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今晨品读王小波《肚子里的战争》时,其中描写赤脚医生给人开膛做手术的片段尤为惊悚,但也很有趣,现摘录这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1)

我在医院里遇上一个哥们,他犯了阑尾炎,大夫动员他开刀。我劝他千万别开刀——万一非开不可,就要求让我给他开。虽然我也没学过医,但修好过一个闹钟,还修好了队里一台手摇电话机。就凭这两样,怎么也比医院里这些大夫强。但他还是让别人给开了,主要是因为别人要在战争里学习战争,怎么能不答应。也是他倒霉,打开肚子以后,找了三个小时也没找到阑尾,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肠子都拿了出来,上下一通紧倒。小时候我家附近有家小饭铺,卖炒肝、烩肠,清晨时分厨师在门外洗猪大肠,就是这么一种景象。眼看天色越来越暗,别人也动手来找,就有点七手八脚。我的哥们被人找得不耐烦,撩开了中间的白布帘子,也去帮着找。最后终于在太阳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来,天也就黑了,要是再迟一步,天黑了看不见,就得开着膛晾一宿。原来我最爱吃猪大肠;自从看过这个手术,再也不想吃了。

我们都知道,生命不是儿戏,但在王小波这段描述中却恰恰让我们看到了面对脆弱生命的胆大妄为,演出了一场荒唐至极的闹剧。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幕,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动乱年代,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运动,知识分子去农村务农,接收工农兵再教育,而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工农兵,就走上了这些专业岗位拿人做实验,比如:充当专科医生做手术。

王小波经历的年代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而在我们开来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就真的发生了,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而作者又在其作品中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让人在忍俊不禁之时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沉思和感叹。

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叙述,我们再选出一段来看。

在医院里没有别的消遣,只有看大夫们给人开刀。这一刀总是开向阑尾——应该说他们心里还有点数,知道别的手术做不了。我说看开刀可不是瞎说的,当地经常没有电,有电时电压也极不稳,手术室是四面全是玻璃窗的房子,下午两点钟阳光最好,就是那时动手术——全院的病人都在外面看着,互相打赌说几个小时找到阑尾。后来我和学医的朋友说起此事,他们都不信,说阑尾手术还能动几个钟头?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我看到的几个手术没有一次在一小时之内找着阑尾的。做手术的都说,人的盲肠太难找——他们中间有好几位是部队骡马卫生员出身,参加过给军马的手术,马的盲肠就很大,骡子的盲肠也不小,哪个的盲肠都比人的大,就是把人个子小考虑在内之后,他的盲肠还是太小。闲着没事聊天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对人的下水不熟悉,就别给人开刀了。你猜他们怎么说?“越是不熟就越是要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不知道你们看后是否也和我一样后脊柱发凉,假定自己也出生在那个年代,并且遇到了躲不过去的阑尾手术,就要顶着大义凌然的气魄,雄赳赳气昂昂地躺在手术台上,唱着英雄赞歌任人宰割了……

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2)

说到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享誉海内外的讽刺大师马克吐温就必须要认识下。马克·吐温(MarkTwain),笔名,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小说《百万英镑》描写了一个持有百万英镑的穷汉,在惶恐中得到了满意的消费和体面的服务,却丝毫不用付账,资本主义拜金思想的人性在一张百万巨钞的面前,显得何其脆弱和为人不齿。

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3)

我们现节选一部分内容来看看:

