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

汉字既有空间思维表达,也有时间思维表达,二者合一,形成汉字时空立体思维表达。

汉字过程思维表达,时间

在汉字定“性”表达之后,汉字就会进入定“量”表达,就是汉字时间过程表达,这种表达是定量化的描述。

对于同一特性物,其变化从量变到质变

比如,从蛇到龙的变化就是汉字过程思维表达。

七个阶段分别是蛇、蟒、蚺、蛟(龙属,生活在江湖,开始身上长有鳞)、螭龙(生活在海,尚无角,开始身上长有足)、虬龙(有角龙,开始头上长角)、应龙(双翼对翼)。

从虫“蛇”修炼成“龙(龙)”的汉字过程:“蛇化龙”的修炼道路可以概括:

蛇五百年成蟒,

蟒五百年成蚺,

蚺五百年成蛟(蛟龙),

蛟五百年成螭(螭龙),

螭五百年成虬(角龙),

虬五百年成龙(应龙)。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

01

第一阶段:蛇

蛇,

身小脆弱,无耳孔,无四肢,卵生爬行动物,蜕皮长大。

无法抵御天灾人祸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2)

▲ 蛇-小篆

“蛇”之后,就是“蟒”;

“蛇”长得更大,变成“蟒”。

“蟒”比“蛇”大。

02

第二阶段:蟒

蟒,大蛇,称为“蟒蛇”。

“蟒”比“蛇”大。

生活在陆地、莽莽草原。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3)

▲ 蟒-小篆

这个阶段体型力量变大,体长一般到3-5米。

已经用力量捕食,无耳孔,无四肢,卵生爬行动物,蜕皮长大。

无法抵御天灾人祸

“蟒”蛇之后,就是“蚺”;

“蟒”长得更大,变成“蚺”。

“蚺”蛇比“蟒”蛇更大。

03

第三阶段:蚺(rán)

蚺比蟒大,生活在水边,

介于陆地与水边之间地带。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4)

▲ 蚺-小篆

蚺,是蛇:

蟒蛇,大蟒蛇,比蟒更大的蛇。

形声会意合体字,虫冉为蚺,从虫,冉声。

(蚦)大它可食。从虫。冄声。

【说文】大蛇,可食。

【埤雅】蚦蛇,尾圆无鳞,身有斑文,如故暗锦缬,似鼍,行地常俯其首,胆随日转,上旬近头,中旬在心,下旬近尾。

【南越志】蚦蛇,牙有长五六寸者,土人重之。

【述异记】晋颜含嫂病,须蚦蛇胆疗之,不能得。忽一童子持靑囊授含,乃曰:眞蚦蛇胆也。

【嵆康·养生论】蚦蛇珍于越土。

【唐书·地理志】广州土贡鳖甲、蚦蛇。

一类体型巨大的蛇,蚺科(Boidae)蚺亚科(Boinae)。

蚺和蟒的区别在于,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

它们同属于蛇类,但不是同一个科。

怀胎九月,一窝最少生18胎,最多42胎。

这个阶段体型力量型会变得非常巨大,

一般都是生活在水边,无四肢,卵胎生,蜕皮长大。

无法抵御天灾人祸。

自然界的“蚺”蛇——

蚺蛇:

蚺属两种会变缩紧而嗜水的蛇,

见于南美洲热带地区。

巨蚺蛇亦称绿蚺蛇或大水蟒,是一种橄榄色的蛇,

夹有交错排列的椭圆形黑斑点。

黄蚺蛇或南方蚺蛇小得多,具有重叠的成对斑点。

“蛇—蟒—蚺”之区别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5)

蛇——是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爬行纲 REPTILIA

→ 有鳞目 SQUAMATA → 蛇亚目 SERPENTES。

蟒——是一类体型较大的蛇,

蛇亚目 SERPENTES → 原蛇下目 Henophidia → 蟒科 Pythonidae

蚺——是一类体型巨大的蛇,

蚺科(Boidae)蚺亚科(Boinae)。

蚺和蟒的区别在于,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

它们同属于蛇类,但不是同一个科。

“蚺”蛇之后,

就是“蛟”龙;

“蚺”长出有鳞,变成“蛟”。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6)

04

第四阶段:蛟

处于蛇虫与龙的过度。

生活在“江河湖”中,尚未入海。

有鳞(鱼属),无角,无足。

“虫”与龙之“交”叉交错为“蛟”龙。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7)

