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里打动萧红的人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

文/兰汐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24岁时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成名作《生死场》,31岁病逝于香港,去世前完成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呼兰河传》 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

呼兰河传里打动萧红的人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1)

《呼兰河传》以萧红童年回忆为引线,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再现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萧红用儿童的视角娓娓讲述小镇里的所见所闻,以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家乡人和事。将那些记忆的碎片像珠子一样串起来,便是一世人生。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这本书除了对天寒地冻的呼兰河城几条大街上的油盐铺子,布庄和茶庄,还有洋医生的拔牙店为什么没个生意等描写之外,就是东二条街上那个约两米深的大泥坑子最让人着迷。大泥坑子是全村人看热闹的地方,也是最威严的,最邪乎的地方。重要是能为全村人谋口福。

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

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呼兰小镇除了这个复杂多变,没人填的大泥坑子以外,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是很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无论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呼兰河的人们都忘记了活着的真实意义。可是萧红不同于镇里的人们,不像他们一样只需简简单单的生活,麻木不仁的活着,而是执着追求自己真正想拥有的,不在乎三从四德的束缚,人活着就应该是这样,不为别的就为自己而活。

呼兰河传里打动萧红的人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2)

生而为人,命不由己长都长不大

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岁的姑娘,只因坐得直,吃得多,说话多,声音响,走路快,辫子长,就让所有人觉得她不像团圆媳妇。不懂规矩,不懂生活。婆婆打她理由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还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众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

呼兰河畔的大人们,总用愚昧无知的行为树立祖辈的古训“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没病的人都让她们折磨成病人。大人的世界一片热闹,一片悲凉。

当所有人帮助“大神”为团圆媳妇治病时,唯独孩童的萧红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

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两个孩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

团圆媳妇死了,她们都说命该如此。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帮凶。甚至,埋了小团圆媳妇,回来的人,第一句话竟然是:“酒菜真不错……。”

萧红用儿童视角的“陌生化效果”来讲述看到的一切。儿童感受这个世界的混沌性、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也能大胆地说破成人们自欺欺人的谎言。

她用孩童的眼神,稚嫩的语言,在问着人们: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难道我们就应该这样的生存下去吗?

呼兰河的人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可是,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昧、麻木、野蛮、迷信、保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敦厚的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这种变形的善良,使他们宽容一切丑恶,而拒斥一切新生事物。

鲁迅说:"灵魂的受毒害是悲剧以上的悲剧"。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呼兰河传里打动萧红的人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3)

生而为人,可笑可厌可怜

在孩童萧红的眼里,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时候胆子很大,连狼都不怕,走黑路也不怕,死都不怕。可是每当他和祖父算起帐来的时候,他就不这么说了。他说:“人是肉长的呀!谁没有五脏六腑……眼看着那是大马刀,一刀下来,命就完了。”

一场战争让有二伯到了六十多岁仍心有余悸。他爱面子,他要找一些理由遮掩他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本性。

有二伯他生于斯,老于斯,他完美地诠释了呼兰河人所有的愚昧与刻薄,他的贫贱,他的鄙陋,他的麻木,他的滑稽像从骨子里长出来的一样。

有二伯偷东西,上吊,投井,一直在活着中挣扎着死亡。但一直没有死。他说:贫穷也要活下去,被骂胆小也要活下去。 他的希望就是“这条穷命,越来越结实”。

虽然活着辛苦,但因偷偷东西,他没有尊严,没有尊严的人,让自己变得毫无觉悟,健忘自傲。

有二伯还偷各种东西,锡火锅、大铜钱、烟袋嘴……反正家里边一丢了东西,就说有二伯偷去了。有的东西是老厨子偷去的,也就赖上了有二伯。有的东西是我偷着拿出去玩了,也赖上了有二伯。还有比方一个镰刀头,根本没有丢,只不过放忘了地方,等用的时候一找不到,也说有二伯偷去了。

虽然只是孩子的萧红,但她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有二伯偷的,但所有人,就连仆人也说是有二伯偷走的。

在《呼兰河传》中老厨子与有二伯几乎形同一人,处于和有二伯同样卑微的位置,但是他却时常地奚落有二伯,顺便踩一脚他。他们都是弱者,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互相看笑话,互相为难。人性的善与恶在一个没有文明,没有爱的大环境下愚昧被凸现得淋漓尽致。

动物的本性就是弱肉强食,而人类诞生了文明。文明的本质是限制强者欺负弱者,所以整个文明就是人类的掩饰史。

有二伯和老厨子埋了团圆媳妇儿之后,在人家吃饱喝足回来,提到死人是轻描淡写地说:“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他连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

鲁迅说过:“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当一个弱者被欺压,往往会把怒气撒向更弱者。”

呼兰河传里打动萧红的人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4)

生而为人,活着就很难

呼兰河城里有一种人,打从刚出生开始就注定了寂寞荒凉的命运,但是不同的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些人选择绝望,麻木不仁活着,有些人选择乐观地面对,冯歪嘴子就属于后者。

冯歪嘴子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他住在磨房里边,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

冯歪嘴子虽然一贫如洗,但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这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他想用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活着的坚强和勇气。他任凭人们奚落,依然平静地生活着。

冯歪嘴子身上有一种顽强生命力。他虽然卑微贫穷,却心中有爱,爱护妻子,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麻木不仁的呼兰河畔民众所缺少的,也正是萧红所憧憬和追求的。

萧红用儿童视角看成年人的所作所为,以惊愕和新奇感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老厨子失望的对大家说:”那草棚子才冷呢!五楼风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

同样是处在最底层活着的人,却没有一丝同情心。把别人的凄惨当热闹看。

所以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

生与死在这里,都没有颜色,更没有悲伤。像村里哪个大泥坑子一样,是灰色的。

以儿童视角描绘可悲可怜的场景,会使异常沉重的悲剧有了一丝轻松,也达到了一种陌生化。从古到今小孩子单纯真实的语言表达,更显意味深长,让人为之落泪。

我觉得这事情真好玩,那磨房里边,不单有一个小驴,还有一个小孩呢。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

于是连喊带叫地也就跑到家了。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冯歪嘴子就是仰望星空的那个人。虽然呼兰河城就像一个大阴沟,迂腐、迷信,压迫、同流合污每天都在这里发生。但他在别人的谩骂和漠视中过着自己平稳但温馨的生活。

虽然世界不善良,但我们不能放弃追求爱与美,善良与希望。“仍然有人仰望星空”,知晓了生命的不堪,却依然满怀爱与宽容,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乐观吧。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句台词:“人活着,就得自己成全自己”

冯歪嘴子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虽然媳妇死了,但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

在呼兰河城的上空,似乎永远笼罩挥之不去的阴霾。

假若有人问:“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会直截了当地说:“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们,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鲁迅先生曾精辟的判断:“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在无意识中成了害人者,是他们的无知愚昧毁灭了小团圆媳妇的“美”,是他们的封建思想毁灭了王大姑娘的“爱” 。而他们却不知错,更不知悔。

呼兰河传里打动萧红的人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5)

萧红从小目睹了家乡的大泥坑,目睹了欺强凌弱,目睹了那些挣扎于时代和命运最底层,最终又被悄无声息地毁灭的人们。她不想按照呼兰河人的意愿生活,这也为她后来离开呼兰河去北京上学的根源。

另外,在《呼兰河传》的“尾声”里,作者还这样写道: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疼爱她的祖父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后花园里再无主人。呼兰河也没有她依恋的人了。

呼兰河人一辈接一辈,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虔诚。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神灵和来世上。

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细看萧红童年经历的“人情薄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