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的亮点(栖霞南桥的抉择)

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明星村”,从富甲一方到没落沉寂,30年后重燃乡村振兴的奋斗激情——南桥抉择,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的亮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的亮点(栖霞南桥的抉择)

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的亮点

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明星村”,从富甲一方到没落沉寂,30年后重燃乡村振兴的奋斗激情——南桥抉择

这个夏天,对于栖霞南桥而言,是不平静的。

一双双脚步奔走,一张张笑脸绽放,一个个喜讯传递……这座曾富甲一方、红极一时的小山村,在沉寂了30年后,突然苏醒过来。好似春日田野,美好的憧憬、希望的种子纷纷破土而出、生根发芽。

激情岁月

农业学大寨,栖霞看南桥。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桥村的辉煌与荣光。

1983年,习仲勋同志视察南桥,他的亲切关怀、殷殷嘱托,更令南桥人永远铭记。

其实,南桥村在享誉全国之前,只是栖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直到1964年,一个叫徐滋强的年轻人归来。

那年,徐滋强高中肄业,回村担任生产四队队长。“他那时是个棒小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吃苦耐劳,领着我们几个年轻人起早贪黑地劳动。”今年74岁的南桥村党支部原副书记王岳宏说,上山扛石头,下圈挖猪粪,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冲在最前面。

1966年初担任生产队大队长,1966年底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5年因病卸任前,徐滋强总是村里“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人,他的字典里始终有三个字:跟我上。

“在生产队时,老支书干的第一件事是改梯田、兴水利,提高农业作物产量,让大伙儿吃上饱饭。”王岳宏说,以前村庄土地是东西走向,这一块、那一块,非常零散,徐滋强一拍板,决定把土地打造成方连片,并深翻一遍土层。

说着轻巧,那时连铁具都很稀少,全靠肩挑手提,活儿怎么干?徐滋强拿上家把什,一头拱到地里,闷声干起来。“领头的都干了,咱还说啥?”生产队员一拥而上,有的到村东背石头,有的抡起镐头刨土,全村团结力度空前。后期,栖霞市农业局把办公场所搬到村庄,又发动学校和机关人员帮扶整地、兴修扬水站。一个季节变换,南桥村500亩坡地规划成型,水利设施可以保证一周浇一遍作物。

土地肥沃,有水保障,解决了全村温饱问题。头脑灵活、目光长远的徐滋强着眼村庄生活环境,决心干另一件大事———修路。每天,他最早推开家门,推着“专属”手推车,到村头捡石头,由此带动所有农户参与,村民本着“不能干多、可以干少,但不能不干”的想法,天不亮便自愿出力挑石头,天亮后再到生产队务农。历时一年多时间,三条主干道全部铺成石头路。

粮仓满,道路平,徐滋强又决定拿出整好的部分土地种苹果。“当时,全市苹果种植刚有苗头,前景不明,群众反对声音很多,有的老人说‘苹果长出来也吃不上了,不如种粮,还能吃上白面馒头’,年轻人问‘种出来的苹果卖给谁’。”可徐滋强认准这条路,他聘请专家来村传授种植技术,带党员到苹果种植先进村参观,最终统一全村思想。

1968年,南桥村栽下了第一批果树。头一茬共收获4个苹果,被珍藏起来。等到大年初一,全村召开老年人会,村委把保存完好的苹果拿出来,切成薄片,分给老人品尝。

“村干部没有吃,都给了我们这些老人,那味道可真甜啊,一直甜到心里!”时隔多年,南桥村已经发展起200亩果园,苹果产量从4个、到350斤、到3.5万斤,再到10多万斤,被誉为“栖霞市规模化种植苹果第一村”,可许多老人仍然记得那一片苹果的味道,那一次会议的喜悦。

1974年,全国幼树早期丰产会在南桥村召开。南桥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了发展壮大的“第一桶金”。

金色年轮

南桥村东南部,有一片规划整齐的二层小楼,接近200栋,它们设计超前,独门独院,内部楼梯直通2层,堪比现代独栋别墅。

“这是1975年,老支书聘请专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代表着当时农村最高水平。每条街巷宽达8米,简直就是‘预留’了停车场。”南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泉骄傲地说,让村民搬迁上楼,一方面腾出土地发展产业项目,另一方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此举深得民心,一时传为美谈。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桥村就拥有了第一辆上海牌小汽车、第一批村办企业、第一座村建“千人大礼堂”、第一宗村民免费福利,更不用说新建的楼房民居,这张成绩单不仅栖霞,在全国也不多见。

