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

小编的小阔爱萌,教学设计作为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中的重要大题,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了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1)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送上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内含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给大家参考,希望小伙伴们能够从中学到知识或者技巧,祝大家早日拿证。

初中历史

贞观之治

课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

教学建议:

①唐朝的建立:通过回忆上节课内容,出示史料,总结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提问的方式讲授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通过故事会的方式讲述玄武门之变,明确唐太宗继位的时间。

②贞观之治:解释贞观之治的内涵,从治国思想、经济、政治、用人等方面讨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出示太宗统治之下的繁盛景象。

有关资料:

隋炀帝的暴政统治: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民工和兵士,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只有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剩二千七百多人。

唐太宗重视纳谏: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旧唐书·魏征传》)。

【教案设计】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的建立的史实;知道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锻炼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

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图片导入法,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出示两幅图片 唐人街和唐装,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西方人会有这样的称呼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与唐朝有关。教师趁势导入课题:“我国在唐朝时期国势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把人们穿的衣服称为唐装,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贞观之治》,去了解那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怎样开创的”。

(板书:“贞观之治”)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开皇之治和大运河的开凿,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但是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1. 隋朝的灭亡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隋炀帝实施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而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具体材料如下: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2)

学生根据材料不难回答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 唐朝的建立

过渡: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唐朝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学生阅读课文,很容易了解到: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都城为长安,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3. 唐朝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权利斗争,这场斗争是什么?谁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这场斗争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师可以以故事会的方式讲述玄武门之变,并让学生明确唐太宗继位的时间。

(二)贞观之治

过渡: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因此及时吸取了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期间,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那么,这一封建盛世被称为什么呢?

贞观之治。

过渡:“贞观之治”是唐朝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出现“贞观之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在5分钟的时间内去思考探讨上述问题。同时,提示学生可从治国思想、政治、经济、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进行讨论。具体材料内容如下: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3)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教师最终归纳总结如下:

(1) 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

压榨人民。

(2) 政治: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4) 用人和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过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2. “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看完视频和教材后,不难答出:

(1) 政治比较清明;

(2) 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3) 综合国力逐步加强。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作业:1.预习下一子目的内容

2. 课下查阅贞观之治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4)

五、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第19课第1目

教学建议:

1. 十月革命的背景:通过出示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②俄国国内矛盾尖锐,人民具有较强的革命性;③一战的催化作用;④无产阶级的壮大,有成熟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 十月革命的过程: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十月革命的历程,并明确各阶段的历史意义。

有关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社会矛盾激化:在大战期间,沙皇政府不断加强反动统治,工会组织大部分被解散,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家议会中的代表被逮捕,党的报刊全部被查封。大战还给俄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极端混乱的局面,约1400万青壮劳动力脱离生产,被拉去当兵。由于燃料不足,工厂减少了生产,1916年有30多座高炉熄火。农村大片土地荒芜,物价飞涨,食品奇缺。为了应付战争开支,沙皇政府大借外债,仅在军需订货方面,就欠英、法、美三国的债务达到77.69亿卢布。俄国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1916年,许多城市开始发生饥荒,工人运动急剧高涨。这一年罢工有1500起,人数超过100万。1917年初,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运动在彼得格勒发生,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大城市。

【教案设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知道二月革命的过程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难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给学生讲述苏联解体时的场景,以及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来缅怀那段激情如火的岁月。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革命前的沙皇俄国)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过渡: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 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

(1) 教师在PPT上出示一战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提问: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俄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材料如下: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5)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6)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这使得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 接着,教师在PPT上出示俄国上流社会和穷苦人民的生活对比图片,以及工人受剥削的图片,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俄国哪些方面的矛盾?给俄国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1)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沙皇政府的统治结合了帝国主义和军事封建主义的各种罪恶因素,广大人民遭受双重剥削和压迫,不得不奋起反抗,以求生存。(2)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过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无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俄国。那么,一战对俄国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

(3)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思考上述问题,史料内容如下: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7)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一战中俄国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使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过渡:以上分析的内容,都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那么,主观条件又是什么呢?

2. 十月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图和布尔什维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无产阶级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且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阶级条件。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比较成熟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十月革命发生的重要条件。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十月革命是如何迎来黎明的曙光?打开其胜利之门的开端又是什么呢?

(二)二月革命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和图片,思考讨论:二月革命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它是什么性质的革命?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二月革命结束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它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

学科知识与教学历史题(笔试干货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之历史)(8)

五、教学反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