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看人生其实有太多相似之处(年少看不起方鸿渐)

钱钟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0月20日(公历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钱孙卿),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以书看人生其实有太多相似之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以书看人生其实有太多相似之处(年少看不起方鸿渐)

以书看人生其实有太多相似之处

作者介绍

钱钟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0月20日(公历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

1941年,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1990年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物评价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金鹰网评)

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钱江晚报评)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

钱钟书和他的夫人代表了理智诚实的文化理想,在有时令人不堪忍受的环境下保持了广度非比寻常的人文主义视野。其中之一是他们纯然的天赋,正如钱钟书的散文、小说、重要作品,以及杨绛的舞台剧、小说、散文、翻译以及回忆录所证明的那样。另一个是他们对文学和家庭共同的奉献和专注,这帮助他们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与当代政治的精神隔绝。

故事概括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鸿渐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鸿渐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文纨、唐晓芙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鸿渐最终与苏文纨、唐晓芙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鸿渐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从一开始便是彼此将就的结果。结婚不久,两人的吵架已是家常便饭,为了钱吵,为了妯娌关系吵,甚至为了赵辛楣吵。从三闾大学失业后,方鸿渐回到上海,经朋友介绍成了一家新闻社的资料室主任。虽然有了工作,但工资却只是孙柔嘉的一半,心里更是多了一些不平衡。在听到孙柔嘉姑姑说自己“本事没有,脾气不小”的时候,他气急出门。路上丢了钱包,没能坐上电车,回来便把气都撒在了柔嘉身上。事实上,本来方鸿渐回家是想和柔嘉说清楚,打算好好过日子的。可到了最后,却是一塌糊涂,以大吵大闹收了场。

人物分析

《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主要描述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主线的各色小人物众生相。它没有浩浩荡荡的宏大场面,有的只有生活琐碎的“拼凑”。

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总被钱老辛辣的语言、笔下刻画的虚荣嘴脸惹得忍俊不禁。然而再读之,却蓦然发现,其掩映在字里行间的人生真相、世情冷暖,发人深省。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被动、无能、经不起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使其失去了与之相抗衡的理性,热忱、坚强,也因为他不是一个卑鄙的人,还是有些自知,有时还是想保持点作为人的尊严。

主人公方鸿渐回国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岳父提供的,让他在自家的点金银行谋个职。

肚子里并没有真材实料的方鸿渐,自然欣然同意,并且一切吃住都在岳父家。

殊不知,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每天不但要看人脸色,还要时不时忍受岳母话里话外的敲打,不要忘恩负义。

最终,仅仅因为岳母心情不畅,就被扫地出门。

方鸿渐的第二份工作,是朋友赵辛楣推荐的,在一所大学任教,校长高松年看在赵辛楣的面子上,给了他一个副教授。

然而同样,只呆了一年,因为赵辛楣这把“伞”的前脚离去,后脚方鸿渐就被一脚踢开,令人唏嘘。方鸿渐是幸运的,每次都有贵人相助,然而他又是不幸的,每次都以悲剧收场。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一个人的实力,才是最好的通行证,否则再好的机会交到你手上也无法抓住。

俞敏洪曾说:运气永远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的实力才是最硬的底牌,这世间最大的贵人,是不断向上的自己。

孙柔嘉:是一个现实中的好女人,有贤妻良母的素质,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和自食其力的新女性。

赵辛楣: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有情义、有情趣的成熟男人。 对于方鸿渐来说,赵辛楣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虽然最开始帮助方鸿渐是因为“情敌”的这个身份,但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情谊却早已深厚无比。

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赵辛楣看出李梅亭和顾尔谦的本性。旅行结束后便提醒方鸿渐,以后定要对他们敬而远之。自从与名义上的岳父闹僵后,方鸿渐从银行失业,赵辛楣便帮他在三闾大学谋了个职位。而他后来的每一份工作,也都是靠赵辛楣举荐得来的。

方鸿渐结婚的时候,手头并不宽裕。为了让他没有负担,赵辛楣借贺礼之由出了许多钱。后来自己结婚,却未邀请方鸿渐,而是在后来的一封来信中才简单提起。也许别人不理解,但方鸿渐却明白其中的深意:“他结婚不通知我,是怕我送礼,他体谅我穷,知道咱们结婚受过他的厚礼,一定要还礼。”赵辛媚深知方鸿渐的自尊心,体谅他的难处,所以总是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

苏文纨: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

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但最终有情人未能眷属。

读后感悟

感悟一:生活处处皆围城

很多作品的寿命很短,可能就是在出版的时候热过一次,从此销声匿迹,而有些作品却成了永恒的经典,日子越久越发显得珍贵。好的书籍,真的可以滋养一个人一辈子,初看是一个感觉,再看则是另外的感觉。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是这样的经典。

