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口排名前十的县(湖南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对应,湖南省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省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截至2019年7月,湖南省下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包含了36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1个县、7个自治县。

湖南人口排名前十的县(湖南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1)

其中,就湘阴县来说,人口超70万,古称罗城,湖南省岳阳市下辖县。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江、资江两水尾间,洞庭湖南岸,东经112°30′20″-113°01′50″、北纬28°30′13″-29°03′02″,东邻汨罗市、西接益阳市,南界长沙市望城区,北抵沅江市、屈原管理区,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51.3公里,面积1581.5平方公里,约占岳阳市总面积的10.5%、湖南省总面积的0.75%。在历史上,湘阴县这一建制始于南朝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湘阴县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位居幕阜山余脉走向洞庭湖凹陷处的过渡带上,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递降,形成一个微向洞庭湖盆中心的倾斜面。最高处青山庵,海拔552.4米,最低处濠河口河底,低于黄海水平面4.3米。湘阴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长,降水集中在春夏暖热季节,年平均气温为17℃,全年无霜期为223-304天,年日照1399.9-2058.9小时,年均降雨量1392.62毫米,主导风向为北风、南风、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米/秒。就湘阴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今湖南省湘阴县一带先属罗国,后成为楚国的疆域。而这,也是湘阴古称“罗城”的重要原因。

湖南人口排名前十的县(湖南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2)

战国时期,该地区仍属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岳阳市湘阴县一带属长沙郡罗县这一建制。西汉建立后,长沙郡改为长沙国。东汉建立后,长沙国改为长沙郡,今湘阴县一带属之。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平定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公元215年,湘水划界后,长沙郡改属东吴。西晋建立后,该地区属长沙郡罗县。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上奏朝廷,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属长沙内史,县治设琴棋望(今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由此,就湘阴县这一建制,始于南朝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湖南人口排名前十的县(湖南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3)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县治迁黄花城(今鹤龙湖镇黄花岭)。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省湘阴入岳阳县,县治迁长乐(今汨罗市长乐镇)。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县治又迁至春秋罗子国都城、秦代的罗县县治古罗城(今屈原行政区马头槽)。唐武德八年(625年),唐朝建立后,并罗县入湘阴。此时县域广阔,地辖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广,难于治理,遂析湘阴县东部地置昌江县(今平江县),同属岳州,同年湘阴县治迁城江城(汨罗市川山坪镇常公村)。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县治再迁白茅城(今汨罗市川山坪镇石桥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阴县改属潭州(今长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县治迁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县城(今文星镇)。元成宗元贞年间,升湘阴为州,属潭州路,元文宗时期,湘阴县又改属天临路。

湖南人口排名前十的县(湖南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4)

最后,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降州为县,湘阴县属长沙府。清朝时期,湘阴县仍属长沙府。到了1928年,湘阴县直属于湖南省。1966年,湖南省划出湘阴县东部5个区建汨罗县(后升为汨罗市)。1983年2月8日,岳阳市升为地级市,并撤销岳阳地区,将撤销岳阳地区后的湘阴县与浏阳县、宁乡县划归长沙市管辖,同年7月13日,岳阳地区恢复,将长沙市管辖的湘阴县划归恢复的岳阳地区。1986年,湘阴县改属地级岳阳市。如今,湘阴县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截至2019年底,湘阴县下辖1个街道,12个镇,2个乡,总人口约为78万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