▲ 蛟-小篆

还不算真正的龙,过度的龙的产物,还没有角,

古人的描写是

身如蛇,头部似龙又似虎,声音如牛,

能在水中兴风作浪,还能入云腾跃飞翔

(从蛟开始龙都会飞),

降雨神之前,行使降雨职能的是蛟龙,

生活在江、河、湖的地方降雨。

可抵御人祸,抵御不了天灾。

蛟,龙之属也。

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

——《说文》

郭氏山海经传曰。

似蛇。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

子如一二斛瓮。能呑人。

【说文】龙之属也,池鱼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卽去。

【埤雅】蛟,其状似蛇而四足,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眉交,故谓之蛟。

【山海经】蛟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述异记】虎鱼老者为蛟。【酉阳杂俎】鱼二千斤为蛟。

【礼·月令】季夏,命渔师伐蛟。

【前汉·武帝纪】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蛟”之后,就是“螭”

“蛟”龙入海,就是“螭”龙。

05

第五阶段:螭

螭”开始有四足,无角。

“蛟”龙入海,成为“螭”。

“蛟”演化变成“螭”。

“虫”蛟龙演化“离”开江湖而进入大海为“螭”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8)

▲ 螭-小篆

螭龙(无角)。

已经成龙了,有四足,生活地变成了海,

蛟从小地区经过江河入海,

这个入海过程不会顺利,会有许多自然现象,

古人叫天劫,具有强大破坏力,一旦渡劫失败,可能死。

文物中螭龙——螭龙纹

“螭”龙之后,

就是“虬”龙;

“螭”龙长出犄角,变成“虬”龙。

这“虬”龙还带有“虫”性,也有部分“龙”性,

但还不是真正的“龙”。

06

第六阶段:虬

有了标志性的龙角,尚无飞翼。

也称“虬”

“螭”龙长成“虬”龙,

变成“角龙”。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9)

▲ 虬-小篆

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虬龙。

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龙。

虬,龙子有角者。从虫,俗字作“虬”。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0)

▲ 虬-小篆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广雅·释鱼》。

按,龙“雄有角,雌无角,龙子一角者蛟,两角者虬,无角者螭也。”

母龙曰蛟,子曰虬,其状鱼身如蛇尾,皮有珠。——《抱朴子》

驾青虬兮骖白螭。——屈原《涉江》

虬龙。

这时才真正拥有了标志性的龙角,

无论《尔雅翼》还是大众印象中的龙其实都归属于虬龙,

可以上天入地,能大能小,

变换莫测,团云吐雾,拥有神力,

一般都能幻化成型。

“虬”龙之后,

就是“龙(龙)”;

“虬”龙长出对翼,真正成“龙(龙)”。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1)

07

龙(龙)

标志:在虬龙的基础上背后又生了对翼。

飞翼。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2)

▲ 龙(龙)-小篆

应龙(应龙)

飞龙在天,

可入江湖,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3)

▲ 龙(龙)-甲骨文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4)

▲ 龙(龙)-金文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

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

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第七阶段:应龙。

龙(龙)的特征:

鳞身脊棘,头大而长,

吻尖,鼻、目、耳皆小,

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尾尖长,

这是龙进化的七个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但不是所有的龙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只有当龙达到一定的年龄和状态,

它才能出现应龙作为龙的最终形态,

在虬龙的基础上背后又生了对翼。

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统领龙族。

应龙:

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老龙,是神话中的祖龙、真龙。

背生双翼的龙。

关于应龙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

《山海经》中说,

应龙杀蚩尤、夸父,甚至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

在部分盘古神话中,还说她抚育了盘古。

据说当年东皇太一之妃就是应龙,生凤凰、麒麟,

而烛龙之子鼓被戮杀于钟山之崖。

据《山海经》、《荆州占》记载:

“应龙为黄龙,黄龙为轩辕星之神,为天之后妃”。

后附:《述异记》中所描述龙的进化路线

《述异记》中所提及的龙的进化路线提到了“虺(huǐ)”:

“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由此可见《述异记》是肯定了龙的进化路线,

但在前半程却以“虺”代替了“蛇、蟒、蚺”。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思维导图(汉字博物龙蛇之变)(15)

这里的“虺”在此处并不算是一种特定的物种,

而是起到了一种指代的作用,

其意为“水蛇的一种”,

用于指代“蛇、蟒、蚺”这些蛇类。

就如同后半句中的“角龙”并非有一种龙叫“角龙”,

而是指代“长有角的龙”。

当然还有种说法是说“虺”也有蜥蜴之类的解释。《诗·小雅·正月》中载:“胡为虺蜴。”其中的“虺”即可作为“蜥”讲。也就是说,《述异记》中也有可能是提出了龙的另外一种进化可能,“水虺”也可能是偏向蛇却有脚的生物,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蜥蜴一类也同样拥有修炼成龙的资格。

关联阅读:

汉字动物:何为“禽”?何为“兽”?“禽”与“兽”如何区别?

惊蛰了,“蠢”虫惊动

汉字博物:牛年话牛,甲骨文“牛”是什么牛,牛文化造出哪些字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