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的三个标准是什么(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有教师曾经这样形容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迷迷糊糊地来,热热闹闹地做,糊里糊涂地走。”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连教师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设计活动,更不知道活动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一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一节好课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似乎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比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更好,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让我们来看几个活动设计的场景。

【案例 不同学科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场景】

活动1:生物课堂上,学习“细胞的结构”。教师讲解,学生参与度不高,于是,教师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微观结构。

活动2: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做“对数函数”的练习题。教师发现学生对着枯燥的练习题昏昏欲睡,于是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分组答题,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扣5分,看哪个小组最后的得分高。

活动3:生物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地用各自准备的水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果酒。在果酒制作成功后,举行“品酒会”,邀请老师、同学来品酒、鉴酒。

活动4:语文课堂上,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围坐在一起,或大声争论,或窃窃私语,或放声大笑。教师穿梭其中,教室里非常热闹。

以上四个课堂活动的场景,可以代表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情况。

活动1:将微观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活动2:通过开展游戏竞赛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3: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4: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展开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01

动起来的课也会存在问题

组织活动展开教学,说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比起教师一味自己讲解、机械灌输要好得多。但以上活动的设计,至少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活动设计还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

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细胞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细胞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掌握细胞结构的知识有帮助。但活动的设计不能仅定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紧扣素养目标,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按照课程标准,结合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是帮助学生建构“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这一重要概念。

建构这一学科概念,需要创设具体的生命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生命现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反思和体验,从而领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各部分的分工协作”这一概念。

此时再反观“制作细胞模型”这一活动,就会发现其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细胞的结构名称,记住相关的知识点,离学科概念的建构,离生命观念的形成还有距离。

活动2的设计也是如此。数学课程的学习,习题演练必不可少,本节课不论是学生主动做题,还是游戏化参与,课的本质没有改变,活动设计的目的还是对相关知识的复习,检测学生关于“对数函数”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度。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将习题演练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建立关联,如何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落实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重新思考、重新设计。

(2)活动设计还不足以引发深度学习

上述四个活动总体来说比较简单,综合性不强,挑战性也不高,还不足以引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不足以引发学生持续思考和理解。

活动1,用橡皮泥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这一活动的评价指标是“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因此,学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将模型做完整,将各个结构准确呈现,认知还停留在“回忆”和“再现”的层次上。

活动2,用分组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习题的练习,该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扣5分,看哪个小组最后得分高。评价指向的还是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解题的技能和方法,还没有到达深度学习。

活动3,学生制作果酒的活动,学生认为自己制作的果酒如果有酒味,就成功了。由于在活动中没有嵌入对更深入问题的探究,例如温度、糖度、酵母菌数量等因素对酿酒的影响,学生没有定量分析的指标,因此很难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活动4,学生围坐在一起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状态表明研讨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挑战性,他们还停留在对简单内容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知识的应用层面,没有达到思维迁移和创造的层次。

02

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提升活动的质量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获得这些综合品质,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载体也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内容。

如果活动设计得比较小,就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如果活动比较零散、缺乏综合性,就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进行充分体验和探究的空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容易流于形式,深度学习就很难展开。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学设计的关键不是设计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是提升活动的品质和质量,要设计能驱动素养目标实现的、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任务,要设计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任务,我们将这样的学习任务叫作“核心任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了“知识深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指向教学活动和任务设计,强调需要设计的内容是学习的深度、学习过程的复杂程度,这正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所需要的。知识深度理论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等级,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思维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和任务(见表5–1)。

一节好课的三个标准是什么(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1)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工具,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活动和任务,也可以用这个工具评估自己所设计的活动是否处在较高的思维层级,是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是否能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03

简单的活动承载不了素养导向的目标

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学生的“新知识”如何习得?核心素养如何培育?

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热情地投入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唤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没有激励学生持久地探究,上述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仅仅改变满堂灌还不够,仅仅设计一般活动让学生简单动一动还不行。

首先,教师要先走出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走出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进一步聚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重新思考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思考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的真正用途,从知识的迁移应用出发,从用所学内容解释、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出发,重新定位、设计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对复杂和综合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任务,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和具有现实性的任务。这样的核心任务才与落实素养的教学目标相匹配。

学生在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中,会经历分析、判断、综合、评估、提问、争议、质疑、证明等一系列深度学习过程。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使用,更有问题的解决、思维的迁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育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回到现实生活和真实问题情境,设计出具有综合性、挑战性和现实性的核心任务,才能承载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王春易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一节好课的三个标准是什么(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