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

青泥古道及由此延伸出来的陈仓道无疑是一条艰辛的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驼铃和嘚嘚的蹄音打破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1)

青泥岭附近的乡村道路

1

这条古道上,承平时期也是行商如织,货物往来丰富。

宋时,茶马贸易在边地日益兴盛,朝廷“提举茶盐司掌摘山煮海之利,以佐国用”的国策让青泥古道上的茶马交易量陡升,使得本来走起来要“百步九折萦岩峦”的青泥岭,已不适应大规模和大宗物品的运输,而且走青泥岭的运输和时间的成本也实在太高。

于是,另修一条绕过青泥岭的宽敞、易行的路就成了宋廷的重要工作。白水路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开通修建的。

与青泥古道并行的白水路前后共开通修建过两次,即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4年)和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白水路的贯通,大大改善了“茶马互市”交通运输的条件,改变了“唯青泥可行”的局面。新修的白水路的行旅开始络绎不绝,但青泥道并没有消失在野草和时间中。

它们一直是被同时使用着。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2)

徽县的嘉陵江风光

清代地理学家徐松在《宋会要辑稿》中如此记录:宋真宗“景德二年九月四日,诏兴州青泥旧路依旧置官驿并驿马递铺等,其开白水路亦任商旅往来。先是屡有言新路更近,亦有言青泥路虽远一驿,然经久难于改移者,故下诏俱存之。”

徐松对白水路和青泥岭旧路同时使用,给出了更具体的理由:“旧路自凤州入两当至金牛驿十程,计四百九里,阁道平坦,驿舍马铺完备,道店稠密,行旅易得饮食,不畏艰苦。”

2

今甘肃徽县城南28公里的白水峡崖壁上,保留着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新修白水路记》,当地人称“大石碑”,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述的就是白水路开通后的盛况。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3)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及碑亭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4)

《新修白水路记》碑文拓片

这方摩崖石刻距路面高约7米,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碑额为“新修白水路记”6字篆书,碑文正文从右至左竖写颜体楷书26行,883字。刻石详述了白水路的修建和变迁情况,为研究青泥古蜀道的兴废变迁史及古代交通运输、组织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摩崖右下侧,有明人张应登《过白水峡读磨崖碑》诗一首:“开路磨碑纪至和,于今险易较如何?水来陇阪寻常见,峰比巫山十二多。一线天光依峡落,悬崖鸟道侧身过。蜀门秦塞元辛苦,何故行人日似梭。”

到了明朝时,“茶马互易”依然是国策。

当时,在青泥岭下的徽州城东街就设有较大的茶马批验所,此外,还沿青泥古道一线设立虞关、火钻、高桥等茶马巡检机构。

在青泥岭下的徽县设施巡检司还有一层严肃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确保以茶换马能够顺利进行。

明朝对茶马交易还有创造性举措,就是给茶和马发准运证,贴印花税票。

火钻(火站峪)就位于北距今徽县城六十里的榆树乡火站村。明朝时,在此处设有“批验茶引所”,也就是当地人们所说的“茶院”。当时,汉中府所属的五个州县课茶全部经此地运送至秦州三十五里店交割,然后转运金城,分赴青海、新疆等地区。

茶过火站峪“茶院”时,必须领取花引,也就是茶的准运标志,否则,即使是将茶运到秦州三十五里店也无法交割,仍需返回火站茶院办理准运证、缴纳相应的税款等手续,足见明朝时对茶马交易的控制相比宋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3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5)

栗川郇庄宋代白塔寺砖塔

在徽县还有一块清顺治八年镌刻的《徽州调停驿站碑记》石碑。它详细记述了“调停站法”的实施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在近代时青泥古道上的驿站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功能。

碑记里就是驿站维护的日常:

一是购买骡马,“本州自五年闰四月十二日到任起,与阖州乡耆悉心筹划,欲照本州昔在晋中官养官应之法,相与讲求料理月余而论始定,马骡方始买补完足”。

二是日常饲养,在草料方面足额定量,“通盘打算每一马、骡日食料豆三升。”人员配备上“今议上五甲每甲公议一人,仍择义民一人以总其事,照管十日,交付下五甲照管十日”。

三是日常管理,“至于过差使客凡有索难,及按茶两院、道府按大差,本州悉自出站银以应之,不令重苦吾民”。

这些具有创造性举措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反映出清初顺治时期,青泥岭下徽州地区对“茶马互市”的管理细则及重视程度。

青泥岭故道和新开的白水路,既是兵家必争之路,又是国家经济命脉之路,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维护、拓宽、平整,甚至动用民夫、机械做裁弯取直的工程。

民国时期,许多村镇都修通了公路与青泥岭故道或白水路接通。1938年,天水通往凤县的路被改造提升为可以通汽车的“华双”(陇西华家岭至凤县双十铺)公路和“徽白”(徽县城关镇至白水江镇)公路。1954年,“华双”公路又被改造提升为316国道。此时,马帮、驼队已退出了运输主力的历史舞台。

如今,武九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铁、天陇铁路、天成高速过境,立体交通框架日趋完善,去近距离品味青泥古道的文化内涵更加容易。

“一条青泥道、半部盛唐诗”!千年青泥古道是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璀璨明珠,最精华的部分就在徽县境内,诗仙李太白的蜀道绝响、诗圣杜子美的行吟诗篇,从盛唐穿越时空依旧响彻在千年悠悠古道之上,这条路不仅指向曾经不可攀登的蜀道,更指向诗意盎然的“星辰大海”。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6)

嘉陵镇稻坪村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7)

田河银杏 张承荣 摄

穿行在藏在云海中的青泥古道上,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篇让人感慨万千,而如诗如画的青泥村、世外桃源般的三滩风光、千年古银杏树包围的田河村、“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栗川郇庄宋代白塔寺砖塔、嘉陵镇稻坪村尹家老宅等村落、历史遗迹,成为探险访古的独特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争相前往。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图片由徽县委宣传部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