“1969年,依托资源优势,老支书决定兴建石灰窑。我们先经多次试验,成功后发动群众出工出力建厂,再跑来煤炭批条,1971年点起窑内第一把火,很快又从一个窑洞扩大到三个窑洞,一年增收10多万元。”71岁的南桥村党支部原书记林翠华回忆说。

看到美好前景,村民干劲足;有了启动资金,项目发展快。

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南桥村又先后建起发电厂、水磨石厂、木器厂、饮料厂、伞厂、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等10多个村办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巅峰时,村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

“那时候,100万元可是个大数目。”今年75岁,曾任村会计的张金顺说,集体有钱,村委一心为民,共有蔬菜、药品、水电等10个项目不收费,免费给村民供应。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补1200个工分。“那时候1个工分最高可折算3.6元,就为帮扶那些劳动能力不足的人,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张金顺说。

生活富足、声名鹊起,南桥村的姑娘嫁人从来不出村。村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真正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毋庸置疑,南桥村的振兴与当家人徐滋强密不可分。时过多年,村里人经常念叨的,还是老支书如何率先垂范,整日抛家舍业地为大伙奔忙;如何大公无私,年幼的孩子揪了一个集体的花生而被他暴打;如何发现险情,在土窑坍塌前救出十几条人命……

正是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南桥村人团结在一起,凝聚意志,共谋发展,才取得南桥村昔日的辉煌。

南桥故事,南桥精神,在当时广为传颂。然而,在时代面前,任何人和事物的发展都没有一成不变,更没有一劳永逸。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以南桥村为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宣告退出历史舞台。1995年,积劳成疾的徐滋强离开领导岗位,失去掌舵人的“南桥航船”方向缺失,村办企业逐渐走下坡路。2000年,徐滋强抱憾去世。至今,南桥村经济跟普通村庄已无太大差距。

“归根结底,还是人心散了,当年的那股劲儿没了。”今年67岁的南桥村党支部原村委委员张洪军说。

命运抉择

沉寂30年,南桥村人始终铭记那段辉煌历史,依旧怀念大家一起奋斗的日子,他们不甘心、不认命,复兴的力量在等待中酝酿、蓄积……

2018年,栖霞明确提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组织振兴的切入点,引领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加快生态振兴。”

2019年3月,栖霞市委组织上千人召开会议,提出全域推广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一系列“动员令”,让南桥村明晰了发展方向,看到了崭新的历史机遇。

“缔造利益共同体,把党支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让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一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与当年南桥村干部带头、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若合符节,这也是老支书徐滋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就像火种投进一堆干柴,瞬间点燃了南桥村人的奋斗激情。2018年10月,南桥村成立以老支书名字命名的“滋强生态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今年3月21日,合作社召开推进大会,响亮地传递出一个信息:“村集体准备再次带领大家抱团发展!”村民闻风而动,有人带着钱入股,有人拿出地入社,全村热情高涨、激情昂扬。

“只要村干部一心为公,党员们带头奋进,人心是能收回来的、力量是能聚拢起来的,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肯定会创造新的辉煌。”张明泉坚定地说。

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目前滋强专业合作社已明确两条致富路径:建大棚,种植设施蔬菜;借外力,发展观光采摘。

“建大棚,即我们前期规划50亩蔬菜大棚,位置定于村南苹果园附近,如今正在跟市外蔬菜种植公司洽谈合作细则,商讨完善的地上附属物赔偿方案。”张明泉说,“借外力,即立足栖霞市政府在村南打造的高标准白洋河湿地公园,积极承接旅游人群,谋划发展休闲观光、采摘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月3日,栖霞经济开发区南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村民代表一行33人,到寿光蔬菜博览会和羊口镇参观学习蔬菜种植经验和技术。他们每个人都虔诚地像个小学生,认真听,仔细记,美好的憧憬已像鲜花般在心里绽放开来。“滋强年代的精气神又回来了,大家伙的劲头儿又铆足了!”老会计张金顺红光满面,这句话他最近总挂在嘴上。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

秉持“南桥精神”的精髓,南桥人走向了乡村振兴的新征途。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指引下,他们响应栖霞市委的战略决策,决定再次“握指成拳”,化散为“聚”。

路,刚刚起步,也许并不平坦,可他们铁了心,要再搏一次,书写新的辉煌。这是全村的抉择,也是时代的召唤。

记者 张晋 姜乾 通讯员 胡国锋 蒋言芳 栾海超

责任编辑:赵伟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