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看电影情有独钟。

记得小时侯,在我们家的墙上、炕上贴满了各种电影海报和剧照,这得益于老爸当年在县里当过电影公司书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那电影画报,贴在简陋的家里很有面子蓬壁生辉,给我的少儿时光平添了许多生动。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1)

那时侯,乡下的夜生活十分单调。口巷、池岸、大队部是村里最为热闹的地方。通常村里头能说会道的人才基本上都聚在那里摆龙门阵。高兴起来时,学着说书人的样子,绘声绘色来一段《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涉嫌宣扬封资修和封建迷信,只能在肚子里藏着腋着。再就是几个妇女同胞扎堆在一起,话东家长西家短,风言风语、闲话大多是从那里传出去的。还是小屁孩的我们,也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那时侯,我们玩的是小皮球、石子棋、滚铁圈、掏鸟窝、逮蛐蛐,最过瘾的是打战。头顶一个柳枝编的伪装帽,腰扎小腰带,胳膊佩戴红小兵袖标,手持一把木头小枪,借着夜幕掩护,玩起了巷战。那种用自行车链条、铁丝自制的洋火枪,板机一扣,“叭”的一声枪响,这边一句:“同志们,冲啊”,那边紧跟着“弟兄们,跟我顶住”,红军常会死而复生,最终胜利者多为红军一方。你若不服,听听人家说得多么的理直气壮,八路军、解放军那是打不死的。闹得没有几个人以后想当白匪军,再看一帮小子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模样,别说还真有点电影里英雄小八路大战鬼子汉奸的那个味儿。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2)

那时侯,看电影就像过年一样。人们会特意在放映场地先为别的村来的亲戚朋友占个好位置,家里早早备好茶烟瓜子恭侯,换上体面干净的衣服;大姑娘小媳妇更是把麻花辫子梳得溜溜光,用“海螺油”把小脸擦得香香的,情窦初开的大姑娘小伙子往往在人群中各自瞄着心仪的对象,别说看电影还真能看出个媳妇女婿来,看出来一段人间好姻缘。有人家过事,请来一场电影,非常有面子,在乡亲们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了。 村里和邻村只要放电影,那消息经口口相传,弄得无人不晓,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幼,都会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这时的乡村夜,热闹非凡,卖酒枣的、油糊漏瓜的、香烟瓜子桂花糖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引来贫嘴的孩子们拉着家里大人拿出一角二角钱的巨款给娃给自个人前也装回人来。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3)

村里最早放电影的地方大队部,早来了好多人,场地上摆满了长凳小板凳 。放电影的那块四四方方的大白银幕,通常由左、右两根大木杆子固定在一方小土台子上,发电的机器呆在离放映机二十米开外的地方。放映员把一根绳子缠在发动机的轮子上,用力一拉,随着发电机的突突声,放映机旁的灯亮了,亮得格外璀璨,引来一片欢呼声。放映员忙着做放映前的热身备战,我们则满含羡慕崇拜地围着其观摩套近乎。此时在大队部的那间大屋里,几个“坏”分子,一脸无辜地站在一起,等待每次放电影前例行接受一番革命群众的批斗教育。不过,还是让我发现了秘密,这些“坏”人好像并不招人那么愤恨,电影一开场,下台便和贫下中农坐在一起,打成一片,又说又笑的,全没有一点阶级立场,不像现在反映那年代有的地方斗人,那是往死里真整呀。我纯朴善良的乡亲眼里,做人讲究一个厚道,与人家又没有国仇家恨的,只是走一下形式。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4)

今晚放的电影是刚解禁的电影《钢铁战士》。这部电影,塑造了解放战争中张排长、老王和小刘具有钢筋铁骨般意志英雄战士的群体形象。张志坚深沉刚毅威武不屈,老王细心沉稳善于辩析,小刘年幼天真英勇无畏,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直引来观看电影的众乡亲一致感叹,为英雄的光辉事业齐声点赞。

在本村看完电影后,兴致未犹的小伙伴们,结伴跟着放电影的去赶邻村的下一场,重温一下银幕上战火纷纷的战斗场面,那才叫大饱眼福哩。《地道战》、《地雷战》电影看多了,看的人台词几乎都能背下来,这为我们小伙伴在玩耍中扮演剧中人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素材,通常扮演敌方的常引用《南征北战》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啦。”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5)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6)

