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礼让行人抓拍地点(柳州礼让斑马线)

柳州礼让行人抓拍地点(柳州礼让斑马线)(1)

在做客柳州新闻网时,柳州交警提出行人得到礼让时可竖起大拇指“点赞”致谢

柳州礼让行人抓拍地点(柳州礼让斑马线)(2)

柳州交警、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就市民关注的礼让斑马线话题作答

柳州礼让行人抓拍地点(柳州礼让斑马线)(3)

在桂柳路口,两名行人竖起大拇指向礼让的驾驶人点赞

柳州礼让行人抓拍地点(柳州礼让斑马线)(4)

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安全通过

柳州礼让行人抓拍地点(柳州礼让斑马线)(5)

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安全通过

走在路上遇到驾驶人停车让路,该如何致谢?您只要竖起大拇指“点赞”,便是对文明行为最好的回应。12月8日,柳州市交通局、公安局交警支队应邀做客柳州新闻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请过手势”、“3 2 1”、“礼让斑马线不是一阵风”……访谈现场,柳州交通局、交警部门负责人在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时,也提倡全民行动起来,让文明礼让之风吹遍柳州。

“请过”手势大家来推广

12月8日,据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科统计,电警抓拍、处罚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84起(曝光名单添加关注“柳州交警”微信号,可见每天发布)。有网友提出,“有时机动车让行了,但行人不知道该不该通过,还是站在那里等候……”

柳州交警支队宣传科科长彭皖春说:“给一个“请过”的手势,意思是我停下来请你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既体现了一种文明的情节,又体现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行人安全通过,可竖起大拇指表示点赞,形成互动。

许多礼让的司机得到了市民的点赞,近日,文惠路市直属机关幼儿园门前的斑马线上,5岁萌娃竖起大拇指为的哥停车让行点赞的新闻让不少网友留言说“感动”,网友“王敏”:“高素质的和谐社会从小女孩的这一赞开始。”

同样得到了礼让的网友“美美乐”说:“得到礼让有点受宠若惊的,大个肚子,以前感觉就是车有多快开多快,现在终于觉得行人受到尊重了。”

行人闯红灯 让吗?

“闯红灯的行人要让吗?不让闯红灯的行为是对是错?”对于网友这个问题,柳州交警支队秩序科科长韦永勇认为,开车上路,就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法律有规定,就应该严格遵守,“每个交通参与者,应该向守法的人看齐,在整个社会形成向上的氛围。”

韦科长还延伸解释:按照目前交通信号灯设置的规范,在圆形绿灯时右转弯是可以通行的,此时在信号灯的配时上,会出现行人、机动车是绿灯的情况。在法律里也有明确规定,当右转弯车辆遇到行人正在通行斑马线的,同样要停车避让行人。

目前,柳州交警在提倡礼让、对不礼让机动车依法处罚的同时,也通过交通劝导员、设置学习点等方法,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进行整治。12月8日,查处105起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

在交通参与中,行人总处于弱势一方。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行人的生命权于理于法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彭皖春补充说:“行人在过马路时总是强调要赶时间,其实可能闯红灯赢得了这一分钟的时间,但失去的是生命的砝码。作为交通参与中弱势一方,行人更要懂得自我保护,遵守信号灯通行。作为强势一方的机动车驾驶人,要尊重行人生命,尊重别人就是给自己和家人一次机会。”

公交行业“3 2 1”法让“礼让”落地生根

网友提出:“现在,交通部门对公交车、出租车发出了礼让斑马线的倡议,如何把倡议的内容落到实处,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柳州市交通局副书记贺立堂介绍,目前公交、出租公司不仅规定每个驾驶人要对运行路线上的斑马线做到心中有数,并派专门人员在6个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进行情况考察,还规定了公交车须做到“3 2 1”,即:每个驾驶人看到斑马线的情况下,30米就要脚松油门,脚放在刹车上,接近20米时车辆时速达到15公里每小时以内,接近10米,如果有行人,必须停车礼让,并且给个“请过”手势示意。

同时,交通系统对出租车不礼让的违法行为采取及时曝光:发现1次出租车违反规定闯红灯或不礼让行人停车1天,发现2次停车2天,发现3次则建立黑名单开罚单。

交通系统的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在近期曝光的系列不礼让名单显示,无公交车因闯红灯或不礼让行人“上榜”。

礼让不是“一阵风”

从访谈现场获悉, 目前,柳州交警对一些斑马线标志不明显的路段进行摸排,并设置中央安全岛、警示柱,完善道路设施,确保行人安全。

交通部门也表示:会持之以恒坚持做到“礼让斑马线”,从公共交通开始,带动辐射城乡客运,带动辐射私家车、公务车,大家一起来,把礼让斑马线变成自觉活动。下一步交通局将进行暗访活动,看看开展这个活动后还有哪些公交、出租车驾驶人在违反交通规则,不礼让斑马线。

整治、处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希望市民自觉养成减速、停车让行斑马线的习惯,短时间内能“自觉地纠正陋习”恐怕不大现实。广大交通参与者心中有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文/曾洁 图/王贤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