窑村人口相传着两个奇幻的传说。

龙王庙壁画

那是一年盛夏,三伏天,当时村里请的画师正在龙王庙画壁画,画师已经画了了一个月。一天中午下着大雨村里来了一个身羊皮袄的乞丐,跑到龙王庙里避雨,他靠在画有壁画的墙上睡着了,身上被雨水浸湿羊皮袄把壁画蹭花了,后被村里的人发现,对其说;“你把我们村的壁画闹花啦,你说这咋闹呀,赔哇!我们请人画了一个月啦!”乞丐淡定的说:“这有何难?”说罢,两个手拿着五根笔,五天就画完了……

这个传说为本就古老的龙王庙更增添了一缕奇幻的色彩,三伏天穿着羊皮袄,两个手拿着五根笔,从这些看来,这个乞丐并不是普通人。一个,人口相传的传说让绚丽的壁画更加神秘。

龙王庙——钟

龙王庙钟铸造好之后,铸钟的师傅临走前对村里人说,我离开后时间长些再敲钟。意思这钟他走多远,钟的声音就能传多远。说完师傅就走了,刚走到榆林镇东边的陶卜齐距阳曲窑有八九里,这时就听到钟声咚——咚——咚—的响了。师傅说:“完了,这钟声就能传这么远了。”

历经数的百年风雨沧桑,龙王庙虽已残缺,但它却看过多少人情世故,见证了阳曲窑的几百年风雨变迁,倾听了几代人梦想愿望。龙王庙今天犹如一位年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虽身体欠佳,耳聋、眼花,但它身上的所发生的事,是咱们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如今龙王庙的正殿东墙与刻着流芳百世的那块石碑依然矗立在阳曲窑村南,对人们诉说着它那“神奇”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