刚开始,我们在书里看到的只是讽刺,只是好笑,觉得方鸿渐这样的人,太自欺欺人了。长大以后突然发现,很多人都在做方鸿渐,不是想做,而是不得不做。以前,我们总觉得方鸿渐太懦弱了,在生活面前能力低位,成年以后终于深有体会,我们何尝不是在生活面前挣扎,我们何尝不想放弃。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人活得容易。每个经历过现实打磨的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关于这本书,似乎不同的年龄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年少时嘲笑方鸿渐颓废懦弱,成年后却有了感同身受的意味。但人生漫长,我们总会遇到苦难和挫折,并在其中不断地挣扎。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而最后区分我们与“方鸿渐”的其实就是身处挣扎时的选择。

钱钟书于《围城》的序言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围城中的人物有很多,但几乎没有完美的形象,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复杂的人性特点。特别是主人公方鸿渐,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对这个人物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少年都笑方鸿渐,有一天当你真的读懂了他,才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围城,谁人不是方鸿渐。

感悟二:谁不曾心比天高

看《围城》的开篇,常会想起这样一句话:故事的开头总是极具温柔,故事的结尾却让人猝不及防。印度洋的风,红海美丽的夕阳,都为方鸿渐的出场做了浪漫的铺垫。彼时的他才27岁,风华正茂,一表人才,又顶着留学生的名头,站在归国的邮轮上,内心只有一片美好的幻想。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境遇,从离开这艘邮轮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在此之前,他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人,身边有父母的庇护,还有前岳父的大力支持。而在那之后,现实开始向他扑面而来,谋生的难题,感情的抉择,人事的复杂,无不需要他拼命全力一一应对。

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方鸿渐游手好闲,只顾吃喝玩乐,4年换了3所大学,最终买了个假博士证书回国。胸无点墨的他步入社会,洋相百出、寸步难行。被邀请去给学生做演讲,无知的他宣扬鸦片和梅毒也是一种文明,把校长惊得脸都白了,沦为全乡的笑柄。

后来,靠朋友关系进学校,却也只能帮闲打杂,被人瞧不起。即使有机会暂代外文老师,结果水平还不如学生,被学生联名举报,要求换老师,让他羞赧不已。此时的他,万分懊悔当年在学业上的闲散怠惰。

《增广贤文》中有言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你在读书时偷的那些懒,最终会变成你今后路上的坑、你后悔的泪。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成雨,将他淋得一身透。”先是老家的父母因为逃难而落魄,后来他又跟前岳母闹翻,弄丢了银行的工作。彻底失去庇护的方鸿渐一步步落入窘境,也开始日渐品尝到,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悲哀。

记得第一次读围城,对方鸿渐不仅没有同情,反而满心嘲讽。觉得他就是那种明明能力不足,又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之所以越活越被动,完全是咎由自取。

直到人到中年,有机会重新翻阅这本书,对他却有了莫名的亲近感。就像方鸿渐身上有很多缺点却不自知一样,年轻时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是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甚至不惜做一些对抗现实的傻事,只为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就像方鸿渐在国外留学时,自诩看不上博士学位,结果浪费了四年光景却一无所获,自以为是又透着傻劲。

可谁在年少时没有犯过傻,走过弯路呢?因为知道身后还有人兜底,还没来得及看清生活的真相,所以一派天真,任性又糊涂。这多少使人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之感,只是到头来,我们也会明白,有些弯路其实不得不走。

不经打击老天真,未曾清贫难成人。人要变成熟,就免不了吃一些苦头,受一些打击。虽然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但这就是成长必经之路啊。

感悟三、成年世界多无奈

知乎上有提问,怎么评价方鸿渐的为人?最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厌恶世俗却又无法出淤泥而不染,只能随波逐流,逃避退缩,为无法自主自己的命运而自艾自叹自怜。

不得不说,总结得很到位。终其一生,方鸿渐都活在矛盾与挣扎中。他有志向,自尊心也强。可惜的是,自身实力尚有不足,努力的程度又跟不上,落在行为上,便表现为优柔寡断,无法坚持原则。

到三闾大学工作时,他是冲着教授的职位去的,结果被看出学历有问题,只好无奈地接受被降级为副教授的现实。想把书教好,赢得认可,在发现自己缺乏经验,经常连一堂课都讲不满后,又想方设法找各种理由自我开脱。

离开了三闾大学,原期待着能大展拳脚,最后又迫于生计,进入一家报社任资料室主任,领着微薄的收入,做着边缘化的工作。在感情上同样如此。他真爱的人是唐晓芙,在面对家境优越的苏文纨时又总是有所顾忌,不敢直接拒绝。

被唐晓芙误解后,他伤心难过之余,干脆选择了退缩逃避,直到彼此彻底错过,连见最后一面的机会都不再有。

后来遇到孙柔嘉,明知不适合,又半推半就。木已成舟后,才领悟到将就来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只会是无尽烦恼。

在现实面前,他节节退让,直到最后无路可退。而世俗的眼光和内心的桎梏,也成了困住他的层层围城,让他挣扎得无比辛苦。到了一定年龄,再去看方鸿渐的一生,就会知道,它既充满遗憾,亦有着真实的无奈。

人在涉世未深时,都曾怀揣过丰满的理想,渴望仗剑走江湖,做自己喜欢的事,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然而经历得多了,就会明白,在现实面前,越是美好的期许,越不堪一击。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让自己变更好,而是确实能力有限,选择有限。有多少事只能将错就错,有多少人只剩身不由己。都想风风光光过一生,人到中年回望,留给自己的只有黯然神伤。无奈才是人生常态,说不出的苦衷,才是最大的心酸。

