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相信很多人听过《孙子兵法》,但你知道还有一部《孙膑兵法》吗?

孙子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吗?好像还有一个孙武?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呢?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1)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2)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3)

这三部军事著作,哪一个更厉害呢?

好吧,带着这些疑问阅读,到文章末尾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的。

《孙子兵法》,春秋齐国孙武所作兵书,因孙武后来到吴国做将军,《孙子兵法》又被称为《吴孙子兵法》,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属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它共有六千字左右,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行、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共十三篇,人常称“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4)

《孙子兵法》有许多不同版本,其中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历代有许多名人大家为其注释,比较有名的有曹操的《孙子略解》等。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变”。兵者,诡道也。战争没有固定的套路,只有随机应变,以己方最小之伤亡换取敌方最大之伤亡。"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没有伤亡的战争是最大的胜利,“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5)

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如美国西点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思想的极大解放,人们对《孙子兵法》的应用不止于军事,而是不断地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领域。例如在政治 、 经济 、 商业 、 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人们都喜欢用兵法中的思想来出谋划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名句,人们早就耳熟能详。

《孙子兵法》还是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

一句话,《孙子兵法》的影响涉及各个邻域,足见其博大精深。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是战国孙膑所作,其创作背景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6)

孙膑兵法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共收入《孙膑兵法》16篇,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集战国道家文化气息大成,在兵书中反复强调“道”的思想。“道”,探索的是世间事物最本质的规律。孙膑在《奇正》篇论述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探讨矛盾和对立的辩证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些深受道家的影响。

就兵书对世人的影响而论,《孙膑兵法》远不及《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的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它成书于明清时期,具体作者不详。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由此诞生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俗语。后来明清有人采集古籍,编成《三十六计》,传至今日。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7)

打草惊蛇

“金蝉脱壳”、“欲擒故纵”、“苦肉计”等我们熟悉的计谋在“三十六计”里都可以找到。

孙子兵法里出现过孙膑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8)

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简言之,是三十六个计谋,其中不乏趁火打劫之类的损招、阴招,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取胜不择手段,很难说它是一部兵法,更像一部反面教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