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到底是谁错了)

最近闲读“小书馆”丛书中的《东坡小品》一书,看到了关于戴嵩画牛的这一说法的起源(?),小品文题目为:书戴嵩画牛。内容如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编者评论说:此则笔记常被人引用,说明一切艺术均离不开实践,即如戴嵩这样的画牛大师,其对牛的生活常识乃不如一牧童。

整体道理看起来没问题,似乎又学到一个新词汇:戴嵩画牛,转头想想,真的是这样吗?牛打架时尾巴不会扬起来,只会仅仅收在大腿之间?好在现在方便很多,不需要跑出书斋,到乡下找两头牛,让它们打起来看看,于是打开了某视频网站,找了几个牛打架的视频,于是看到以下画面:

书《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到底是谁错了)(1)

来源见水印

书《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到底是谁错了)(2)

来源见水印

画面中的两头牛,尾巴一直是甩来甩去的,不存在仅维持一种状态的情况。

再来看戴嵩画的斗牛:

书《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到底是谁错了)(3)

其实也没有大问题。但因为苏东坡的名声大,这个故事传播范围很广,导致大家很容易产生误会。

那么,这个误会的产生,到底应该归结于哪里呢?戴嵩作为画牛的名家,如果说他一次斗牛都没看过,一直凭空画画,我认为可能性是比较低的。牧童应当说见过斗牛,但他记住的是一种形态,并没有记全,对于一个小孩子,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问题就在于对于看似”专家意见“的盲从,不加考察即轻信。在苏轼看起来,牧童肯定比书斋里的画师更懂牛的状态,但他忽略了,作为画家,观察力要远强于一般的牧童。戴嵩犯如此明显的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太高。

了解清楚后,我个人有两个收获:第一,不要盲信专家,没有”全科专家“,要看他擅长的是哪一方面。牧童优势在于接近牛,而戴嵩优势在于观察力和表现力。第二,在专家擅长的领域里,不要轻易相信专家犯了明显的错误而只有你一个人看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