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劝告人犯错(论语通读61-要不要有防人之心)

论语劝告人犯错(论语通读61-要不要有防人之心)(1)

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同使者坐下,然后问道:“你们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我们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总觉得还没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也是卫国有名的贤士。当年吴国季札出使中原,到了卫国考察一番后,就说卫国贤人多,有六位君子,其中就有蘧伯玉。孔子到卫国时曾在他家住过,孔子对他非常敬重。

人传蘧伯玉善于自省改过,年行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年行六十而知五十九年之非,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孔子对此非常肯定,他自己也说: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可见,孔子并不把自己和贤人神圣化。人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各种毛病都会有,关键是要有自省的功夫,有错必改的能力,这也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左传》里也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对这位使者发出感叹,认为他非常传神、恰当地表现出了蘧伯玉的谦逊精神,真是一位称职的使者。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在那个岗位上,就不要多想那个职位上的具体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前边《泰伯篇》中也出现过。这句名言,也见于《周易·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既是孔子对弟子们的忠告,也反映出他的礼学思想,包括“正名”的主张。为政当各专己职,如果越位代人去管,往小里说,会徒劳无益,事与愿违;往大了说,可能会僭越擅权,坏了名分。

对这句话,康有为做了个补充解释,很有意思。他说,这要看你在不在其位。如果你在位,官职在身,农官你就专心务农,主兵你就好好研究战争,这样才能专精致极,不误职责。

但如果你不在其位呢?“若士人无位,则天地之大,万物之夥(huǒ),皆宜穷极其理。故好学深思,无所不思,思用其极。”他还引了程子的话:能思所以然,是天下第一等学人。他认为学者的身份,与居官有位者不同,不可简单化地理解这一句。康有为的这个补充非常精彩,说得有理。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以口中说的超过实际做的为耻。”

这是又一次谈到“耻”。前边我们听孔子对原宪说过,“邦无道,谷,耻也”,那是侧重在君子为人处世的选择方面。这里侧重在君子的自我修养方面,而且又涉及言行关系。《里仁篇》里夫子也曾说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这是他反复强调的一个意思。

言易行难,话轻易出口,甚至口出狂言,但实际行动却跟不上、做不到,是一种耻辱。所以孔子也一再强调要讷于言,敏于行,这是治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毛病的良方。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项,我没有能力做到,即: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描述啊!”

在前面《子罕篇》中,孔子也讲了这三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的排序稍有不同,把仁放在智前边,依次为仁、智、勇。

学为君子,应该成就完满立体的人格素质。这里,孔子强调仁、智、勇三者是君子人格的基础,最为要紧。从这三个方面去努力,提高修养素质,是完成全面君子人格的路径。

什么叫仁者不忧?仁者心中洁净无私,出以公心,无论遭遇穷通得失,不累于心,所以无忧。什么叫智者不惑?智者心如明镜、思虑周详,正邪是非曲直当下明见,不受蒙蔽,所以不惑。什么叫勇者不惧?勇者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可以决大疑、任大事,勇往直前,敢于担当,所以不惧。

这三种品质难能可贵,学人必须努力而行,才能日臻其境。

这句“夫子自道”,有点意思。从子贡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老师自谦的话,其实老师早就做到了。可从孔子的角度来看呢?自己还远未达到这个境界。这说明孔子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修学进德永远在路上。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讥评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就真的有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议论人家的短长。”

子贡喜欢以自己的长处比较人家的短处,这往往是聪明人爱干的事情。聪明人自有其高明之处,但往往眼明口利,满眼只见人家的过错,略有小得就不禁技痒,喜欢在人前显示自己的高明。

孔子点醒子贡的说法很有意思,你真觉得你自己就真有那么好吗?作为老师,我可没工夫议论人家呢。这是将了子贡一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在第一篇《学而》的末尾,孔子也讲了类似的话。这到底是孔子在说自己呢,还是在告诫他的学生呢?不得而知。

孔子反复叮嘱,看来这是他人生中不但自己遇到,而且年轻学生们也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孔子这样讲,既是开解学生们的情绪,也是鼓劲打气。无非是说,你不必去考虑外界因素,别人的评价,这些都不是你能掌控的。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断进步,机会总是有的。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在事先预测别人是否对我欺诈,也不事先怀疑别对我不信实,然而真遇上欺诈和不信实,能及早觉察,这就算是贤人了吧!”

你大概也听过那个智子疑邻的成语故事。有个人家中失窃,他怀疑是自己家邻居偷的,从这种主观意图出发,怎么看邻居都像贼。直到后来找到了失物,再看邻居,再怎么看邻居也怎么不像是窃贼了。

邻居还是同一个人,可前后的观感完全相反,完全跟人的主观预设有关。所以孔子主张,跟人相处和交往,不要事先无端地怀疑对方,认为对方居心不良或者不讲实话、不守信。

当然,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很复杂,你也会遇到别人对你行欺诈、不信实的事。此刻当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你很敏感、警觉,能及时地发现,不上当、不受骗,这说明你的聪明够用,有眼光,这也就可以称为具有贤者的智慧了。

这两者之间,如何能够把握好分寸尺度,就要有见识了。这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多多历练。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遑遑不安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想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是敢卖弄口舌的,只是厌恶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微生亩到底是谁,具体不可考。但从对孔子直呼其名和说话的语气来看,显然是孔子的同时代人或者年长于孔子。这个人对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做了一个负面的评论。

你注意,《论语》当中不光记老师的精彩言论,也记录了人家对孔子的否定性评论。孔门弟子的记录,并不回避当时人们对自己老师的怀疑、批评,甚至恶意的嘲讽和否定。这说明他们能实事求是,下笔忠于信实。

对于这样的怀疑、质问,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一方面对这位同辈人或者比自己年长的人,仍然依礼答复。同时,他也不委屈自己,直言无隐,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他的意思是,君子立身处世,自有原则、法度,我哪敢做佞人,在人前徒逞口舌之辨呢?不过是为了面对这个乱世,希图说服执政者,以拯救民众于水火,尽力争取机会,挽回时局罢了。

要是自以为隐遁为高,固执地坚持自己避世不用的做法,而且拿这条尺子来衡量一切,不能理解权变,以入世用世为浅薄。这种狭隘固陋的看法,也让我非常厌恶。

孔子一直说反对佞,不喜欢舌辨,但他嘴可不笨,脑子转得快,话也跟得上。遇到这种场合,他既能对人执礼,又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直接回应,一语中的,直接命中靶心。

摘自靳大成《论语通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