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句特色(一生忧国危社稷)

杨万里诗句特色(一生忧国危社稷)(1)

生于南宋,是他遗憾的开始,也是他郁郁的缘由。

建炎元年九月,是杨万里人生的开始,也是南宋的开始。靖康之变就在四月,一场政权更迭间,诞生的不只南宋,还有一代“诗宗”。

他少时算不得安逸。八岁丧母,在父亲谆谆善诱下,励志要金榜题名,在朝堂之上有番作为。为此,他师从高守道,寒窗数年,一朝落第。

南宋文人生来就有一番不服输的毅力。绍兴二十年他落第而归,却并未因此丧失了斗志。苦读四年再入场,这次终于等来了他的金榜题名时。

他的爱国热情就是由此而萌发的。绍兴二十六年,他随父亲杨芾拜访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听罢他的一生沉浮,杨万里心下暗暗立志,要为南宋,做些实事。

可满目疮痍的河山就在眼前。远望北方失地落入金人手中,主战派被一贬再贬,朝堂之上横行的,只有奸佞之臣。

他多想能够将多年诗书用于社稷啊?那年他也不过二十九岁,授赣州司户参军。所见官吏皆是爱国豪杰。但那又如何?爱国将士都在归隐偏安,如何能够点醒歌舞升平的临安?

他知晓自己太过微弱。所以蛰伏多年,等来了政权的更迭。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而他也终于等来了临安的调令。

杨万里诗句特色(一生忧国危社稷)(2)

那时人间已然忽晚,山河都带着萧条落寞的气氛。他看着西湖歌舞处,一派祥和盛景似是太平年代。可他的耳边仍旧能够听到短刃相接的刀剑声,他知晓战火就在北方,那临安又怎会有安宁?

命运对他开的玩笑太大了。隆兴元年的秋日,他刚刚要涉足临安,就因父病,再次西归吉水。这一路山水迢迢,他未来得及欣赏风景,就已然归去。《西归集》应时而生,同样归去的,还有他起起落落的官场生涯。

乾道三年是他的一场机遇,也是他锋芒过盛的转折。杨万里终于到了临安,一卷《千虑策》针砭时弊,让朝廷无数的政客为之双眼一刺。他这一生刚正,都立于了朝堂。因为直率地揭露了朝廷腐败无能,他一并成了奸佞眼中的尖钉。

不过,出淤泥而不染的,终不是他一人。

杨万里诗句特色(一生忧国危社稷)(3)

君子之交,贵在相知。他与林子方便是如此。林子方是他的上级,亦是他的挚友。不然那千年传颂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是何种缘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文字的浪漫,就在字里行间。这首看似写景的赠别之言,又怎样仅仅以字面来理解?淳熙十四年,林子方外调去做知府。看似升官一片盛景,只有杨万里不愿他离去。留在皇城,才是对于当时的他最好的机遇。可是看着友人欢欣离开,他无可奈何也无法更改结局。

倏忽间,杨万里一生的路途已然走至半晌。他年少入官场,一路起起伏伏,看遍了人世冷暖。可终究还是未能在磨砺中消亡自己的豪情。淳熙十六年杨万里入淮河,看着河山分界,终是慨叹: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初入淮河·选一》

桑干作为分界的时代已然远去,如今到了淮河,就已是宋金的界限。看着中流以北的故土,原本的繁华现已成了天涯。

杨万里诗句特色(一生忧国危社稷)(4)

文人的爱国感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在南宋更为显赫。放翁的铁马冰河,稼轩的栏杆拍遍,那些思念都是山河,可却没有一人能够将北望的中原收回宋朝河山。

叹惋间,他提笔写下《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此长舒一口胸中的郁结: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如今,流离失所之人,竟比之归鸿都是不堪。鸿雁尚能一年一度归去江南,而他们守着来去的使者倾诉,也只能是空谈。

殊不知,他的一腔热血放在韩侂胄眼中,就成了威胁。他网罗四方名士,筑造南园,命杨万里作记。可他只是拂袖而拒,坚决不为佞臣作记。

“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就这样,他赋闲十五年,归于山水,再不去挣扎宦海浮沉。

妻子看着他寄情山水,所作诗篇只言风物。可她知晓他心里有一个结,系在国家命脉之上,每每松动一下,都是万箭穿心的痛感。

杨万里诗句特色(一生忧国危社稷)(5)

她将邸报都藏起,不肯让他知晓这官场又怎样的污浊。她想着,就这样陪他撒一个谎也好,兴许一不留神,就骗到了终老。

可她还是没能等到这个结局。那日子侄忽来拜访,言谈间,将韩侂胄用兵之事,说与了杨万里。

她一生未见到过他的眼泪,可唯有那日,他将桌案拍遍,眼中的泪就是不肯断绝。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是啊,他这一生的不甘,全流在了这场眼泪里。

他将笔尖寄托于诗情画意,是在蒙骗世人,也是在麻痹自己。或许有一瞬间杨万里真的骗过了自己,以为自己不会再因国事而伤感痛心。可那听到那个消息的一刻,他还是没能藏住自己的情绪。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他这一生,何尝又不是这孤舟呢?身在安宁处,心却漂泊戎马了一生。临别时,想起这一生碌碌无为,他也只能含恨而终。

笔落而逝,这是《宋史》留给他的只言片语。谁又能知,那个中兴四大诗人,那个一代诗宗,那个“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杨万里,究竟有多少遗憾?

他一生忧国危社稷,却也因社稷而终。到最后,竟不知这是他的幸?还是他的命?

-作者-

霜见十九,00后自由写手,喜爱一切古风的事物。麻烦大家点击下方“去助力”按钮,为我们助力!谢谢![害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