感悟四:打破围城出于心

如果说婚前的方鸿渐对人生多少还留点斗志的话,那么婚姻就是他真正认命的转折点。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描写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后生活,从订婚、到结婚,再到两人迁居上海,开始因为各种生活琐事频频争吵。

故事落幕时,方鸿渐再次失了业,妻子与他大吵一通后回了娘家,留下他独自呆在出租房里,傻哭个不歇。但很快,他便又妥协了。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从故事开头潇洒的出场,到狼狈不堪的收场,方鸿渐到底是怎么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一步步沦为被生活宰割的中年人?非得做个总结的话,大概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在感情上,方鸿渐因为冲动,失去了挚爱唐晓芙,又因冲动,掉进了孙柔嘉的婚姻圈套。他与初恋唐晓芙真心相爱,却因误会而吵架,这本是恋人之间的小事。过后唐晓芙打来电话让步,在气头上的他不问是谁、不分由说大骂了一通。就这样,因为自己的不理智扼杀了最后一丝复合的机会,丢了自己最爱的人。后来,他更一时冲动、糊里糊涂地订婚、结婚,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孙柔嘉,婚后的生活水深火热,天天吵架。而在事业上,好不容易在同事和岳父的关系下,谋得报社一职,他却心血来潮跟人学辞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世上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功败垂成的,往往就是过度的情绪。有多少感情,毁于口不择言;又有多少事情,败于鲁莽冲动。冲动爽一时,却后悔一辈子。脾气来了,缓一缓;火气来了,沉一沉;事情的结局往往就会截然不同。

特别喜欢这样一段话:“成年人的生活有太多不易,但人不该活成一团情绪。要学着把事放一放,把气收一收,懂得冷处理。”怒时不争,乱时不决。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方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记道: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方鸿渐最大的缺点都在于,他从来没有试图主动去掌控生活,而是任由自己被各种境况牵着鼻子走。等意识生活只剩一地鸡毛时,他索性彻底认输,不再挣扎。这样的方鸿渐是可悲的,可他又是值得同情的。走近他,你会看到,即使平庸,他也并不失可爱之处。他对待感情认真,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不曾畏惧献出真心。他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唯利是图,不耍阴谋手段。他为人善良,哪怕时常被算计,也没有因此而怨恨在心。

说到底,把方鸿渐放到现实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人,你我在他身上都可以看一些自己的影子。

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甘现状却又碌碌无为,渴望爱情却又随波逐流,想守原则却又容易心软。年少都笑方鸿渐,多年过去,才发现自己变成了方鸿渐。一次次挣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想要改变,最终却坐困围城,进退两难。有人说,我们终将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也许人生本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认清现实,一点点接受自己的平凡,直到安下心来,脚踏实地,好好生活。

《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

“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生活最大的难题不是坠入平庸,而是无法与自己和解。每个人都有可能活成别人眼中的小丑,但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永远都是主角。

打破内心的围城,摒弃他人的眼光,才能活出真实而自在的余生。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裁缝,结局握在自己手中。

像方鸿渐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充斥着生活的琐碎和压倒性的苦难。只要我们敢于披荆斩棘,直面难关,终能活成真正的强者。活着,就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是因为他可以在困苦黑暗的日子里,拥有努力向上的力量。

写在最后

方鸿渐一生的悲剧,就是从一个“围城”里跳到另一个“围城”里,企图通过外部环境来解决困难。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困于围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论工作还是婚姻、生活都是一座又一座的围城。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来!

然而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最终决定了“围城”摧毁我们的力度。选择抱怨的弱者,放弃拯救自我,最终在围城里蹉跎终身;努力自渡的强者,往往能够破城而出,改变自己的命运;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抱怨是本能,自渡是本事,渡人是格局。人生匆匆,既要做自己的摆渡人,也要有摆渡他人的胸怀。

年少看不起方鸿渐,读懂已是书中人。初读《围城》觉得这是一部虎头蛇尾的作品。从一开始美轮美奂的归国邮轮到曲折精彩的求职路,最后却落笔于平淡乏味、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再读之,却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吗?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心比天高,步入社会时尝尽人情冷暖、处处碰壁,最终汇入琐碎平淡的婚姻大河中。

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如烟花一般所有的绚烂终会归于沉寂,每个人的生活也终将落入尘埃,囿于柴米油盐,而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世界很大,我们很小,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平凡而又渺小。

然而,一滴水也是一个微观世界,也能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智慧的一生,能够接受生活的真面目、接纳自己的平凡、接得住那些起起落落;又能把平凡的日子砸吧出滋味,把柴米油盐过出诗意。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裁缝,结局握在自己手中。沉心做事,沉气做人,突破自我的围城,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在抖音上看到的传播率比较高的一段话,作为最后的结束语:

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过着不咸不淡的流年,哪个成年人不EMO呢?但是我们一定要放过自己,不要和往事过不去,过去已成过去,努力面对当下,积极生活。来者要惜,去者要放,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围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