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注:

金铜仙人,指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所造的承露盘铜人,手持巨盘,承甘露,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魏明帝时命将铜人移到魏都洛阳,相传搬迁时铜人流泪不止。茂陵句,指汉武帝刘彻,他死葬茂陵。他作有《秋风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夜闻句,《汉武故事》载汉武神灵活动时有马叫声。画栏二句,汉宫秋天桂花飘香,今已荒废,长满青苔。三十六宫,典出班固《西都赋》。土花,苔藓。魏官,拆迁铜人的魏国官员。将,携带。酸风,凄风。忆君,思念旧主人汉武帝。天若句,天本冥漠无知,若有情感,也一定会衰老。渭城,指长安。

译:

茂陵中埋葬的汉武帝,

象秋风过客匆匆逝去。

夜里听到他的马叫声,

天亮后却又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的株株桂树,

秋来还散发浓浓香气。

当年豪华的三十六宫,

却早已苔藓遍地都是。

魏朝官员驱车载铜人,

直奔千里外洛阳而去。

刚刚走出长安城东门,

凄风吹到铜人眼珠里。

它忆起旧主人汉武帝,

流下伤心泪重如铅水。

枯萎的兰草送别远客,

在那通往咸阳的古道。

上天若是真的有感情,

此时也会因悲哀衰老。

铜人手持巨盘远离去,

月光正在荒凉中映照。

眼看长安城渐行渐远,

渭水波涛声越来越r:。

评:

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在长安铸造的铜人(一说是铜柱),用以承接甘露,和玉屑服食以求长生。魏明帝也求长生,故下令把铜人运至洛阳,相传搬运铜人流泪不止。李贺据此作诗,时间在元和八年(813)。时李贺辞奉礼郎由京城赴洛阳。诗中借铜人辞汉的传说,来吊古伤今,抒发忧时愤世的情思。

全诗十二句,分三层,四句一层。

第一层慨叹人生难久。汉武帝追求长生,如今已是秋风中的茂陵荒冢,当年的三十六宫,如今己是遍地苔藓。诗人把情感投射到铜人身上,这里写的是铜人的观感。

第二层用拟人手法写铜人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霜风射眸,眼酸心亦酸,泪如铅水,依依不忍去。这里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物已完全糅合到一起了,诗句含意异常丰富。

第三层又从侧面描绘铜人周围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彩。衰兰送客,汉月荒凉,渭城已远,渭水波声渐杳。这些景物有力烘托了铜人(实即诗人)的凄苦之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设想奇伟,表达了一种极深沉的情感,宋代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后又被当代毛伟人引用到他的名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就更极大地增加了这句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奇异的想象,精妙的语言,使这首诗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成为咏史诗中的名篇。

今人程千帆《古诗今选》评曰:这篇咏史诗,写汉,魏易代的兴亡之感。对前代人事的成败兴亡加以咏叹,并不具体地比拟某事某人。这篇就是如此。

附图:

画栏桂树悬秋香,渭城已远波声小。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1)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2)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3)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4)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5)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6)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

诗词天若有情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