转眼间,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这时,我又在大街上逛了起来。看到一家服装店,一股热望涌上我的心头:甩掉这身破衣裳,给自己换一身体面的行头。我能买得起吗?不行;除了那一百万英镑,我在这世上一无所有。于是,我克制住自己,从服装店前走了过去。可是,不一会儿我又转了回来。那诱惑把我折磨得好苦。我在服装店前面来来回回走了足有六趟,以男子汉的气概奋勇抗争着。终于,我投降了;我只有投降。我问他们手头有没有顾客试过的不合身的衣服。我问的伙计没搭理我,只是朝另一个点点头。我向他点头示意的伙计走过去,那一个也不说话,又朝第三个人点点头,我朝第三个走过去,他说:  “这就来。”  我等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把我带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在一摞退货当中翻了一通,给我挑出一套最寒酸的来。我换上了这套衣服。这衣服不合身,毫无魅力可言,可它总是新的,而我正急着要衣服穿呢;没什么可挑剔的,我迟迟疑疑地说:  “要是你们能等两天再结账。就帮了我的忙了。现在我一点零钱都没带。”  那店员端出一副刻薄至极的嘴脸说:  “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  我火了,说:  “朋友,对外地来的,你们不能总拿衣帽取人哪。这套衣服我买得起,就是不愿让你们找不开一张大票,添麻烦。”  他稍稍收敛了一点,可那种口气还是暴露无遗。他说:  “我可没成心出口伤人,不过,您要是出难题的话,我告诉您,您一张口就咬定我们找不开您带的什么票子,这可是多管闲事。正相反,我们找得开。”  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说:  “哦,那好;对不起了。”  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脸定格成如此这般的永恒状态。这家伙站在那儿捏着钞票,用这副架势定定地瞅。老板过来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神采奕奕地发问:  “哎,怎么啦?有什么问题?想要点什么?”  我说:“什么问题也没有。我正等着找钱哪。”  “快点,快点;找给他钱,托德;找给他钱。”  托德反唇相讥:“找给他钱!说得轻巧,先生,自个儿看看吧,您哪。”  那老板看了一眼,低低地吹了一声动听的口哨,一头扎进那摞退货的衣服里乱翻起来。一边翻,一边不停唠叨,好像是自言自语:  “把一套拿不出手的衣服卖给一位非同寻常的百万富翁!托德这个傻瓜!——生就的傻瓜。老是这个样子。把一个个百万富翁都气走了,就因为他分不清谁是百万富翁,谁是流浪汉,从来就没分清过。啊,我找的就是这件。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您赏我一个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这是给一位外国亲王定做的——先生可能认识,就是尊敬的哈利法克斯·赫斯庞达尔殿下;他把这套衣眼放在这儿,又做了一套丧眼,因为他母亲快不行了——可后来又没有死。不过这没关系;事情哪能老按咱们——这个,老按他们——嘿!裤子正好,正合您的身,先生;再试试马甲;啊哈,也合适!再穿上外衣——上帝!看看,喏!绝了——真是绝了!我干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哪!”  我表示满意。  “您圣明,先生,圣明;我敢说,这套衣裳还能先顶一阵儿。不过,您等着,瞧我们按您自个儿的尺码给您做衣裳。快,托德,拿本子和笔;我说你记。裤长三十二英寸——”如此等等。还没等我插一句嘴,他已经量完了,正在吩咐做晚礼服、晨礼服、衬衫以及各色各样的衣服。我插了一个空子说:  “亲爱的先生,我不能定做这些衣服,除非您能不定结账的日子,要不然就得给我换开这张钞票。”  “不定日子!这不像话,先生,不像话。是永远——这才像话呢,先生。托德,赶紧把这些衣眼做出来,一刻也别耽搁,送到这位先生的府上去。让那些个不要紧的顾客等着。把这位先生的地址记下来,再——”  “我就要搬家了。我什么时候来再留新地址。”  “您圣明,先生,您圣明。稍等——我送送您,先生。好——您走好,先生,您走好。”  喏,往后的事你心里明白了吧?我顺其自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买完了,吆喝一声“找钱!”不出一个星期,我把所需的各色安享尊荣的行头统统置办齐备,在汉诺威广场一家价格不菲的旅馆安顿下来。我在那儿用晚餐,可早晨还是到哈里斯家的小吃店去吃个便饭,我就是在那儿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吃的头一顿饭。是我成全了哈里斯。

《百万英镑》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作者善用对比讽刺的手法来反转剧情。乞丐刚进入服装店时,小伙计连头也不抬就敷衍着从衣服堆儿里翻出了一套,但随着主人公掏出百万美元大钞后剧情发生了大逆转,商人像供菩萨一样小心翼翼地伺候,阿谀奉承的虚假嘴脸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4)

我国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诗人和文学家刘伯温,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他也运用了讽刺对比的手法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北风行》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这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写了边塞的风光,除了描写城外此时异常的寒冷,刮起了潇潇的北风,还特别指出了守城士兵的苦,他们站在寒风中,耳朵都快要冻掉一半了。“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最后两句与前面的两句,则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外面的士兵冻得耳朵都快要掉了,可是营帐里的将军们却穿着貂鼠大衣,手中举着酒杯在喝酒赏雪。正是这种强烈的讽刺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边塞战士们的疼惜和感伤之怀。

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5)

最后,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代才女李清照的佳作《夏日绝句》,体会她是如何巧妙运用了讽刺的口吻痛骂丈夫赵明诚弃城逃亡的恶劣行径。

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文案(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6)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一开篇便是写得极为霸气,也表明了自己坚定的立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那就要成为人杰,只有这样才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使是死了之后,那也是要成为了鬼雄,这才算是有骨气,如果活得窝窝囊囊,那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也给男人丢脸。这两句很显然是在讽刺赵明诚,同时也充满了那些逃跑的人,为此写得也是极为悲痛。“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最后两句又是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说明了自己对于项羽的欣赏。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那是因为他不贪生怕死,即使是输了,那也是不愿意回到江东,所以这样的一种精神,也是感动了无数人。

通篇描写得大气磅礴,同时也充满了一种讽刺意味。对于她来说,看到那些男人不作为,每个人都只是想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国家,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为此她的内心很是悲伤,也很是痛苦,写得自然也是充满了浓浓的讽刺。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儿童认知科学与写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