我记得看得最早的一部电影叫《地道战》。那时,毛爷爷号召全民“深挖洞”,村村户户挖地道,我家的地道口就在老宅北房东,保健站的地道口最有特色,跟《地道战》里高传宝诱汉奸头子入地道口如出一辙。我和贤贤几个小伙伴从村西经村口大石磨下方地道,过经恒娃家的土井,翻过地道正面拦着的一个仅能钻过一个人的土洞,经过一处陡坡,从保健站的桌子下爬出来,惹来保健站大夫贤贤妈一番好生训斥,这娃忒胆大不要命啦。小命还是要的,以后我还要当解放军,真刀真枪打敌人哩。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7)

《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又叫“老三战”,与当年“八大样板戏”,堪称国人眼中的经典。我在村里上高中那年,学校组织我们去上郭村勤工俭学割麦子。百十号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背着背包,手持镰刀,一路高唱战歌奔赴三十里外的麦场。当时想要是把手中的镰刀换成钢枪,就像《南征北战》里的解放军,该有多好呀。

那年,风行造土雷土手榴弹,学校高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学着造起了土雷土弹以供村里的民兵教学训练之用。造雷造弹得先有炸药。老祖宗早在秦朝就发明了炸药,宋朝时开始以火箭和投石机搭载的炸弹形式出现。土炸药的成份是“一硝二磺三木炭”,我和同学们的任务是搞到“硝”。于是,在高人指点下,放学后,各持一把小铲,直奔各家各户的老茅房,搜刮墙上的硝土,以作熬硝作炸药的原料。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8)

在学校的一眼土窑里,我第一次见证了土地雷的制作过程。现代的地雷大都用铁壳,学校造的地雷用陶瓷瓦罐,手榴弹铁壳则充分利用了我们当年做纸盒用的纸板,外边涂上黑漆整得像真的一样。

那是一个下午,学校外西边的一块空旷地里,老师指导我们大摆地雷阵,还是连环雷呢。随着拉绳拽动,从头至尾一长溜地预埋雷坑依次塌陷,没有期待中的爆炸响声,想像中的“土地雷”将入侵的日军炸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的场面终没有出现。这个嘛,解释一下,只是教学生演习埋雷动作要领,老师们万不敢拿真雷来玩一把的。

那天,我随当基干民兵的三姑去堡子沟观看民兵实弹训练。轮到投弹时,只见一民兵出列,抓起旁边的一颗手榴弹拉弦举过头顶,还未来得及做一个英雄亮相之举,只听得“轰”的一声,手榴弹在头顶上空突然炸了。这得感谢我们做的土制手榴弹把铁块换成了纸板,炸药也不合格,投弹之人只是被爆炸的碎纸屑划得手上是血,其他并无大碍。当然,训练也到此结束。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9)

那年,在村里清和池旁的老戏台上演的《闪闪的红星》电影,那画面歌词至今记忆犹新。“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党的光辉照万代”。一首充满革命激情和斗志的《红星歌》,从那时一直陪伴我走到今天。潘冬子的爸爸,随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长征,临走时,送给潘冬子一颗闪闪的红星。儿童团员潘冬子,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学会了坚强与勇敢,为母亲为乡亲报仇消灭了大坏蛋胡汉三,历尽千辛万苦参加了红军。潘冬子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精神性格,令我敬佩不已。我被潘冬子那种英雄气概所鼓舞,被潘冬子的母亲和红军战士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的感动。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为红军为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我要像冬子那样,加入红军的行列,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现在农村还有露天的电影吗(你都看过哪些露天电影)(10)

《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像导航的灯塔,照亮我以后前进的道路。它像战斗的号角,引领我报名参军。高中毕业那年,告别可爱的家乡和亲人,满怀对红色军营的向往和对战斗激情的热切期盼,我踏上了保家卫国的从军之路,在人民解放军这个钢铁熔炉里,淬火锤炼,绽放芳华。

“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闪闪的红星,永远闪烁着革命的光辉。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